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攀高峰(—)

再攀高峰(—)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合并新的中山大学后,11月份陈伟林离任,赴任新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华接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2002年12月,颜楚荣接替谭敏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2009年4月,医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王深明连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院长,颜楚荣、余学清、谢灿茂、肖海鹏、何晓顺、周灿权任副院长。

第七章 再攀高峰(2001—2010)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原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相应改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以合校为契机,积极贯彻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积极创建平安医院,取得了飞速发展。医院各项工作欣欣向荣,呈现和谐向上,奋发进取的大好局面。

2000年,经广东省委批准,詹文华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兼任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医院领导工作。王深明、胡品津、陈规划、谭敏任副院长,廖振尔不再兼任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一临床学院副院长职务,改任党委副书记;同年6月,陈伟林任医院党委书记。2001年合并新的中山大学后,11月份陈伟林离任,赴任新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华接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2002年12月,颜楚荣接替谭敏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2003年5月,刘小林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同年10月陈规划离任,赴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同年11月,杨德华免去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职务,赴任中山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颜楚荣接任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廖振尔兼任附属第一医院纪委书记。

2004年12月,医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经广东省委批准,王深明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颜楚荣,刘小林、余学清、谢灿茂、肖海鹏任副院长。2005年9月,经中共中山一院第一次党代会选举,颜楚荣任党委书记、王深明任党委副书记、廖振尔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6年7月,廖振尔赴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洪宁接任中山一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9年4月,医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王深明连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院长,颜楚荣、余学清、谢灿茂、肖海鹏、何晓顺、周灿权任副院长。2010年1月,经中共中山一院第二次党代会选举,颜楚荣任党委书记,王深明任党委副书记,黄建明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0年,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把建设医院新的门诊大楼作为医院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门急诊大楼各项子工程向院长书记会议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大楼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于2001年7月1日全面投入使用。该年度还出台了新的酬金奖励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出台了经济合作和承包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了《中山一院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感染管理检查与科室酬金挂钩机制,促使感染控制指标全部达标;实施护士按职上岗的职责,大幅度提升护理工作规范化。2002年,制定了三年学科建设实施计划,积极稳妥地推动骨科等各学科建设;实行综合满意度与科室业绩考核量化指标挂钩机制;制定和实施了《医疗纠纷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初步建立院务公开机制;人力资源实行“适度从紧,严格控编”,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实施“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习课时,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理念。

2003年,在全国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医院在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和中山大学的领导下,全院动员,积极行动,圆满完成了抗击“非典”的任务,并确保了北校区全体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嘉奖。医院成立了中山大学耳鼻咽喉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遵循“逐步形成学科发展梯队,产生一些重量级学科带头人”的目标扎实推进;本科教学教授上讲台计划全面落实;对于10万元以上的工程实行了招标前标底预算办法。2004年,实施了《医疗新技术管理办法》、《科主任值班及离院报告制度》一系列的医疗管理制度,有力地保证了我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处于省内医院前列;理顺了黄埔院区架构设置,逐步统一人事管理机制,确立了以骨科为龙头的综合医院的发展模式;首次成功运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招投标;首次在网上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改善人员队伍来源结构。

2005年领导班子换届,顺利进行了中层干部轮岗。新任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医院工作全局,全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深化改革内部运行机制作为首要重点。出台《服务行为奖惩办法》,全面实施临床、医技、行政后勤三套质控体系,对医院管理实行全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合理调配医疗人力资源,优化就诊环节,进一步解决医疗流程的瓶颈问题,开展“创优质护理服务品牌”的活动,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2006年医院与越秀区人民政府达成协议,整体接收了越秀区人民医院及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于2009年12月4日与越秀区政府签署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移交补充协议》,越秀区政府将东山院区的人、财、物整体移交给医院,后又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移交回越秀区政府。

2008年,医院积极开展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在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出色完成了上级卫生医疗系统下达的任务,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调整学科建设办公室机关人员,加强该办公室的运作与职能,实行学科首席专家制度,推行特聘专家制度。学科建设工作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整合医疗资源和学术优势,打造青年人才成长平台,出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计划方案》;出台了《论文发表管理规定》、《科研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新规新制;国家重点学科逐步实现向临床、科研并重,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向跨越;规范临床科学研究体系,成立科学研究评估委员会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科研业绩管理评价数据库,出台《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办法》,加强了公共平台和特色专科实验室的建设等措施,保持了学科建设工作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实行压缩理论课时,增加见习课时,坚持教授授课,积极开展选修课程等新举措、新方法,保证了教学的有序进行;规范了各项管理工作,制定《中山一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重新制定和强调了《三基三严培训考核管理办法》;正式启用自行研制的《三基》理论考核软件,完善考核流程;力推实习医师导师制和长学制全程导师制,规范教师上课制度;规范部门架构和管理职能,制定《医院岗位聘用系列实施细则》;初步完成行政后勤科室工作职责汇编;完善流动编制人员三年淘汰制,健全流动编制人员的考核、管理和竞争机制。

总之,在两届班子的领导下,在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直至2009年,全院门急诊量约401万人次;较2001年(下同)增长132%,出院人次7.73万例,增长180%;住院手术人次5.21万例,增长177%;平均住院日11.3天,缩短6.7天;科研成绩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7项;SCI论文发表数量屡创新高。中山一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向着把我院建成位于国内一流医院前列,国际知名度高的综合性医院目标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