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生感与易受暗示性的分析

共生感与易受暗示性的分析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告诉她,按她所说的,是“焦虑不安,难以集中精力” 。这位来访者坚决要求我把“焦虑”两个字涂掉,因为自己的焦虑问题“已经解决了” 。上述的来访者坚持让咨询师从记录上抹掉“焦虑”二字,就是一个例子。强迫性人格者易受暗示,还在于他们的不安全感。暗示具有煽动性,而正常的怀疑精神能够改善人格中易受暗示的弱点。

共生感与易受暗示性的分析

强迫性人格者留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固执己见的。但是对其深入地了解之后,咨询师就能发现强迫性人格者易受暗示,易被他人意见所左右的一面。这两种印象看似相互冲突,但表面上冲突的现象有共同的内在基础。

强迫性人格者易受他人暗示而又固执己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共生感——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与自恋状态有关的感受。笔者有一个案例,它反映了强迫性人格者强烈到有时近乎荒谬的共生感。一位来访者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很想知道我在咨询记录上写了什么。尤其在“主诉”这一栏上是怎么写的。笔者告诉她,按她所说的,是“焦虑不安,难以集中精力” 。这位来访者坚决要求我把“焦虑”两个字涂掉,因为自己的焦虑问题“已经解决了” 。笔者没有表示同意,这位来访者就迟迟不肯离去。

这位来访者说,“焦虑”二字写在咨询记录上,就让她觉得很不安,让她觉得自己就是焦虑症患者了,如果把这两个字涂掉,就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严重。这位来访者的自我与周围的世界几乎没有明确的界限。外在世界的变化,很容易就搅动到她内心的安宁。她告诉咨询师,她的合住者在寝室里说话,她就会大受打扰。她坐的课桌——能够同时坐五个人的长排桌——如果有一个听课的人晃动,她就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当她看到宿舍的窗户上有一个一厘米长的划痕,就挥之不去地想到整个玻璃窗会突然爆裂,于是就用透明胶带一遍又一遍地去粘贴这个划痕……

从这个来访者的症状,我们可以领悟到她的极端的共生感: 周围世界发生的一切都与她的内心世界亲密联系着,来访者的内心活动被投射在外部世界,并且决定着外部世界的命运,自体和外在世界没有明确的界限。强迫性人格者往往保有有很强的共生感,人格由共生向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发展过程未能有效完成,他人的言行直接影响着他的内心。与这种易受暗示具有同样性质的另一个现象是: 强迫性人格者会认为自己的言行对于他人或者世界也有强大的影响力。

当来自外部世界的扰动触及强迫性人格者的核心自体,他们就会以激烈的拒绝和对抗来保护它。由于强迫性人格者的自体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的模糊性,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尚未触及自体核心的来自他人的威胁或批评,在强迫性人格者而言已是巨大的心理风险。上述的来访者坚持让咨询师从记录上抹掉“焦虑”二字,就是一个例子。

对于此类来访者,咨询师应帮助他们领悟共生感,发现世界与自己之间并非同一的关系,自己的心理过程与外在的现实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存在。

强迫性人格者易受暗示,还在于他们的不安全感。由于自体与外部世界的界限模糊,且这个外部世界于这位来访者而言是敌意的、侵犯性的,来访者对外部的世界是害怕的。他们很容易因别人的“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担心。

因为惊慌而易受暗示,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体验。当人们生病时,医生的一言一行,都会让病人牢记在心,言听计从,这便是恐惧带来的人格改变。就S而言,她对于未来充满恐惧,对于自己满怀担忧。他人向她指出的种种危险和保险措施当然最获其心。

在咨询中,修复易受暗示的人格,并不是像许多来访者期望的“我如何才能不受暗示”那么简单。从本质上说,个体没有办法把自己彻底屏蔽起来,不受他人的暗示。[2]但是对于暗示的觉知,是人格成熟的开始。暗示具有煽动性,而正常的怀疑精神能够改善人格中易受暗示的弱点。在暗示发生时,个体首先意识到自己被暗示了,然后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被暗示的感觉上。对于那些消极的暗示,个体可以选择不去按照这被暗示的驱使去思考和行动,而是体验这消极的暗示在头脑中煽动的消极感觉。例如,当一个嫉妒他人的人向我们诉说那个被嫉妒者的种种缺点,我们不知不觉地也会产生对那个人的负面印象——尽管这种印象没有足够的根据——但是我们不妨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嫉妒者通过语言向我们传递过来的他对于他人的消极态度,这种态度通过语气、姿态和神情,直接在我们头脑中种下消极的感受和情绪。我们无法阻止这种消极感受的发生——因为语气、姿态和神情对他人的感染会越过理性的判断——但对于这种感受的注意,能够削弱它对理智判断的蛊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