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门立雪”发生年代分析

“程门立雪”发生年代分析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侯子雅言》没有记述“程门立雪”故事发生的年代,致使故事发生的年代向来说法纷乱。由于主人公为杨时与游酢二人,故于二人名下皆有记述。此四志将“程门立雪”故事夹叙于程颐京师见游酢和程颢知扶沟县之间颇为不妥。“程门立雪”通常认为发生于元祐八年,晚于程颐见游酢和程颢知扶沟县十余年,则难免产生误会。
“程门立雪”发生年代分析_游酢新论:续编

由于《侯子雅言》没有记述“程门立雪”故事发生的年代,致使故事发生的年代向来说法纷乱。

其一是不记年代只述其事。由于主人公为杨时与游酢二人,故于二人名下皆有记述。

杨时名下之记述,如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九《人物》载:“杨时……颢卒,复见程颐□洛。一日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其中“复见程颐□洛”与“三尺”,注释引嘉靖《延平府志·人物》分别作“复见程颐于洛”和“一尺”;又“一日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标点原误作“一日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即表杨时之“时”被误为表时间之“时”而误逗于“时”之后。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六《人物》载:“杨时……颢卒,又师事颐。一日见颐瞑坐,与游酢侍立不去,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明嘉靖《延平府志·人物》载:“杨时……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而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其中“时与游而侍立不去”大误,乃将游酢之“游”误解为“从游”、“游学”之“游”而擅改“酢”为“而”,从而导致表并列相连的“与”变成表动作的“参与”之“与”。

游酢名下之记述,如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二十八《人物·理学》载:“游酢……程颐见之京师,谓其资可进道。酢与杨时师事之。一日,颐偶瞑坐,酢、时侍立不移,颐觉,则门外雪深尺许。颐兄颢知扶沟县。”明万历《建阳县志》卷六《人物·游世家》载:“酢字定夫……同杨时师事程颐。颐谓其资可适道。一日,颐偶瞑坐,觉则门外雪已盈尺,酢尚侍立不移……颐兄颢知扶沟县。”清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一《人物·理学》载:“游酢……与杨时师事伊川。伊川谓其资可适道。一日,伊川偶瞑坐,觉,则门外雪已三尺,酢与时尚侍立不移……及伊川兄明道知扶沟县。”民国《建阳县志》卷十《列传·理学》载:“游酢……与杨时师事程伊川。伊川谓其资可适道。一日,伊川偶瞑坐,觉,则门外雪已三尺,酢与时尚侍立不移……及伊川兄明道知扶沟县。”此四志将“程门立雪”故事夹叙于程颐京师见游酢和程颢知扶沟县之间颇为不妥。“程门立雪”通常认为发生于元祐八年,晚于程颐见游酢和程颢知扶沟县十余年,则难免产生误会。

其二是笼统的“元祐八年”说。所谓“笼统”是指上文所析四月至六月的夏季与“雪深一尺”的“程门立雪”之间有矛盾而未予重视,从而导致“夏雨雪”的误会。以新修志书为主,如《三明市志》卷五十四《人物》谓:“杨时于元祐八年(1093年)途经洛阳,拜程颐为师。一天午后,杨时与游酢一起去向老师请教,见程正在厅堂打瞌睡,不敢惊动,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大雪纷飞,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一尺多厚。‘程门立雪’传为尊师佳话。”《将乐县志》卷三十六《人物》谓:“杨时于元祐八年(1093年)途经洛阳,拜程颐为师。一天午后,杨时与游酢一起去找老师请教,见程正在厅堂打瞌睡……这时,大雪纷飞。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一尺多厚。‘程门立雪’传为尊师佳话。”《建阳县志》第三十二篇《人物》谓:“游酢……元祐八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和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一天,游酢与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南平地区志》第四十九篇《人物》谓:“游酢……元祐八年(1093年),到洛阳又拜程颐为师,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这是不够负责的记述,但不知与志书体例有关否。而最荒唐的莫过于林家齐《杨时纪略》(见收于《朱熹与闽学渊源》),曲解《宋史》本传而明确认为就是“夏雨雪”,所谓:“10934月,杨时四十一岁,被委任瀛州(河南间县)防御推官,不久转任潭州浏汨(湖南浏阳)知县。5月,杨时赴浏阳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与游定夫(游酢)以师礼拜见程颐。有一天,程颐先生正靠在椅上打瞌睡,杨、游两人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寒地冻,大雪纷扬,等到程颐醒过来发觉他们的时候,地下的雪有一尺多深。伊川先生非常感动,立即把他们迎进厅去。杨时这种尊师重教精神流传至今,‘程门立雪’故事也由此而来。(见《宋史本传》)”

其三是元祐八年“冬”之说。这通常是将“程门立雪”故事记述于元祐八年而后说“这年冬天”或“至冬”云云,多见于今人的解读文章。如《开闽学先河者——游酢》在引述“《河南程氏书》卷十二”之后谓:“‘程门立雪’一事发生在元祐八年(1093年),这时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年冬天,游酢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向伊川先生程颐请教。到程家时,正巧程颐瞑目静坐……门外雪积有一尺之深,可见两人侍立等候先生时间之久。”《关于游酢研究的几个问题》(《游酢研究》第2辑和《南平文史资料》第15辑)亦谓:“(游酢)四十一岁从学程伊川(颐)于洛阳。这年是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间,游酢领杨时首次见程颐先生。至冬,有一天……留下的‘立雪程门’的佳话。”再如《游酢生平纪略和史迹》(《游酢研究》第1辑)所谓“游酢四十一岁(1093年)……就在这年严冬,从河南河清县又前往洛阳拜程颢之弟、大理学家程颐为师。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游、杨程门立雪”云云。据杨时诸《年谱》及《杨时(龟山)年表》,杨时最迟于元祐八年六月初十前后就“去”(即离开)洛阳了,而且,杨时《年谱》视杨时离开洛阳之后就返回家乡,故次年即“绍圣元年甲戌,公年四十二。二月二日,离家赴浏阳任”(黄谱)。因此,所谓“程门立雪”发生于元祐八年“这年冬天”或“至冬”是想当然的误解,既没有见到黄谱之“顷年”、毛谱之“初”,也没有看过《师友叙述》之“尝”。

其四是“年四十”即元祐七年说。此说以《宋史》“时盖年四十矣”为主,亦有含意相类的“年已四十”等说法。然而,清黄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谓:元祐八年“五月,以师礼见程伊川先生于洛。按《宋史》本传,见程颐于洛,时年已四十一。”作为《考证》而擅改“四十矣”为“四十一”实属不妥。此说如明万历《闽书》卷一百一《英旧》载:“杨时……明道卒,复入洛见伊川,年已四十。初读……遂大豁然。他日,与游酢侍伊川,伊川瞑坐移时,时与酢立侧不去,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明万历《将乐县志》卷九《人物》载:“杨时……颢卒,又师事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谓:“明道没,又见伊川于洛,先生年已四十,事伊川愈恭。一日,伊川偶瞑坐,先生与游定夫侍立不去。伊川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其卷十五《伊川学案》(上)亦谓:“其接学者以严毅。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久之,乃顾曰: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如果坐实“年四十”,依古人计年龄习惯“虚岁”,而杨时生于皇祐五年(1053年),则所指为元祐七年。故清张夏《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谓:杨时于元祐七年“在制。冬,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先生与游定夫初见伊川先生,伊川偶瞑坐,二公侍立不去,既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雪深尺余。八年癸酉,四十一岁。正月,服阕赴调。四月,至京……五月十六日,出京,遂往西洛……见伊川,寓长寿寺拜表院……六月五日,偕定夫离河清返洛,同见伊川于拜表院,又五日而后去。”张谱此说的最大问题在于儒家传统极为重视的“丧礼”制度,元祐七年“冬”杨时因丁其父忧而仍“在制”,丧服还在身上的杨时,无论出于何种高尚的目的,似都不宜出门拜访他人,就现实而言人有忌讳,就礼制而言不合礼法。而这一点,生活于清朝的张夏应当是心知肚明的,那么张夏为什么仍然如此记述呢?就是因为张夏看到了上述种种说法的不足与缺陷,却苦于无法破解,无可奈何之下就依“时盖年四十矣”与“雪深一尺”而确定于元祐七年“冬”却疏忽了儒家传统的“丧礼”制度;至于元祐八年六月前的记述则仍旧。

其五是元祐八年的“顷年”说。如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谓:元祐八年“五月十六日,出京,往西洛见伊川……公顷年初与游御史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非信道之笃,能如是乎?”其中“顷年”为“近年”、“往年”之意。

从以上引述可知,史籍与文献记述“程门立雪”故事多记述于杨时名下,福建诸地方志之记述,延平府与建宁府及其属县方志则杨时与游酢分别记录,省志亦多记诸杨时名下,唯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与民国《福建通志》之记述特立独行。道光通志记诸游酢名下,民国通志则游、杨皆记,且对道光通志作出评论。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五《人物》载:“游酢……元祐二年,迁博士,以食贫、待次、奉亲不便就,拟知河南府河清县。未赴官,复与时从颐受学益进。颢已前卒,酢事颐如事颢。颐瞑目而坐,酢与时同侍侧。日且暮,久立不去。颐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到官后,颐闻其治迹,语时曰:定夫德气粹然,政事亦绝人远甚也。”其夹注谓:“《墓志》载:酢令河清,颐语时云云,则与时同遊颐门必在知河清县以前。酢知河清县方三十六岁,在元祐三年,其前一年以博士待次而实未授官,至四十一岁,用范纯仁荐,始为博士,然由颍昌教授被召,不得云离河清也。”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列传》载:“杨时……年四十,复师事程颐。一日,颐瞑坐,时与游酢侍,颐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又载:“游酢……初,程颐尝语杨时曰:定夫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元祐初,程颢已卒,酢乃受业于颐。一日,与时侍立颐侧,颐瞑目坐;觉,则门外雪深三尺矣……案:酢受业“二程”之门,据《龟山集》皆在元丰中,据《年谱》受业于伊川在元祐八年。道光志据《年谱》云:公四十一岁官博士,偕友中立(杨时字)离河清,以师礼见伊川于洛。则在知河清后矣。又据《墓志》载:酢令河清,颐语时‘定夫德器’云云,以为遊颐门在知河清前。是自相矛盾也。夫酢见伊川,本先于见明道,故有‘可与适道’语,则平日必有进谒。‘德器’云云何必非未受业以前语。古人虽于前辈不轻执弟子礼守,曾子不以事孔子者,事有若之义也。明道已卒,而后师事伊川,在元祐间离河清后,则无可疑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