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疏肝舒胆汤

疏肝舒胆汤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某医院检查和治疗,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迁延型病毒性肝炎。投以疏肝舒胆汤20余剂后,寒热控制,右胁下胀痛减轻,纳便均正常。2个月后,再至某医院复查,认为胆道活动已趋正常,肝质软,肝功能正常。急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类型,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现代医学关于肝炎由病毒引起这一论点来看,前人吴又可之言与现代医学的观点较为接近。治法应拟疏肝活血软坚法。

【组成】 柴胡9g,黄芩9g,栀子10g,紫花地丁12g,桃仁6g,红花5g,郁金9g,乳没(炙)各5g,败酱草12g,玄明粉9g,枳壳10g。

【功用】 疏肝舒胆,调气和血。

【适应证】 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

【潘氏临证心得】 病例徐某,女性,36岁。因恶寒发热,每月发1~2次,经常右胁下及胃脘胀痛,引及背部,食后更甚,纳呆。经某医院检查和治疗,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迁延型病毒性肝炎。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右胁下胀满而痛,引及背部,每隔半月,有一次寒热往来,伴有恶心。舌苔薄,中及右侧白腻,脉象细弦。气血素虚,湿热之邪乘虚而袭,客于肝胆。投以疏肝舒胆汤20余剂后,寒热控制,右胁下胀痛减轻,纳便均正常。2个月后,再至某医院复查,认为胆道活动已趋正常,肝质软,肝功能正常。

【解读赏析】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胆郁滞,湿热内蕴。肝胆主疏泄,郁滞不通,则右胁下疼痛。由气及血,气血不畅,瘀结胆囊,故右胁下压痛。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湿热久羁,耗伤肝阴,可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总之,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而涉及肝与脾胃。情志不遂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胆气滞,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常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暴饮暴食,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引起胁痛,故潘先生此方为可参考的基础方。

辨急性肝炎,以胃热为本,其治亟当清热解毒。急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类型,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古人很早就观察到黄疸一症,其中就包括本病。历代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到清代,多归因于湿热,有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分。其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一种认为脾为胃行津液,津液行则小便利,若胃气衰,脾气弱,不能为胃行津液,湿停于内,湿生热,热滋湿,二者相生,熏蒸日久,热气成黄。另一种认为外因所致,如南方湿热交蒸,易致黄疸。

从现代医学关于肝炎由病毒引起这一论点来看,前人吴又可之言与现代医学的观点较为接近。吴氏说:“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源不在膀胱,乃系胃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结合现代医学论之,病毒为本,肝炎为标,肝炎为本,黄疸为标,黄疸为本,小便赤少为标,所以治当以清除病毒为本,治黄疸为标,而治黄疸又当以治肝炎为本。临床上可以大黄为主,配栀子、茵陈,其功甚伟。设去大黄而服栀子、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吴又可的论点与方法,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山西名医刘绍武先生、北京名医杜惠芳女士在实践中重用大黄,有时达24~35g,甚至可以更多。

无黄疸症状的肝炎多有乏力纳呆,恶心尿赤,舌红苔黄等,亦为湿热。湿热甚则身目俱黄,尿少黄赤,纳呆泛恶。可用茵陈蒿汤:茵陈30g,生栀子15g,生大黄24g。或龙胆苦参汤:龙胆9g,苦参15g,胆星9g,生栀子15g。

倘若热重于湿:舌偏红,口苦干,尿赤,以茵陈蒿汤加川黄连3g,黄柏9g,牡丹皮9g,连翘15g,龙胆9g。湿重于热:胸闷苔腻,纳少尿少,以龙胆苦参汤加对坐草30g,米仁90g,苍术15g,砂仁1.5g,茯苓皮30g。倘若湿热俱重,口渴神烦,舌红目赤,胸闷作恶,不饥不纳,尿少色赤,黄疸指数、转氨酶俱特高。可用茵陈30g,栀子15g,生大黄30g,板蓝根15g,川黄连6g,黄芩9g,黄柏9g,龙胆9g,连翘12g,田基黄30g,木通9g,茯苓皮30g,鲜茅根30g,广犀角9g。倘若辨属寒湿型,即阴黄,黄色晦滞不鲜明,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苔白。可用茵陈茯苓汤:茵陈30g,茯苓9g,猪苓9g,滑石12g,肉桂3g。还可配服、选择加味田基黄30g,蓼大青叶30g,马兰根30g,矮地茶30g,板蓝根15g,蒲公英30g,秦艽15g,全瓜蒌24g,龙胆9g,鲜茅根60g,半枝莲30g,半边莲30g。

对慢性乙型肝炎来说,有些分型辨治经验,值得参阅。肝郁脾虚:临床特征为右胁下疼痛,久治不愈,疲乏无力;右胁及腹部胀满;口干苦,尿黄;食欲一般尚好,舌苔薄白。治法应拟疏肝健脾,和血调气,基本方可选用逍遥散加味。药物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青皮、陈皮、丹参、郁金、香附。加减法:疲乏无力明显加黄芪、黄精;右胁疼痛明显加姜黄、鸡血藤、丹参;ALT(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可酌加板蓝根、龙胆、虎杖、败酱草等。

肝郁血瘀:临床特征为右胁作痛,久治不愈;肝或脾明显肿大;面色暗,皮肤有较多蜘蛛痣;舌质暗红。治法应拟疏肝活血软坚法。常用药物:柴胡、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红花、郁金、丹参、莪术、鳖甲、黄芪、甘草、鸡血藤、牡蛎。加减法:全身乏力者加党参、黄精;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

肝肾阴虚:临床特征为右胁作痛,手足心热;口干,头晕,心烦失眠;鼻出血或齿衄较多;舌质红,苔少或黄腻。治法拟滋肾养肝清热。常用处方选用豢龙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牡蛎、夏枯草、地黄、玄参、阿胶珠、白芍、怀牛膝、茜草、白茅根、藕节。加减法:疲乏无力加黄芪、当归;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

脾肾阳虚:临床特征为全身乏力,食欲缺乏,腹胀便溏,头晕,腰膝酸软;面色淡红;下肢或有轻度浮肿;脉细小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治法拟健脾益肾为主,常用处方选用培肾元煎加减: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枸杞子、巴戟天、菟丝子、桑寄生、五味子。加减法:右胁痛酌加当归、丹参、鸡血藤、白芍、郁金;腹胀加陈皮、砂仁;食欲缺乏酌加炒谷芽、白扁豆;黄疸者加茵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