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与人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过程密切相关,是随着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
19世纪中叶,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认识到,仅靠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难以全面阐述和深刻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于是着手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实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形成了病理生理学的前身——实验病理学。从此,普通病理学或病理学就包括了对疾病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两大方面的研究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病理学逐渐分化成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1879年,俄国喀山大学首次独立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后来德国、前苏联、东欧及西方一些国家相继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经诞生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的相继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现代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完成,使病理生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揭示疾病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病理生理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我国邀请前苏联专家举办全国性病理生理学师资进修班,1956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相继成立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独立开设了病理生理学课程。1961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病理生理学术会议,1980年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1985年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Pathophysiology,CAP),并先后成立了肿瘤、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休克、缺氧和呼吸、炎症发热感染低温、实验血液学、消化、受体、免疫、中医、动物病理生理、危重病和大中专教育等15个专业委员会。1984年创办了病理生理学报,1986年改为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杂志的创刊、发展与壮大,对于发展病理生理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3年,我国成为国际病理生理学会的成员国与组建国,各专业委员会纷纷与国外相应学术机构挂钩,在国际学术组织或国际专业杂志中任职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专家日益增多,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200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国际病理生理学术大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韩启德院士任大会主席。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几代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医学科学和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1世纪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循证医学的兴起,社区及全科医学实践的扩展,以及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疾病与社会关系、疾病时的身心变化、人与社会的和谐等问题的关注,这一切,均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病理生理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体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特色,不断改革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世纪医学人才,开展不同层次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中国的病理生理学也将迎来更为灿烂、美好的明天。
(牛春雨)
思考题
1.简述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