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显像异常表现

骨显像异常表现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诊断骨关节疾病中,骨显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影像阳性表现比较单一,但不同疾病发病机制不同,其骨显像的异常可有某些特殊征象,了解识别这些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为最常见的骨异常表现,可见于骨折、炎症及肿瘤等。

主要为骨摄取显像剂过多(热区)或过少(冷区),主要与周围或对侧骨组织的对比。在诊断骨关节疾病中,骨显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影像阳性表现比较单一,但不同疾病发病机制不同,其骨显像的异常可有某些特殊征象,了解识别这些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一)全身骨显像及静态骨显像的异常表现

1.放射性增强 由于骨的局部代谢活性及血流增加,导致显像剂在局部聚集,表现为正常骨摄取范围内出现不对称的放射性增强,可以呈灶状、片状分布,其高于正常摄取区,无明显边界,多见于长骨及扁骨,一般多见于炎症、外伤、局部放疗等影响。

图4-5-4 正常幼儿全身骨显像

图4-5-5 正常老年人全身骨显像

2.放射性浓聚(热区) 为正常骨摄取范围内放射性过度摄取,明显高于周围及对侧骨组织,界限较清楚,浓聚程度常与病变程度、范围、性质有关,可见于任何骨组织,多呈不规则灶状分布(图4-5-6)。为最常见的骨异常表现,可见于骨折、炎症及肿瘤等。

3.放射性减低(冷区) 由于病变区的破骨过程大于成骨过程,局部放射性呈现减低,出现不对称的放射性空白或减低区,一般为某些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如肿瘤、骨坏死或因手术切除、异物遮挡等。

4.“炸面圈”征 在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破骨及成骨同时存在,破骨导致放射性减低区,围绕周围的成骨过程增加,形成中间放射性减低而周围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在病灶范围较大时则出现类似“炸面圈”的特征表现,多见于股骨头无菌坏死、肿瘤、骨髓炎发生骨坏死时(图4-5-7)。

5.全身骨摄取异常 可以表现为全身骨呈均匀对称性放射性增强(又称过度显像)或减低,多为代谢性骨病或老年人的表现,也见于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如石骨症。老年人因代谢减低、骨摄取减低可出现全身骨显影较淡,而脊柱因骨质增生呈现放射性增强。

(二)三时相骨显像异常表现

三时相骨显像一般用于骨局部病变,通过了解骨局部动静脉血流灌注为诊断提供依据。

1.血流相 反映动脉血流通过的状态。①血管位置、形态异常,动脉充盈时相改变(提前或延后),判断依据为与周围组织及对侧组织的对比;②过度充盈及稀疏充盈,提示病变区血供及血管变化的情况,骨肿瘤或急性炎症局部可出现异常充盈,死骨出现稀疏充盈或无充盈。

2.延迟相 反映病变区动静脉及血管床分布的情况,骨或周围软组织由于病变性质不同可表现放射性异常浓集或稀疏缺损,如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常显示不规则的异常浓集区,其间坏死部分呈放射性稀疏缺损。

3.延迟相(静态相) 同静态骨显像异常表现。

(三)骨显像其他异常表现

1.骨正常结构的改变 表现为骨形态发生异常,在手术、外伤或疾病后引起的骨折及形态结构异常,如骨缺如、脊柱异常弯曲等(图4-5-8)。

图4-5-6 胸椎椎体转移瘤的放射性浓聚

图4-5-7 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局部骨显像前后位均可见双侧股骨头局灶性放射性缺损影,呈“圈”样改变

图4-5-8 老年性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全身骨显像

L1压缩骨折,轻微创伤后肋骨骨折

2.骨关节形态及摄取异常 关节形态变异,增大,摄取增强,见于多种关节疾病。

3.超级摄取 肾及膀胱无排泄性显影,骨影浓而清晰,放射性分布欠均匀,软组织本底低,见于弥漫性骨转移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骨代谢异常。

4.非骨组织异常显影 非骨组织的显影可由于血流增加、组织钙化、放疗后、内分泌改变引起,某些肿瘤、炎症或坏死组织也可显影,应注意询问病史,查找显影原因,给临床提示。

5.泌尿系显影异常 骨显像时肾及膀胱可排泄性显影,后位影像较清晰,如一侧肾影增大,另一侧不显影,提示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或肾萎缩,肾盂放射性存留提示肾盂或输尿管梗阻积水,肾形态异常或缺损提示多囊肾、肿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