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体的形成与功能

黄体的形成与功能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体主要功能是分泌孕、雌激素及雄激素,正常的黄体功能需要相适宜的排卵前的卵泡发育,如在卵泡期FSH分泌受抑制将导致排卵前的低雌激素水平,同时会发生黄体中期的孕酮分泌减少及黄体细胞减少。在黄体形成过程中由在卵泡期颗粒细胞的无血管状况转变为黄体期的血管化状况,对维持黄体的功能极为重要,因为孕酮的生物合成主要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血液运到黄体细胞来完成。黄体寿命依赖LH的持续分泌。

一、黄体的形成

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颗粒层和卵泡膜向卵泡腔内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很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corpus luteum)。

黄体化的过程是:卵泡细胞演变成为粒层黄体细胞,卵泡膜内层细胞演变成为卵泡膜黄体细胞(彩图4)。早期,这两种细胞成群分布,被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分割成许多小团块,同时,卵泡腔逐渐缩小。黄体逐渐增大,由原来的12~14μm增大到35~50μm,到月经周期第22~26天(即排卵后7~11d)达最高峰,直径最大可达2cm。粒层黄体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质内并可见许多类质小滴,核圆,有1~2个大核仁。卵泡膜黄体细胞数目较少,约为粒层黄体细胞的1/2,其体积较小,核圆形,深染,有一个明显核仁,胞质较不丰富,有大量的类脂质小滴,此小滴较粒层黄体细胞的类脂质小滴大。黄体内还有第三种细胞,即所谓K细胞,散布在粒层黄体细胞之间,星形,胞质深染、嗜酸,核固缩深染,形状不规则。由于胞质内含磷脂,故呈嗜苏丹染色。K细胞缺乏类固醇分泌细胞组织化学改变,故考虑是血管周围巨噬细胞或卵泡膜变异细胞。

若未受精,黄体维持12~14d后退化,称月经黄体(corpus lutein of menstruation)。若受精并妊娠,在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黄体继续发育,直径可达4~5cm,称妊娠黄体(corpus luteum of pregnancy)。妊娠黄体除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外,还分泌松弛素。这些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妊娠4~6个月时,由胎盘取代黄体。无论何种黄体,最终均退化,被结缔组织取代成为白体(corpus albicans)。

二、黄体的功能

黄体主要功能是分泌孕、雌激素及雄激素,正常的黄体功能需要相适宜的排卵前的卵泡发育,如在卵泡期FSH分泌受抑制将导致排卵前的低雌激素水平,同时会发生黄体中期的孕酮分泌减少及黄体细胞减少。实验证明,在卵泡期LH受体的量会影响黄素化程度及以后的黄体功能。在黄体形成过程中由在卵泡期颗粒细胞的无血管状况转变为黄体期的血管化状况,对维持黄体的功能极为重要,因为孕酮的生物合成主要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血液运到黄体细胞来完成。孕酮水平在排卵后急骤上升,至第8天达高峰,孕酮通过局部和中央机制来抑制新的卵泡发育。黄体寿命依赖LH的持续分泌。在正常月经周期中从LH峰的出现到月经来潮黄体期近14d,妇女月经周期长短的改变取决于卵泡期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所需的天数,而黄体期则一般不能延长,提示黄体的萎缩取决于一定的黄体溶解机制,黄体在排卵后9~11d很快退化其机制至今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