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加代际亲密感的法则

增加代际亲密感的法则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亲子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样的孩子对于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完全没有准备,他们的父母以疼爱的保护剥夺了他们所有的学习机会。但是真实的世界并不会按照这种脱离危难的原则来运作。这些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子女,一旦有机会摆脱父母独立思考,常常做出可怕和惊人的决断,让他们的父母惊恐万分并无限失望。权威型父母和纵容父母以及专制型父母之间最关键的不同就是对问题归属权的认识。
增加代际亲密感的法则_论人际沟通

亲子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父母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感到受重视,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心理、思想的变化,有利于亲子间情感融洽,提升教育质量。

一、亲子关系的类型

教育子女是项复杂的活动,亲子关系类型也是被广泛探讨的领域。目前,影响较大的是家庭动力学,根据父母行为及其对日后子女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该理论将教养子女的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纵容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

1.纵容型父母

纵容型父母(也称为“娇惯子女”或“不立规矩”型父母)对子女的回应比较积极,而对子女的要求则相对滞后。他们显得极为宽大仁慈,并不要求子女表现出成熟的行为方式,允许孩子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极力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

这些父母认为爱子女就意味着自己的一生都要围着子女转。一旦子女遇到麻烦,他们就盘旋在子女的头顶设法解救他们脱离危机。他们永远都在去孩子学校的路上,一会儿送午餐,一会儿送请假条,一会儿送作业;一旦子女陷人困境,他们总是伸出援手将他们拉出来;没有一天他们不是百般呵护着小家伙让他们躲过什么困难,而这困难往往都是这孩子需要或应该去学习的一种经历。只要他们的子女发出求救信号,一直在孩子周围盘旋待命的直升机似的父母就会马上俯冲下来,为孩子筑起屏障,护卫孩子免遭那些好像不怀好意的老师、玩伴和其他各种因素的伤害。

纵容型父母好像对孩子的不舒适感到极不自在。一旦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伤害,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很受伤,所以会立刻帮孩子脱离困境。

这样的孩子对于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完全没有准备,他们的父母以疼爱的保护剥夺了他们所有的学习机会。讽刺的是纵容型父母往往被人看成是模范父母。但是真实的世界并不会按照这种脱离危难的原则来运作。违反交规的罚单、到期未付的票据、不负责任的人、危害身体的疾病,还有应该缴纳的税款,以及成年生活中的其他日常琐事都不会消失,即使满怀爱心的大人暂时帮他们脱离困境,这些问题仍然在那里。纵容型父母没有让孩子做好随时去应对这个世界的准备。

2.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不断发出命令,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反应迟钝。这些父母往往要求孩子乖乖听话,希望他们能百分百服从自己的命令,没有任何疑问。这些家庭常常井井有条,组织有序,有着明白无误的各种规矩。

他们同样也很疼爱自己的子女,觉得自己吼得越多越凶,管得越严,从长远来看子女发展得越好。“这些孩子长大了肯定守规矩。”专制型父母说,“他们会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确实,他们总是被父母告知该怎么做。

专制型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们的只言片语里常常充满奚落、打击和“我早跟你说过”这类的话语。这些父母是绝对的当权派,如果孩子不按照他们说的话去做,专制型父母一定会逼他们就范。

这些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子女,一旦有机会摆脱父母独立思考,常常做出可怕和惊人的决断,让他们的父母惊恐万分并无限失望。但细想起来却不无道理。他们从来不用自己思考,思考完全是教官的事情,根本不用他们操心。这些孩子从小到大,别人叫他们向东他们就向东,别人告诉他们往西他们就往西,长大成人走上社会之后一切还是要依靠父母,跟纵容型父母的子女没什么两样。

两种类型的父母都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都是以疼爱孩子的名义,认为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纵容型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还小,什么都不懂,离开我什么都做不成。”而专制型父母传递的信息则是:“你自己根本就不会思考,所以还是我来替你思考好了。”

尽管纵容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都能成功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可一旦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就给孩子的成长道路带来很多巨大的障碍。纵容型父母的子女变成不能有效应对外部各种力量的青少年,不能独立思考,也不能处理自己的问题;专制型父母的子女,在少年时期过多的唯命是从,到了青少年时期不会一味唯命是从。这时从早到晚的遵命有了改变:以前是诚心敬礼,现在却是举起拳头,或者是带上粗鲁的手势,包含竖起中指的侮辱动作。

3.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又对孩子热烈回应。虽然他们积极了解孩子的行为特征,期望孩子的行为达到一定标准,但他们同时又极为支持孩子的种种想法和行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当一面,能团结合作,同时还能做出非常正确的决定。

权威型父母知道怎么去管住自己的嘴巴。他们随时准备和孩子交流自己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属于他们的话。权威型父母会这样说:“这是你的生活,你得自己做决定。祝你好运。”然后他们就闭上嘴巴一声不吭了。

为人父母最难做的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家里总是少不了纵容型父母的轰鸣和专制型父母的命令。大吵大闹很容易做到,而做到不声不响却很难。权威型父母和纵容父母以及专制型父母之间最关键的不同就是对问题归属权的认识。纵容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而权威型父母会让孩子继续做问题的主人。

当高山垂头丧气地站在厨房的餐桌边,大声嚷嚷说他一个朋友都没有时,权威型父母会这样回答:“没有朋友啊!你真是太可怜了。那你打算怎么办呢?”高山耸耸肩膀,妈妈会说:“你不知道?那就更可怜了,你自己有了大麻烦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见到过别人也和你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可以跟你说说他们都是怎么做的,这可能会给你带来启发。要是你想知道这些人都是怎么做的,那你就跟我示意一下,我当然是希望你能想出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她就闭上嘴不再多说了,直到高山问她其他人到底是怎么办的。

让孩子自己去做问题的主人同时也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隐含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你已经够聪明,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了。我相信你,你肯定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件事。”这个隐含的信息建立了孩子的信心,而不是贬低了孩子的自信。

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毫无掌控能力的孩子会花上几乎所有的时间来竭力控制大人的生活,并且自由地玩弄这个规则;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如掌控自己生活的孩子会花极少量的时间设法去控制大人或是去玩弄这个规则。这简直就跟魔法一样。

下面提供三条规则,帮大家成为权威型父母(尤其对单亲家庭扮演双重角色的爸爸或者妈妈来说特别管用)。按照这个规则做,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规则一:好好照顾你自己。花时间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给自己一个机会远离孩子的视野和生活。

规则二:让孩子拥有足够的选择,当然,这些选择必须是你能够接受并加以适应的。

规则三:采取适当的行动。确立规矩,明确后果,然后不再插手。

只要有规律地使用这三条简单的规则,就可以防止权力争斗,平息“纵容”和“专制”的吵闹声。

4.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的父母基本上无心或无能力回应孩子的需要和发展,通常这类家长比较缺乏做父母的意识。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安慰、关心的时候,放任型父母因缺乏敏感度或无暇回应,所以未能挺身而出,及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有一些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对于孩子的照顾,似乎总表现得无能为力。

不同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同结果:

●来自权威型家庭(要求高,回应高)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总体来说一般都比那些父母采取其他教养方式的孩子更有能力一些。

●来自专制型家庭(要求高,回应低)的孩子一般在学校表现还算比较好,那些问题行为基本都和他们无关,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弱,自尊心比较弱,忧郁的程度比较高。

●来自纵容型家庭(要求低,回应高)的孩子更有可能涉足那些问题行为,在学校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社交能力很强,抑郁的水平非常低。

●来自放任型家庭(要求低,回应低)的孩子在所有领域表现都非常差。

总体说来,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效果最好:它产生的结果就是孩子在社会上得到日益强大的发展能力,而且能避免问题行为。权威型父母似乎能平衡他们对孩子适应能力的要求和对孩子个性的尊重,所以来自权威型家庭的孩子好像既能满足与外部世界保持一致并建功立业的要求,又能满足他们自己对独立个性和充分自主的需求,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

二、亲子沟通的原则

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减少亲子双方不必要的矛盾,更可以有效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并且,父母还可以通过沟通,深人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但沟通是一门学问,要讲究一定原则。

1.用“爱”去读孩子的各种行为之关爱原则

儿童节时,小朋友们都互送礼物。一个6岁的小女孩却很不高兴,因为她的哥哥收到的礼物比她多很多,为此她不停地向妈妈抱怨。妈妈并没有评论孩子的抱怨是对是错,也没有向她解释哥哥年纪大,认识的朋友多,收到的礼物自然也会比她多。而是轻声对孩子说:“真希望你能收到更多的礼物。”仅说了这一句话,然后就把孩子搂在怀里。令人惊讶的是,小女孩竟然停止了抱怨,在妈妈怀中开心地笑了。

收到的礼物没有哥哥多,在这种对比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不受人重视,不被人关注。在这个时候,她更关注的是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礼物数量的多少。因此,家长与其给她讲道理,还不如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爱,这更有利于她的平静。

当然,如果不了解这些,家长肯定会给孩子讲一番大道理,但这样会使孩子和家长进人无休止的辩论之中,这反而更加印证了孩子的那种错觉,使她的感觉越来越糟糕,进而使她丧失与家长沟通的欲望。

这就是沟通中的关爱原则,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

2.控制坏情绪之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

很多家长常常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例如看到孩子的调皮行为,他们立刻会怒发冲冠。如果受到孩子的顶撞还会与孩子斗争到底,还义正词严地教育孩子:“小时候就敢跟我顶撞,长大后还了得。”事实上,家长的这种做法是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为一谈了。如果家长用愤怒的情绪教育孩子,只会使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差,进而越来越不与家长合作。孩子很少会主动顶撞或攻击父母,往往是受到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影响,孩子才会出现一些顶撞攻击的行为。例如,当孩子做错事,很多家长喜欢说孩子笨,面对这种语言,即使孩子当时不回击家长,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当这种不满情绪在孩子心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

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与孩子之间这种斗争完全可以避免。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家长就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此刻也更能激发孩子的理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3.不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之尊重原则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这种沟通方式表明了家长的一种态度:这是在翻孩子的老底,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且还隐含了一种“贬损”孩子的信息。这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不管家长说多少次,孩子的坏行为不但不会减少,为了表示对家长的反抗,孩子甚至会故意重复那些坏行为。

当孩子的行为令你不满意时,不要急于去指责、批评孩子,仅仅把你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你没有……我很难过,你没有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孩子从家长的话中听出了尊重和重视,从而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进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家长要掌握这种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是指责孩子。

第二步,客观描述自己情绪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是孩子或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第三步,客观地陈述后果,而不是追究孩子的责任。

在家长这样的表达中,孩子不但听不到任何指责他的意思,相反,他会觉得家长很尊重他们。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需要尊重的,当他们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后,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三、高效亲子沟通的技巧

1.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2.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4.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地照自己的话去做,最好不要有意见。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2.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6.回答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义,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7.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得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持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8.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尤其是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父母说父母的,我做我的”的习惯,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9.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唆的话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10.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保护、指导和自立几个阶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更重要的是保护他健康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角色应该从一个保护者转变为一个指导者和教练,千万不要再拿家长的权威来干涉孩子,一定要与孩子交朋友,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乐于与你交流。

孩子总是渴望与父母亲近,父母只要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和关怀,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密无间。

四、健康亲子关系的特征

正常的父母都能给孩子示范什么叫作成熟和自主。这样孩子才能自由自在地按照自我意识成长,培养出一种独立的个性。家庭治疗专家弗吉尼亚·萨提亚把这种才能称为“五大自由”:

1.观看和聆听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一切的自由,而不是留恋过去、憧憬未来或耿耿于怀。

2.想自己之所想的自由,而不担心自己该去怎么想。

3.想怎么感受就怎么感受的自由,而不用担心自己该怎么感受。

4.想要什么就去选择什么的自由,而不用考虑自己该要什么。

2.憧憬自己有一天会自我实现的自由,而不用扮演刻板的角色或总是谨小慎微。

在正常运转的家庭里,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望都可以。大家都能够以健康的方式相互交流,这样,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自身力量的感受会日渐增长。然后他们就利用这种力量来满足集体的或个人的各种需求。一个运转正常的家庭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里出发,人们就能够变为成熟健全的人。

一个有技巧的家庭所具备的14条特征:

1.互相交流和倾听;

2.相互肯定和支持;

3.教会尊重他人;

4.培养信任的感觉;

2.有玩乐和幽默的意识;

6.表现出责任大家一起分担的意愿;

7.教会鉴别对错的能力;

8.有强烈的家族意识,其中充满礼仪和传统;

9.成员之间的互动较为平衡;

10.相互之间尊重隐私;

11.看重为他人服务;

12.鼓励一起用餐和相互交谈;

13.空闲时间一起度过;

14.有了问题勇于承认并寻求帮助。

五、亲子沟通常见的误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玛莎·史翠珊指出,很多亲子无法沟通,关键在于父母误把孩子当成成年人,认为和他们沟通能又快又清楚。但孩子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自己的情绪,才能清楚地表达观点。她在《孩子与青少年的不讲话疗法》一文中表示:“最好你什么都不说,但如果你想要他回答,你应该鼓励青少年说。”也就是,家长要学着当个倾听者。下面就是她提出的亲子沟通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沟通的时间不对,和青少年在早上讲话,尤其是当他还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动或还没睡醒时。

建议:孩子的生物钟比成人延后,他们在晚上较爱说话,应选择此时跟孩子沟通。

误区二:直视他的眼睛。

建议:因为孩子在你不盯着他们时,才能打开心房,所以最好并肩坐着谈话。家长们是否都是瞪着孩子说话?

误区三:等他们不分心时才和他们约时间谈重要的事情。

建议:家长应在孩子活动的间隙和他们谈谈,因为孩子喜欢在打球、吃东西时,有人和他们分享感受。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太短,不要非逼着等孩子注意力集中了才说你的想法。这样不仅不可能,自己还一肚子怨气。随机走、顺势来,见缝插针,不要太过认真。

误区四: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或说“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继续谈”。

建议:父母应该让孩子发泄,耐心听孩子说“我很烦”“我很困扰”,不能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要堵回去,这样伤害孩子太大。家长的自尊、面子和孩子的身体比较而言,不伤害孩子最重要。当我们不知道说出的一句话是否对孩子造成伤害时,就请我们先闭嘴。

误区五:问一般的问题,如:“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建议:不要泛泛问问题,而是要用正面的态度问特定问题,如:“你的老师怎么说你这次的成绩?”

误区六:当你认为孩子已经讲完了,就开始讲你的想法。

建议:孩子需要时间发泄情绪、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表达完,所以尽量在其他时间再说自己的想法。

误区七:话题集中在琐事上。

建议:跟孩子谈大范围的话题,如电视节目、运动、音乐、美食甚至政治,这更有助于彼此了解。

误区八:给他们不需要的建议。

建议:赞美之词比啰啰唆唆的建议更有用,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让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欣赏和鼓励。

误区九:不要以为你知道现在孩子的想法。

建议:用开放式的语句鼓励孩子谈他们的世界,如“你的同学怎么说”“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做”“你希望我做什么”“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形,你会怎么做”。

误区十:拿困扰孩子的事开玩笑。

建议: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容易受伤,你拿困扰他们的事开玩笑,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重视他们的事,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无能、无助。

学会了解孩子的内心,学会了解孩子的生理年龄特点;学会和孩子沟通,进而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和谐亲子关系,共筑和睦家庭;沟通的效果是由对方决定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多赞美;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