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慢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临床上所说的慢性顽固性便秘,指病程超过2年,经药物及各种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而需要手术治疗者。即有否需要经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慢运输型便秘的手术条件是结肠无张力;无出口梗阻;除外肠易激综合征。出口梗阻性便秘:此类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可诊断。

1.什么叫便秘

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对不同的病人来说,便秘有不同的含义。常见症状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临床上所说的慢性顽固性便秘,指病程超过2年,经药物及各种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而需要手术治疗者。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人便秘者服药助便,其发生率约为2%。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慢性便秘高达15%~20%。而北京地区对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

2.便秘的病因有哪些?

(1)大肠肛门病: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肠腔狭窄,如炎性肠病、外伤后期及肠吻合术后的狭窄、肿瘤及其转移所致肠狭窄;出口性梗阻,如盆底失弛缓症、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直肠前突等;肛管及肛周疾病,如肛裂、痔等;其他如肠易激惹综合征。

(2)肠外病:神经与精神疾病,如脑梗死、脑萎缩、截瘫、抑郁症、厌食症等;盆腔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内分泌与代谢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铝中毒、维生素B1缺乏等;药源性疾病,如刺激性泻药(酚酞、大黄)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继发性便秘,麻醉药、抗胆碱药、抗抑郁药等可引起肠应激性下降;肌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

(3)不良生活习惯:食量过少、食物精细、蔬菜水果少、饮水少,对肠道刺激不足;运动少、久坐、卧床,使肠动力缺乏;由不良的排便习惯引起,忍便不排,导致便秘。

(4)社会与心理因素:工作紧张、久坐、运动不足;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睦、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都可使自主神经紊乱,引起肠蠕动抑制或亢进;生活规律改变,如外出旅游、住院、突发事件影响,都可导致排便规律的改变。

3.便秘如何分类?

便秘一般分为两类:器质性便秘,是由各种疾病所引起的;功能性便秘,多为损伤、药物以及不良生活、排便习惯所致。根据发病原因:原发性便秘指病因不清,治疗困难者;继发性便秘为先天性疾病损伤、药物以及手术等引起的。临床上为指导治疗而常用的分类如下。

(1)直肠肛管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功能不良的顽固性便秘,多见于女性,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服泻药常无效;重者,骶尾部坠胀。这型便秘又分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和会阴下降综合征。

(2)结肠慢运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此类型,结肠运输缓慢,盆底肌肉功能正常,临床上表现无便意、便次少、腹胀;轻者口服胃肠动力药有效,重者可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吻合术。但需要排除肠易激惹综合征。

4.便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便秘的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病久者,由于食欲缺乏或惧怕排便而不思饮食,从而造成大便次数和排便量减少,其排便频度和粪便性状,可因便秘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在结肠型便秘中,如慢传输型便秘,表现为缺乏便意,便次少,多数每周少于3次;而直肠肛门型便秘,如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则便意频繁,却难以排出,可谓欲便不能,欲罢不止。慢性顽固性便秘患者,由于长期大量服用刺激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会产生药物性便秘,称作“滥用泻药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以及精神症状,如焦虑、烦躁、失眠、抑郁,乃至性格改变。

5.便秘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1)排粪造影:模拟排粪过程,研究肛门、直肠、盆底在排粪时动静态变化的影像。通过对肛直角、直肠前突、直肠压迹、“搁架征”等在钡剂充盈后的表现形态,提供量化诊断,用于出口性梗阻便秘的诊断,如直肠前突、盆底失弛缓症等。

(2)结肠传输试验:利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口服后定时拍腹平片,追踪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的时间、部位,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用于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

(3)肛门肌电图检查:应用电生理技术检查盆底肌中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的功能。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利用压力测定装置置入直肠内,令肛门收缩与放松,检查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与协调情况,对分辨出口型便秘的类型提供帮助。

6.便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包括饮食、锻炼、改变不良习惯等方面。

(2)药物治疗:尽管施用上述方法,但许多便秘者还需要用泻药、灌肠等来辅助排便。

(3)手术治疗:便秘经过一段非手术治疗仍无效者,可通过一些检查手段看是否存在着器质性病变。即有否需要经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慢运输型便秘的手术条件是结肠无张力;无出口梗阻;除外肠易激综合征。可做结肠段或次全切手术。出口梗阻性便秘:此类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可诊断。包括直肠前突,采用修补阴道后壁或直肠前壁的方法解决;直肠内脱垂,治疗常采用结扎直肠黏膜以缩短长度,也可注射硬化剂加手术结扎的综合疗法;盆腔痉挛综合征(又称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可用切除部分耻骨直肠肌的手术方法,但疗效不确定。

(4)手术方式

①结肠切除术:选择性结肠节段切除术,根据结肠传输试验和结肠压力测定,若动力障碍局限于某一肠段,可行选择性肠段切除,如乙状结肠切除或左半结肠切除等,该手术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其复发率高,不应作为STC的手术方式。但此类手术保留了更多的结肠,术后不易发生腹泻和肛门失禁;结肠次全切除术:适用于检查证实只有结肠传输障碍的STC患者,切除升结肠至直肠中上段肠管,行盲肠(或升结肠)直肠吻合,操作相对复杂,并可能损伤腹下神经,顺蠕动吻合还需保留部分升结肠,潜在地增加了术后肠梗阻和腹痛的发生率以及便秘的复发率,但是由于保留了盲肠及回盲瓣,可减少腹泻及其他并发症;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切除从回肠末端至直肠上段范围内结肠、行回肠直肠吻合,是国外治疗STC的经典手术,术后长期有效率约90%,但有20%~35%术后出现腹泻或肛门失禁,病人可能走向便秘的对立面,需长期服用止泻药控制排便次数;结、直肠全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切除回肠末端至齿状线范围内全部大肠,取30cm回肠做15cm J形储袋,行储袋肛管吻合术,鉴于该术式创伤大,操作复杂,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漏、储袋炎、储袋排空障碍、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不作为STC的常规手术方式,仅在结肠(次)全切除术后效果不佳,经测压、排粪造影等证实存在直肠无力时采用,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②结肠旷置术:不切除结肠,直接行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的端侧吻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旷置已经发生肌肉神经病变的结肠有无意义、旷置结肠的远期变化如何、出现其他疾病时可能延误诊断等问题尚无定论,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③回肠造口术:是对功能毁损最大、术后生活质量最差的治疗STC的手术方式,难以为病人接受,原则上不采用,仅在前述手术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时,或效果不佳、证实有全小肠传输迟缓时采用。

④腹腔镜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上述手术均可在腹腔镜下成功实施,该手术方法较之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手术瘢痕小、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7.术后并发症有哪些?

国外文献报道小肠梗阻的发生率为8%~44%,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而得到缓解;术中尽可能多的保留大网膜有助于减少粘连肠梗阻的发生。此外,术中彻底止血,减少创面分离结扎次数,保留反折以上直肠均有一定的预防意义。术后腹泻较常见,其发生率在30%左右,好发于行全结肠切除的患者,腹泻可较为严重,但大多通过服用止泻药可控制。便秘复发的发生率为10%~21%,多见于结肠部分切除和次全切除术患者,将术式改为全结肠切除加回直肠吻合后症状可缓解,对于少部分做了全结肠切除术后仍复发便秘的患者,如非手术治疗无效,可选择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或回肠肛管吻合术。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4-645.

[2]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33-16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