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经验

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经验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肺系疾病——肺炎喘嗽、乳蛾、哮喘、鼻衄、风温、感冒、喉痹、喉喑等症的临床表现虽各异,但总不越乎肺气的病理变化。现试举下述病例以说明之。杨某,男,4岁。秦某,男,3岁。故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应注意法有尺度,量有分寸,谨用寒温,不使过剂。李某,男,5岁。原方继服1个月,并嘱调饮食、适寒温即可。张某,女,2岁。连服3剂,以巩固疗效。惟肺属燥金之脏,大温大热于肺不利。

小儿肺系疾病——肺炎喘嗽、乳蛾、哮喘、鼻衄、风温、感冒、喉痹、喉喑等症的临床表现虽各异,但总不越乎肺气的病理变化。善治者只需了解特点,辨清证候,不外调其气机、适其寒温、理其虚实而已。惟小儿肺脏娇嫩,肺气不足,寒热虚实易于转化,遣方用药必须灵活应变,防患未然,并始终注意维护正气。

掌握呼出吸入之机,善调升降

孙老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肺气宣降两者功能失常,虽可同病相连,但非等量齐观。如寒邪束肺而见憎寒发热、汗闭肤干、咳嗽痰鸣、呼吸喘促等症,病机表现则以肺气失宣为主,治当宣肺透邪。若痰阻气道,热邪闭肺而见咳嗽、气喘、喉喑、喉痹者,则以肺气失降为主,治当肃肺泄热。宣发肺气法一般有清宣法和温宣法两种,前者适用于风热闭肺,后者适用于风寒束肺。通降肺气法常用的有降气肃肺法和通腑肃肺法两种,前者有降逆平喘之功,后者有祛痰泄热之效。在运用宣、通两法时,要紧紧把握小儿“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时刻注意“宣肺应温清有度,肃肺须通降毋过”。尤其考虑到风温之邪传变最速,要及早投入清气药,以防入气传营,实为上工之治。现试举下述病例以说明之。

例1:肺炎喘嗽。

杨某,男,4岁。微恶风寒、温温发热、鼻塞、咳嗽3日,服保赤散、琥珀抱龙丸无效来诊。诊见面赤咽红,唇干口渴,发热无汗,咳嗽痰鸣,呼吸喘促,烦躁不安,舌红苔白,指纹浮红,脉浮数。此属风热闭肺,肺失宣和。亟宜辛凉透邪,轻宣肺气。

处方:桑叶络、金银花各6克,连翘、牛蒡子各4.5克,炒栀子皮、炒枯黄芩、杏仁、桔梗、甘草各3克,薄荷2.4克(后入)。1剂。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发热、咳嗽痰鸣、气喘均见减轻。原方去薄荷、杏仁,加炒瓜蒌皮、浙贝母各4.5克。2剂。

三诊:身热尽退,咳喘均平,舌红苔薄黄,口干唇燥。小儿肺常不足,外感风热后,肺阴受灼,拟养阴清肺法以善其后。

处方:南沙参、麦冬、枇杷叶(包)各6克,浙贝母、天花粉、野百合、甜杏仁各4.5克,甘草2.4克。3剂。

例2:乳蛾。

秦某,男,3岁。发热有汗,呛咳音嘶,咽喉红肿,表层白腐,痛不欲食,舌苔黄厚,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脉浮数,指纹鲜红。肺胃素有积热,加之外感风热羁留不解,风火相煽,内外交炽,搏结于咽喉发为乳蛾。辛凉清解已属扬汤止沸,通腑泄热方为釜底抽薪。且咽者胃管,喉者肺管,皆以降为和。清热解毒药亦不可废。

处方:生栀子皮、生大黄(后入)、玄明粉(冲服)、射干、甘草各3克,金银花、连翘、玄参、麦冬各4.5克。1剂。锡类散1支,吹喉,一日数次。

二诊:药后腑气已通,得大便2次,先硬后溏,热退,呛咳减,咽肿见消,肺胃积热已清泄下行。前方去大黄、玄明粉,加木蝴蝶、蝉蜕各3克。2剂。

三诊:咽肿已消,发音正常,惟两侧白腐尚未尽敛。二诊方去蝉蜕、射干,加川百合、大白芍各4.5克,青果2枚。3剂。药尽而愈。

【按】两例皆属外感风热,一予清宣肺气法,一予通腑肃肺法。

“例1”温邪虽在上焦卫分,但小儿“肝常有余”,邪热易于窜肝动风,同时又善入气传营,故于辛凉解表药中,加清气药,断其窜肝入气之路。所用清气药均较空松,无大苦大寒伤肺之弊。且苦辛合用,宣中有降,颇合肺气升降之机。对风热感冒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咳嗽、哮喘等症,也可运用此法。对于外感风寒之肺炎喘嗽、感冒、咳嗽、哮喘等症,常喜温清并用。药用紫苏叶、紫苏子、防风、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连翘、葱叶、生姜等味,用量甚轻,药性平和,适合于小儿。

“例2”除风热上干的外因以外,尚有肺胃积热的内因。盖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即所以泻肺胃之热。方中大黄、玄明粉量仅3克,加甘草解毒缓泻。凡哮喘、肺炎喘嗽、咳嗽等症因痰涎壅盛阻于气道者,亦可运用本法。还可用枳壳、杏仁、瓜蒌仁、火麻仁等宽肠润下药煎汤送服礞石滚痰丸(研碎),用量可根据患儿体质及病情酌定。此方降痰作用优于前方。如舌苔白厚,肺有寒痰者,可加淡干姜少许,与丸中大黄相伍,可收苦降辛通之效。

明确恶寒畏火之性,谨用寒温

孙老尝谓:“肺守中和之性,既恶寒亦恶热也。治其寒证当以热药,但不宜大热,以免热耗肺阴;治其热证当以寒药,但不可过寒,以免寒伤肺气。小儿肺脏娇嫩,尤应如此。”故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应注意法有尺度,量有分寸,谨用寒温,不使过剂。

例1:哮喘。

李某,男,5岁。哮喘年余,感寒即发,发则治肺,虽有缓解之期,但移时又作,常无安宁之日。患儿形体虚羸,面色青灰,哮齁之声不辍。形寒肢冷,咳痰清稀,纳少,神疲,小便清长,大便濡软,舌胖苔白,脉沉细。一派命火衰微、肾虚不纳之象,治当温肾纳气。

处方:紫河车9克,煅龙骨12克(先煎),熟地黄4.5克,野山参、鹿角片(先煎)、熟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肉桂(焗服)、淡干姜各1.5克。2剂。

二诊:药后气喘稍平,齁喘之声较缓,肢冷明显转温。上方已获效机,原方加山茱萸、炙黄精、淮山药各9克。全方加5倍剂量,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克,开水调服。

三诊:服上药以来,哮喘日趋平复,惟气息稍感细促,纳增,便实,形体略见丰腴。原方继服1个月,并嘱调饮食、适寒温即可。

例2:鼻衄。

张某,女,2岁。发热颧红,干咳不爽,烦躁欠安,常以两手揉鼻,揉后即见衄血,血色鲜红,便燥溲赤,舌红苔黄,脉数。鼻为肺窍,两颧属肺,今见颧红鼻衄,显系肺火灼伤阳络。治宜清泻肺火,疏利肺气。唐宗海(容川)谓:“肺气清,则太阳之气自清而衄不作矣。”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黑栀子、生地黄各3克,南沙参、麦冬、白茅根各4.5克,薄荷(后入)、甘草各2.4克。雪羹汤(海蜇30克,荸荠5枚,煎汤)代水。2剂。

二诊:药后发热、颧红已退,鼻衄幸止,大便转软,小便渐清,显见肺火上炎之势已挫,肺阴销铄之损初固。盖脾为肺之母,治肺尚须护脾,此所谓“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明·绮石《理虚元鉴》)之理也。

处方:茯苓、薏苡仁、淮山药各6克,南沙参、麦冬、川百合、白扁豆、川贝母各3克,甘草2.4克。连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例1”为命门火衰,肾虚不纳所致,非肺气虚弱、呼吸短促可比,治当温肾纳气以固其本。惟肺属燥金之脏,大温大热于肺不利。前方用紫河车、鹿角、干姜、肉桂、附子等温阳壮火之品,但用量较小,中有甘草、龙骨、熟地黄等药为伍,可缓其热性。后方加山茱萸、黄精、山药,其性平和,无燥热伤肺之虞。

“例2”为热伤阳络之鼻衄。前方用泻白散、雪羹汤等清肺泻火,养阴止血,加薄荷疏利肺气,在养阴清热药中用辛味药又不致凉肺。对喉痹、久喑、久咳之属于阴虚火旺者,亦可取两方之长,酌情增损。

须知易虚易实之变,妥施补泻

小儿病理变化“易虚易实”。孙老尝谓:“小儿之恙如‘没把流星’,持之不住,握之不定。虚证不宜峻补,峻则壅滞满中;实证不宜猛泻,猛则克削伤正。必治实慎防转虚,治虚谨虑成实,如是者,斯可谓治有先见,胸有成竹者也。”

例1:风温热闭。

王某,女,1岁半。春末感风温之邪,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咳嗽气粗,唇干口渴。前医进疏风解表药未效,且日益加重。刻见壮热面赤,神昏躁扰,舌绛,苔黄欠津,指纹紫滞达于命关,逆传之势已成。叶桂指出:“邪入心包络中,深怕液涸神昏,当滋清去邪,兼进牛黄丸驱热利窍。”

处方:潞党参4.5克,生地黄、带心连翘、连心麦冬,人中黄、金银花、紫丹参各3克,九节石菖蒲、川郁金各2.4克,鲜卷心竹叶4片,犀角屑0.3克(代)。1剂。牛黄清心丸半粒,每日2次。

二诊:热势稍挫,躁扰较安,惟神志尚未清爽。逆势已示转机,仍须清热利窍,总以转出气分乃吉。原方去竹叶,加鲜竹沥1匙。1剂。

三诊:神志清爽,躁扰安静,舌干绛转润,热未尽退,咳有痰声。病机由里出表,佳兆也。应因势利导,清肺豁痰可矣。

处方: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瓜蒌仁、浙贝母各3克,薄荷(后入)、桔梗、甘草各2.4克,鲜枇杷叶(刷去毛)1片(布包)。3剂。药后诸症悉愈。

例2:气虚感冒。

刘某,男,2岁。形瘦神萎,自汗畏风,感冒缠绵不休,愈后未几又复感风寒,或已至尾声再继发套伏。常服解表药无效。咳嗽痰稀。便濡,日3次或4次,伴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浮细。此缘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极易乘虚而入。常服疏风解表药,宣发已虚之肺气,更致卫外不固,此舍本逐末之法也。肺脾两虚以肺虚见症为主,治当益气解表。然脾为肺之母,补脾亦不可缺。

处方:炙黄芪、炒白术各9克,防风4.5克,甘草3克,大枣4枚,薄姜1片。连服3剂。

二诊:感冒已愈,自汗减少。方已获效,不再更张,原方再进5剂。药尽后自汗已止,大便正常,神情转佳。嘱常服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3克。尔后,患儿已日益健壮矣。

【按】“例1”风温逆传心包,属热证、闭证,方用清营汤去黄连、玄参,加人中黄、潞党参,一为去其苦寒之性,加强解毒之功;一为扶持正气,以防由闭转脱。是治小儿实证者不可不慎也。

“例2”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之感冒,虽有表邪,但不宜过散,过散则表愈虚,虚人尤易外感。同时亦不宜过补,过补则邪气留,反致纠缠不解。故用玉屏风散、甘草,取其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加姜、枣调和营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