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卫生和护理

心理卫生和护理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心理卫生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重要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一节 心理卫生和护理

情景描述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是,怎样才算讲究卫生?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预防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把筋骨肌肉锻炼得更有力量,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健康。这是因为,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种种矛盾与挫折,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会说他“健康”?

想一想

怎样做才能达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

相关理论

(一)心理卫生概念

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心理卫生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其重要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

(二)心理卫生内容

首先,是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同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其次,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幼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制定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保健的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第三,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地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第四,是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具体地说,心理卫生要对社会人群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做工作。纵向的是指从胚胎开始到老年临终的人生各个阶段,包括胎教、婴幼儿、青少年、中年、更年期、老年各个阶段的心理保健;横向的是指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学校、部队、工矿航海等)的心理保健。

(三)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健全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就心理卫生而言,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

2.社会适应自如适应是个体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与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适应的形式或是改造环境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是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卫生的原则是有朋友往来,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情感和实质的帮助,和别人相处时持积极态度(如信任、尊重、悦纳等)多于消极态度(如怀疑、轻蔑、厌恶等),相互关心能促进心理健康。

4.劳动实践积极通过劳动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身发展,另一方面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和社会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至今还没有为大家公认的理想标准。

1.我国心理学家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等方面提出了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7条标准,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1)适应能力:即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影响适应能力的因素包括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灵活性以及生活经历和学习锻炼。

(2)耐受力:指对心理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抵抗力。耐受力可从心理刺激或压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两方面加以评估。影响个体耐受力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及对刺激的认识和评价水平,耐受力水平的提高更依赖于自觉确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

(3)控制力: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其中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自觉性与果断性是意志健全的标志,控制力受人的意识制约,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表现为容易激动。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标准。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为精神病的先兆,注意力越不集中,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但要指出,注意的稳定性过分增强,如强迫观念的注意固定则属于心理障碍。通过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等方面也可分析意识水平状态。

(5)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心情比较舒畅,精神比较振奋,人的身体也比较健康;相反,人际关系的紧张,必然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严重者失去心理平衡,导致心理疾病。

(6)康复力:指在蒙受心理刺激后遭受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康复力与一个人的认识与评价能力水平有关,也与个人经历、人格特点密切相关。

(7)道德感:是在道德活动时产生的爱慕、憎恨、信任、同情、愉快、痛苦、肯定、否定等主观上的心理反映。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道德愉快是指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是个人与社会矛盾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现。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融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的基础。

2.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

(3)接受他人,善于处人: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活动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6)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他们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康的情绪状态有3个方面标志:①情绪稳定。一个人的情绪活动不稳定、变化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②心情愉快。如果一个人经常心情低落或紧张不安,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③情绪变化有其适当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受到挫折反而高兴,受到表扬反而沮丧;或者时过境迁之后,一个人仍旧沉溺于原有的情绪中长期不能自拔便是情绪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的主要标志为:①人格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此外,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子过于男性化,男子过于女性化,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

根据以上表现,可将心理健康的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五)心理卫生评估

1.心理卫生评估的原则

(1)个体心理活动要与生物学特征相符。

(2)个体心理活动要与客观环境相符: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人的心理行为若与外界推动不同一性,就难以为人理解,或为环境氛围所迫,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紧张和焦虑。

(3)个体心理活动内部各成分间协调统一。

(4)人格的稳定性。

2.心理卫生评估的任务心理卫生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故评估的范围既涉及疾病,又涉及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心理卫生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评估的内容必须涉及这3个方面及相互间影响。当然在某项具体临床工作或研究中,常常需有所侧重,但在分析结果时应全面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言,心理卫生评估任务包括如下方面。

(1)描述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主要是从疾病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病理学水平进行评估,协助临床诊断分类,作为科研病人组标准,寻找各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2)描述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全面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构成健康的诸要素进行评估,为研究增进各种人群的健康机制和方法提供依据。

(3)评估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有效水平。

(4)评估疾病发展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行为、社会、情感等心理过程。

(5)评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6)评估个体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主要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观察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

(7)评估疾病康复过程中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8)评估生活方式对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影响。

(9)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

(10)评估各种生态学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噪声、环境污染、建筑风格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人际关系、群体气氛、家庭结构和关系、人口流动、城市化等社会环境因素。

(11)评估卫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方法对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

(12)评估医嘱依从性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归纳与小结

1.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2.心理健康至今还没有为大家公认的理想标准。我国心理学家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等方面提出了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7条标准,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3.心理卫生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故评估的范围既涉及疾病,又涉及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

知识拓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迈特尔曼(Mittelman)几经修订的心理健康的10项标准如下。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个性完整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