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功能发育常用的评定量表

社会功能发育常用的评定量表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儿童社会功能发育的重要性,需要客观了解婴幼儿现有的社会功能状况,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以便提出有方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气质在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婴儿气质进行早期评定,并针对其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可促进婴儿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由于与真实的家庭情境相似,因而被认为是评定婴儿依恋的可靠技术。

第四节 社会功能发育常用的评定量表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儿童只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或有突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但社会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心理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将来难以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难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善于用社会准许的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鉴于儿童社会功能发育的重要性,需要客观了解婴幼儿现有的社会功能状况,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以便提出有方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一、婴幼儿气质的评定

气质在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婴儿气质进行早期评定,并针对其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可促进婴儿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目前,国内用于评定婴幼儿气质的量表,是经全国儿童气质量表标准化协作组于1997年标准化的,婴幼儿气质量表分为中国婴儿气质量表(CITS)(用于4~8个月婴儿)和中国幼儿气质量表(CTTS)(用于1~3岁幼儿)。CITS和CTTS的气质维度共有9个,即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特点、持久性、注意分散、反应阈。根据9个气质维度的得分情况,又将儿童气质分为5个类型:易养型(E型)、难养型(D型)、启动缓慢型(S型)、中间偏易型(I-E型)、中间偏难型(I-D型)。

本测验采用问卷法进行。由最初了解孩子的家长和抚养人填写,按照几乎从不、极少发生、不常见、常见、很常见共5个等级评分,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9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统计、记分,每个气质维度由8~12个项目组成,最后由评定者划分出气质类型。

二、亲子关系的评定

在有关依恋的研究中,依恋的质量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人们发现,儿童早期依恋质量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个体婴儿之间在人际关系的性质、分离焦虑与回避陌生的强度、依恋关系的安全感方面显著不同,仅靠概括地描述已不足以表现儿童依恋的全貌。同时,单一的测量标准(如分离焦虑)也无法全面揭示儿童依恋关系的本质,这在客观上需要采用综合的融多种测量于一体的方法,以在儿童生活的典型环境中能够研究其人际关系,进而充分描述依恋关系。陌生情境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最广泛使用的评定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技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1978)首次提出。陌生情景法是一种在有控制的实验室情境中测量婴儿依恋行为的技术,它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及其特点,并对其未来人际关系得以发展作出可能的推测。这一技术的研究思路是,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能利用其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从这一基地出发探索一个不熟悉的游戏场地;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应表现出分离焦虑,陌生人的安慰行为不能很好地降低焦虑。

实验中有3人参与,即母亲、婴儿、陌生人。实验用的房间是所有母亲与婴儿都较为陌生的地方,该房间经过布置,又使人感到舒适、自在,就像在婴儿的游戏室里。研究过程共有8个步骤,以引起婴儿的依恋行为,观察婴儿与母亲在分离前后的相互作用,以及婴儿独自时或与陌生人在一起时的反应,记录婴儿对母亲和对陌生人反应的异同。陌生情境法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8个步骤(见表10-3)。

表10-3 陌生情境技术实验步骤

img85

注:关于操作持续时间的长或短;如果婴儿极其压抑,则缩短该步骤时间;如果婴儿需较长时间才能开始游戏,则增加该步骤时间。

依据陌生情境法的测定结果,将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拒绝型。各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与其依恋类型相应的行为,其中安全型在总体上表现为舒适安全,不安全-回避型儿童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淡漠疏远,不安全-拒绝型儿童常陷于行为的矛盾与冲突中。

陌生情境法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有关依恋的研究,被看做研究婴儿社会情感发展最有力、最有效的方法。陌生情景法将婴儿的生活高度浓缩在短暂的20min内。这种浓缩,加上陌生环境,使婴儿比在家中更易产生焦虑或压抑反应。由于与真实的家庭情境相似,因而被认为是评定婴儿依恋的可靠技术。不仅为依恋的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人们对依恋的具体特性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为人们研究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成长环境的实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同伴关系的评定

同伴(peer)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的人。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使儿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同伴关系包括同伴群体关系和同伴友谊关系。同伴群体关系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要了解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情况,需要进行科学的测量。测量同伴群体关系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观察法

观察法即对自然状态下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使用观察法确能发现大多数群体中同伴接纳性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而且有时带有主观性,因此使用较少。

2.社会测量技术

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和同伴评定法(peer rating)。这是测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比如一个班)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的同学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让每个儿童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和谁一起玩(或学习)”等。根据从每个儿童那里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对儿童进行分类。该方法可以测量出同伴地位的一些重要差异。但这种测量不能给出介于“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中间的儿童的信息。因此,有研究者主张用同伴评定法,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定,如让儿童回答有关同班内每个同学的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和这位同学一起学习(或一起玩)?”并且给出一个“喜欢-不喜欢”的评定量表。此方法比较可靠和有效,而且利用此方法获得的结果及与实际同伴交往情况和接纳性,一般可把儿童分为受欢迎的儿童(popular children),即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或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被拒斥的儿童(rejected childen),即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矛盾的儿童(controversial children),即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neglected children),即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负提名)很少的儿童;一般儿童(average children),即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四、孤独症的评定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映为特征的综合征。典型的孤独症诊断并不困难,但目前在我国孤独症的误诊率极高,需要鉴别的主要疾病有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听力障碍等。对孤独症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常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CABS)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分析儿童孤独症,有助于早期诊断孤独症,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患儿的行为及心理障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是1969年由Clancy等编制,共14个项目,取7分为划分点能有效区分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1983年,台湾学者谢清芬等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将原来的二分法修改为“从不”、“偶尔”、“经常”,分别记为0、1、2分三种反应强度,并认为总分不低于14分为初步筛选孤独症的标准。该量表为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孤独症筛查、诊断量表之一,对孤独症的诊断敏感度高,且反映常见的行为问题,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5%,可作为诊断孤独症的重要依据。

量表由家长填写,该量表共设14项行为表现,每项根据表现的程度及频率分“从不”、“偶尔”、“经常”,分别记为0、1、2分,分数的高低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将患儿的总分数分为3组:低于14分,14~20分,不低于21分;若总分大于14分且“从不”项目3项以下、“经常”项目6项以上,可被诊断为孤独症。

2.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

ABC在1989年被引进我国,采用问卷形式,由家长或与患儿一起生活两周以上的人填写,10~15min即可完成,信度、效度均较好。量表共5个因子,包含57个项目,分别为感觉(S)9项、交往(R)12项、躯体运动(B)12项、语言(L)13项、生活自理(V)11项,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记为1、2、3、4分,各项评分相加得总分。不低于72分为确定诊断,56~71分为可疑诊断,低于56分为排除诊断。

课后感

通过对社会功能发育规律和影响社会功能发育的因素及异常发育的学习,提高对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了解,有利于对社会功能异常发育引起的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矫治,尤其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和综合性康复训练更为关键。

(舒 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