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味异常的概念

口味异常的概念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味异常,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但口味的改变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情志过极,可间接导致口味异常。久病大病后,也可导致口味异常。口淡,为口味异常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寒湿困中、脾胃虚弱两型。西医认为,口味异常为临床常见病症,可以独立存在,也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口味异常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凡口腔中出现异常气味且不受食物味道影响者,均可确诊。

口味异常,是由于脏腑之气偏盛或偏衰,而致脏气上溢于口所形成的口有异味的自觉病证。口味异常病证的范围相当广泛,有口甜、口酸、口苦、口咸、口淡、口涩、口辣、口腻等,其他还有属于嗅觉的香(口香)、臭(口臭)、血腥气味等,也属于本证范围。口味异常,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在窍为舌”,《灵枢·脉度》篇谓:“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故中医认为,心脏能主宰口味。《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曰:“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如此,胆热则口苦,肝热则口酸,肾(虚)热则口咸,肺热则口辛。尽管如此,但口味的改变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故中医认为,口味由脾胃来统摄。所以,当各种原因导致脏腑气血失调,尤其是脾胃气血失调时,均可发生口味异常的病证。如外邪中,风、寒可致口味异常。《辨证施治纲要·问诊》中曰:“口粘,多属湿热。”当湿热之邪壅滞脾胃时,会使脾浊上泛,可致口甜或口腻;《中医临症备要·口唇证状》曰:“口淡无味,饮食不香,有见于外感风寒的……,一般病中出现口淡,多为胃有湿浊。”当寒湿阴邪侵犯脾胃时,脾胃阳气被遏,可致口淡。过食肥甘、辛辣、厚味、生冷,可直接损伤脾胃,随即出现三方面的口味异常。①《素问·奇问论篇》曰:“口甘,……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肥甘、厚味滋生湿热,如郁滞于脾,致使脾浊上泛,可引起口甜;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口病证治》曰:“宿食则酸。”《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曰:“心劳厚味之人亦口臭。”食滞停胃,消化不良,可引起口酸、口臭;③生冷不节,寒湿伐胃,脾胃之阳受损,可引起口淡乏味。另外,饮食失节也可损伤肠胃,使脾胃虚弱,可致口淡纳减。故《医学入门·口病总论》谓:“胃虚则口淡。”情志过极,可间接导致口味异常。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可致口酸。故《丹溪心法·口具酸苦臭辛咸之异》中云:“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劳倦过度,可致品味异常。如《罗氏会约医镜·论口病》谓:“大劳……,口淡乏味。”因大劳伤脾胃,使脾胃气盛,可致口淡纳减。久病大病后,也可导致口味异常。如《罗氏会约医镜·论口病》曰:“大病、大泻、大汗之后,皆口淡乏味。”因久病大病耗伤脾胃,使中气不足,致口淡乏味。与脾胃脏腑相关的口味异常有口淡、口甜、口酸、口腻、口臭等,根据其伴随症状不同,辨证类型也不同。口淡,为口味异常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寒湿困中、脾胃虚弱两型。其中脾胃虚弱型,除口淡无味外,还有不思饮食、纳后脘腹痞胀不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大便多溏等,舌质淡红,苔白或少苔,脉弱。口甜,又称“口甘”,多由湿热壅滞脾胃所致,可分为脾胃湿热、脾胃痰火、脾胃虚热三种类型。其中脾胃湿热型,可见口甜纳减、身热汗出、泛泛欲吐等,舌偏红,苔白粘腻,脉濡数或滑。口酸,指口中时感有酸味,分肝经郁火、中虚肝乘、食滞胃腑三型。其中食滞胃腑型,可见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胀闷,便秘或便下不爽或溏而臭秽等,舌淡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实。口腻,指口中粘腻,多因湿浊、痰湿中阻引起,分湿浊中阻、胆胃痰热两型。其中湿浊中阻型,可见口舌粘腻、或兼口甜、纳谷不香或不思饮食、胃脘满闷、头额胀重、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等,舌淡红,苔白滑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口臭,多由肺、胃壅热引起,分胃火上炎、食滞停胃、秽毒上犯三型。其中胃火上炎型,可见口臭喷人,口舌碎腐或齿龈肿烂、溲赤便秘等,舌红,苔黄,脉实;食滞停胃型,可见口臭、嗳气馊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臭秽或秘结等,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实。

西医认为,口味异常为临床常见病症,可以独立存在,也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把口味异常区分为味觉缺乏(失味症)、味觉减退、味觉障碍等三种。很多病人可发生口味异常,如糖尿病人有口甜,尿毒症病人有口臭,消化性溃疡病人易发生口酸等。口味异常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凡口腔中出现异常气味且不受食物味道影响者,均可确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