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度与红外线波长对照表

温度与红外线波长对照表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照射于物体上,单位面积所得到的光能量,称为光照度。它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入射角的余弦成正比。当光线照射到两种媒质界面上时,主要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与入射角和媒质性质相关。光线能使金属表面逸出游离电子而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人体吸收能量小的红光或红外线时,光能可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能或转动能,而产热。电子激发能可由分子中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形成化学能及其他能,称为光化学效应。

第一节 光的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具有二重性,即既有波动性又有微粒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具有电磁波的特性,可用于解释光的干涉、折射、反射等现象。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 108 m/s,略大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的微粒性是指把光看作是不连续的波,是由一个个光量子或光子组成的微粒流。当电子从原子核周的高能量轨道跳回低能量轨道时,能量就以光量子形式释放。光的微粒性解释了光的光电效应等。

太阳光谱中根据不同频率,分成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图6-1)。主要分为两大类:可见光线和不可见光线。可见光线指波长为400~760 nm,能在视网膜上产生光感的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组成,各色光频率逐渐增大,波长逐渐变短。不可见光线由红外线与紫外线组成,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波长为760 nm~400μm;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波长为180~400 nm。

img36

图6-1 太阳光谱的分类

光照射于物体上,单位面积所得到的光能量,称为光照度。它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入射角的余弦成正比。光照射于物体上,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穿入物体深部,其中一部分被物体吸收,转化为热能和化学能,从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紫外线和可见光线波长愈短,透入部位愈表浅,所以紫外线透入能力最弱,红光及红外线透入最深,但红外线波长愈长透入愈表浅。当光线照射到两种媒质界面上时,主要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与入射角和媒质性质相关。

光线能使金属表面逸出游离电子而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量子能量的大小决定光电效应的形成,频率愈高的光线,光量子能量愈大,愈容易引起电子激发,否则不能激发电子。如:红外线虽强度较大,但不易引起光电效应。

各种光线的光量子的能量不同,物质吸收后转变的能量也不同。人体吸收能量小的红光或红外线时,光能可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能或转动能,而产热。而当用能量较大的紫外线照射时,可使分子中的电子激发。电子激发能可由分子中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形成化学能及其他能,称为光化学效应。常见的光化学效应有:①光分解效应,指在光的作用下引起化学键的断裂,而促使物质分解、变性、凝固的过程;②光合作用,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利用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碳水化合物)的过程;③光敏作用,即在光敏剂的参与下所发生的光化反应;④光聚合作用,即将相同元素的分子聚合成大分子反应物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