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声可“透视”肝脏肿瘤良恶

超声可“透视”肝脏肿瘤良恶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脏肿瘤同样有良恶性之别。尤其是超声检查,不仅可“透视”肿瘤的性质,且无创伤性,价格低,可反复多次进行追踪检查,亦无需特殊准备,空腹即可。

6超声可“透视”肝脏肿瘤良恶

当今,人们只要一听说肿瘤则紧张万分,仿佛生命即将结束,真可谓“谈瘤色变”。其实大多数肿瘤是良性的,对人体并没有很大的危害,仅仅是少数恶性肿瘤可对人体造成威胁。

肝脏肿瘤同样有良恶性之别。良性肿瘤可分为囊性或含液性及实质性两种。前者常见的有肝囊肿、先天性多囊肝、外伤后肝血肿及肝脓肿等;后者有肝血管瘤、肝腺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结核等。肝恶性肿瘤常见的有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及继发性肝癌,即发生在肝外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如胃、肠道等处的癌瘤可经血管或淋巴管,转移至肝脏。

能否在病理检查或手术前知道肝脏肿瘤的良恶性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已有众多用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检查的方法。如各种化验检查,尤其是血AFP测值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其值显著增高(大于400毫微克/毫升)常常表明肿瘤为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磁共振、CT、血管造影等均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尤其是超声检查,不仅可“透视”肿瘤的性质,且无创伤性,价格低,可反复多次进行追踪检查,亦无需特殊准备,空腹即可。那么,肝脏肿瘤在声像图上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我们看肝脏肿瘤在二维切面图像(即B超)上的特征。

肝脏良性肿瘤因其生长缓慢且呈膨胀性生长,往往具有清晰的边界或完整的包膜。超声图像表现为肝脏组织内边界清晰的团块状回声。又因囊性与实性肿块“质地”不同,以致肿块内部回声迥异。囊性肿块内为液性组织,超声图像上呈暗区(无回声),如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等,对这类肿瘤,超声检查可确诊。实性肿块内部为“肉样”组织,超声图像上往往呈白色(强回声)或灰白色(中等回声),如肝血管瘤、肝腺瘤等。再者,各肿瘤内的“肉样”组织结构不同,排列各异,声像图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如肝血管瘤,内部为互相交错的血管支架及其间大小不同的血窦,声像图上表现为特征性的“网络状”强回声或中等回声。而肝腺瘤内部常为排列规则的腺细胞团,所以声像图上显示为均匀的强或中等回声。

肝脏恶性肿瘤(肝癌)声像图表现则甚为复杂。原发性肝癌因其生长迅速,常呈浸润性生长。所以,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蟹足”状。内部结构也不均一,除大量排列不规则、大小不一的癌细胞团外,中央区常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坏死、液化。因此,声像图上原发性肝癌表现为边界不规则、不清晰的团块状回声,内部回声强弱不均,中央区常因坏死液化呈液性组织而显示为无回声区。更甚者,原发性肝癌可压迫甚或侵及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阻塞,声像图上表现为正常血管液性暗区变窄或其内显示癌细胞团块回声。除此之外,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内可显现程度不一的腹水暗区。

与原发性肝癌不甚相同,继发性肝癌声像图上表现为肝内多个较小的弱或强回声团块,边界一般较清晰。来自不同器官恶性肿瘤的转移灶无特征区别,需与临床上其他症状、体征结合方可诊断。但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肝内转移灶显示为特征性“牛眼征”,即肝内瘤结节周边部分为强回声或弱强回声,中央区则显示为弱回声,形如牛眼而得名。采用分辨率高的B型超声显像仪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2厘米或更小的癌变,是目前有较好定位价值的非损伤性检查方法。

肝脏良恶性肿瘤在B型超声图像上有上述如此多的特征性表现,在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即彩超)上又有什么不同呢?总体来说,良性肿瘤无论是囊性还是实质性都属于少血管肿瘤。除少数肝血管瘤内部或/和周边见少许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及检测到低速的动脉或静脉血流多普勒频谱外,其他肝内实质性良性或囊性肿瘤内部和周边均不显示滋养血管彩色信号,多普勒检测亦无法获取血流频谱。而肝脏恶性肿瘤尤其是原发性肝癌因癌瘤具有嗜血管性,为富血管肿瘤,瘤体周边及内部往往见丰富滋养血管彩色信号显示,呈网篮状包绕瘤体或呈树枝状分布于瘤体内,多普勒频谱显示多为高速的动脉血流,少为静脉血流。与原发性肝癌相比,继发性肝癌滋养血管较少,仅于瘤体周边可显示少许彩色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显示多为低速的动脉血流或静脉血流。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不仅可确定肝脏内是否有肿瘤存在,还可根据不同性质肿瘤所具有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而区别其良恶性及囊实性,尤其对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肝血管瘤及肝癌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上争取早期有效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