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觉的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的神经传导通路

时间:2024-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指出的是听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止一条。其接受从耳蜗核至内侧膝状体各级中枢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侧支,使听觉神经冲动沿网状结构上行系统上传至大脑皮层,与经典听觉通路传递者平行。此通路被认为主要参与听觉的上行激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切断交叉橄榄耳蜗束,则其对在噪声背景上出现的元音识别率变差,频率识别也明显受损,可见听觉的传出神经系统具有减弱背景噪声的作用。

4.1.3 听觉的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系统外周器官——耳蜗的基本功能是将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传递声音的信息。听觉中枢生理主要内容包括:声音信息在中枢的传导途径和有关的结构,听觉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及其细胞对声音的反应特性,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加工与整合作用,不同音频在各级中枢的定位,以及声源方向定位等。

1.经典的听觉通路

经典的听觉通路相当于特异性听觉投射系统。声音信息在中枢的传播途径及所涉及的结构比其他感觉通路要复杂得多。与听觉直接相关的结构包括:听觉神经系统周围部分,即螺旋器、螺旋神经节、耳蜗神经、橄榄耳蜗束;中枢部分,即耳蜗核、上橄榄复合体、外侧丘系及其体、下丘、内侧膝状体、大脑皮层颞横回。

经典的听觉通路从螺旋神经元中枢突经内耳道底形成蜗神经后,经内耳门入颅,终止于延髓与脑桥连接处的耳蜗核的背核和腹核。

自耳蜗至耳蜗核的耳蜗神经纤维为听觉的第1级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螺旋神经元。来自蜗顶的纤维居耳蜗神经的中心,来自蜗底的纤维居耳蜗神经的外周。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耳蜗核腹核与背核,发出传入纤维至两侧上橄榄复合体,尚有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丘系,并终止于外侧丘系核。

自上橄榄复合体第3级神经元发出传入纤维沿外侧丘系上行而止于下丘;自外侧丘系核第3级神经元发出的传入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自下丘核或内侧膝状体核发出传入纤维(第4级神经元)经内囊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听区,即上颞横回。

需要指出的是听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止一条。在上述的听觉通路上,有许多向对侧发出的交叉,有跨越不同级别神经元的侧支……总之,这些神经的传导非常复杂,以确保听觉信息传递的准确、快速。

2.网状听觉通路

网状听觉通路指网状结构中的听觉上行通路,相当于非特异性听觉投射系统。其接受从耳蜗核至内侧膝状体各级中枢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侧支,使听觉神经冲动沿网状结构上行系统上传至大脑皮层,与经典听觉通路传递者平行。网状听觉通路主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听Ⅱ区与联合区,即非特异性皮层投射区。此通路被认为主要参与听觉的上行激醒作用。

3.下行听觉通路

听觉系统的下行或离中控制通路,包括从皮层听区回返至内侧膝状体的纤维、从内侧膝状体至下丘和外侧丘系的纤维、从下丘至双侧上橄榄复合体的纤维以及上橄榄复合体至双侧耳蜗核与耳蜗毛细胞的纤维。其中,自上橄榄复合体神经元发出的轴突至内耳走行于听神经干中,止于耳蜗毛细胞,称橄榄耳蜗束,分外侧橄榄耳蜗束和内侧橄榄耳蜗束。当给予声音刺激时,可以诱发这些传出纤维活动。橄榄耳蜗束对纯音刺激的反应模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放电节律非常规则;②大部分纤维的兴奋阈值较高,常在40dBSPL以上。橄榄耳蜗束的功能意义可能在于提高听神经纤维的阈值,使之对掩蔽噪声不太敏感,从而能在噪声环境中对足够强的信号声源产生反应。动物实验证明,切断交叉橄榄耳蜗束,则其对在噪声背景上出现的元音识别率变差,频率识别也明显受损,可见听觉的传出神经系统具有减弱背景噪声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