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烧伤深度估计

烧伤深度估计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5d后局部由红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不留瘢痕,可有短时间的色素沉着或改变。Ⅳ度烧伤的临床表现基本同Ⅲ度烧伤。

烧伤的分度方法较多,目前国外惯用的是三度四分法,即Ⅰ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我国近年提倡用四度五分法,将深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的烧伤称为Ⅳ度烧伤。

(一)烧伤深度的组织学划分(图26-3)

1.Ⅰ度烧伤 病变轻,一般包括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偶可伤及棘状层,但生发层健在,因而增殖再生能力活跃,常于短期内(3~5d)脱屑愈合,不遗留瘢痕。

2.Ⅱ度烧伤 根据伤及皮肤的深浅分为:

(1)浅Ⅱ度烧伤: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由于生发层部分受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等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愈合,不留瘢痕。

(2)深Ⅱ度烧伤:烧伤深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深Ⅱ度烧伤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由于真皮内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的残存,仍可再生上皮,成为修复创面的上皮小岛。一般需3~4周创面自行愈合,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如发生了感染,破坏了皮肤附件或上皮小岛,创面需手术植皮方能愈合。

3.Ⅲ度烧伤 一般指全层皮肤的烧伤,有时可深及脂肪、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损,创面已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创面修复有赖于手术植皮,或上皮自周围健康皮肤长入。

图26-3 三度四分法的组织学划分

4.Ⅳ度烧伤 指深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的烧伤。但在早期,深在的损伤往往被毁损而未脱落的皮肤遮盖,临床上不易鉴别。

临床上习惯将Ⅱ度烧伤的坏死组织称为“痂皮”,Ⅲ度者为“焦痂”。

(二)临床表现

1.Ⅰ度烧伤 又称为红斑性烧伤,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红,无水疱。3~5d后局部由红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不留瘢痕,可有短时间的色素沉着或改变。

2.Ⅱ度烧伤

(1)浅Ⅱ度烧伤:又称水疱性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黄色(或淡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固的胶胨物。水疱破裂后,可见潮红的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剧烈,痛觉敏感,并可见无数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呈脉络状或颗粒状。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

(2)深Ⅱ度烧伤: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或有较小的水疱。去除坏死皮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红白相间,质地较韧,感觉迟钝,温度较低,拔毛痛。可见针孔或粟粒般大小的红色小点,如有扩张充血或栓塞的小血管支出现,常表示深Ⅱ度烧伤较深,愈后遗留瘢痕。

3.Ⅲ度烧伤 又称焦痂性烧伤。局部表现可为苍白、黄褐、焦黄。严重者呈焦灼状或炭化,皮肤失去弹性,触之硬如皮革,创面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无痛觉,拔毛不痛。可见粗大的栓塞血管网,如树枝状。Ⅳ度烧伤的临床表现基本同Ⅲ度烧伤。

(三)烧伤深度鉴别

见表26-1。

表26-1临床对各度烧伤的鉴别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