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程门立雪”,尊师重道

“程门立雪”,尊师重道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侯仲良不仅是“二程”的表弟,也是师从“二程”,与游酢、杨时是同窗。因此,游酢携杨时“程门立雪”,拜程颐为师,充分地体现了游酢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精神。凤池村在游酢“程门立雪”精神的激励下也成为闻名于世的“文臣武将村”、“理学之乡”。
“程门立雪”,尊师重道_游酢新论:续编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宋代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号豸山先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受理学大师程颢之聘,赴河南扶沟县任县学教职,跟随程颢学习理学,成为程门入室弟子,时年20岁。九年后,游酢29岁,携杨时在颍昌(今河南许昌)向程颢行正式拜师礼。名师出高徒,拜师程颢后,游酢问学更是日益精进,并录有《明道先生语》(明道先生,即程颢),深得程颢、程颐兄弟的赏识。程颢每每与其弟子谈及游酢时,总称道他禀性醇厚、理解力强、勤思笃学,对洛学理喻最为透彻,视之为弟子中佼佼者;程颐也称赞他“灵利高才”。因此,时人及后人都称誉他为“程门四杰之首”。程颢得游、杨之高徒,甚是欣慰并曰:“吾明道遇汝等南方之高足,道南有望矣,吾心甚慰!”因此,当游酢与杨时归闽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后因程颢兄弟陷入党争之祸,程颢被罢去扶沟知县之职,程颐也倍受打压。眼看刚建立不久的新儒学——洛学就要被废,在这紧急关头,游酢挺身而出,接受师托,主持扶沟县学和扶沟书院的工作,亲自为学子主讲,传授师学(即洛学),并坚持3年之久,使洛学的传播没有因老师的遭难而停止。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游酢30岁,登状元黄裳榜进士,调越州萧山(今浙江萧山)尉,而官萧山。元丰八年(1085年),游酢33岁,用侍臣荐,召为太学录。后“闻明道先生讣,设灵位哭于寝门,作行状”。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游酢41岁,“官博士。偕友中立(即杨时)离河清,以师礼见伊川(即程颐)先生于洛,录有伊川先生语”。亦是说,游酢41岁时,又携杨时去洛阳拜程颐为师,继续攻读洛学。

游酢携杨时拜程颐为师,有个千古传诵的典故,即“程门立雪”。何谓“程门立雪”?据朱熹编纂的《河南程氏外书》记载:“……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右三事《二程语录·侯子雅言》。侯仲良字师圣,二先生之内弟。”从这段记载里,我们可知“程门立雪”典故最早的出处是侯仲良的《二程语录·侯子雅言》。侯子,即侯仲良,字师圣,“二程”的表弟,“二程子舅氏华阴先生无可之孙”。侯仲良不仅是“二程”的表弟,也是师从“二程”,与游酢、杨时是同窗。因此,他的这一记载,是真实的和准确的。因为有侯仲良的真实准确的记载和朱熹的编载,所以“程门立雪”这一千古佳话也就留传下来了。在古代社会,中国士子普遍追求的人生道路是“学而优则仕”,而游酢在科举的道路上已经功成名就,但在不惑之年却仍然一如既往地潜心向学、醉心问道。因此,游酢携杨时“程门立雪”,拜程颐为师,充分地体现了游酢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精神。游酢的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精神随着“程门立雪”典故的流传也得到传扬。

游酢、杨时“程门立雪”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精神,影响了他们的三传弟子——朱熹。朱熹也曾于进士及第后,从崇安(今武夷山)五夫徒步至邵武向游酢外甥及一传弟子黄中问学,又徒步至延平拜李侗为师,从此摒弃释、道杂学,一心向儒志道,终成大器。游酢后裔游以仁、游以义等为弘扬圣祖游酢“程门立雪”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兴学重道重教为本,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在家乡凤池村(今属南平市延平区)创建“御史定夫游公祠”,次年创建“游定夫(豸山)书院”,聘请名儒讲授理学,并于至治元年(1321年)设义田,立奖学金制度,资助族中贫困学子入学学习,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则奖励耕地,其子孙享有继承权。莘莘学子的向儒志道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从而贤才辈出。仅明、清两朝书院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仁人志士、贤才达官,凤池村不到百户人家,学子就有218名,其中文武秀才144名、举人67名、进士7名。任官职的64人,其中不乏尚书、侍郎、御史、奏差(巡按)、知府、将军、知县等。最拔萃的明朝理学家、尚书游居敬的“五世宦仕”,朝廷为其一家荣立6个牌坊。清代游昌莘家教严谨,子孙三代官至五品以上将军有6人“荟萃于家”。凤池村在游酢“程门立雪”精神的激励下也成为闻名于世的“文臣武将村”、“理学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