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7岁肾小球滤过率偏高说明什么

27岁肾小球滤过率偏高说明什么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滤过膜是实现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结构基础。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蛋白尿和少尿就与炎症变化减少了滤过面积和增加了滤过膜的通透性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效滤过压递减的速度减慢,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延长,滤液生成量增多;相反,滤液生成量则减少。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肾小球的滤过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滤入肾小囊生成超滤液(原尿)的过程(图9-1)。用微穿刺技术从大鼠肾小囊腔内抽取超滤液进行化学分析,除蛋白质含量极低外,其他各种成分浓度以及渗透压等都与血浆基本相同(表9-1)。

表9-1 血浆、原尿和终尿的成分比较(g/L)

图9-2 滤过膜

(一)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是实现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结构基础。滤过膜由3层结构组成,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图9-2)。滤过膜类似滤过器,具有通透性高和滤过面积大的结构特点。滤过膜每层结构上都有不同直径的孔道。内层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许多微孔,直径为50~100nm,可有效阻止血细胞通过,但对血浆中的物质几乎无限制作用。中间的基膜层,厚约300nm,有直径为4~8nm的网孔,可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是滤过膜的主要屏障。外层是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具有足突,足突相互交错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膜上有直径为4~14nm的裂孔,可限制蛋白质通过,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滤过膜的组织结构特点,决定其通透性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形成滤过的机械屏障。正常情况下,只允许分子量不超过69 000的物质通过。在滤过膜上还含有糖蛋白等带负电荷的物质,使血液中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形成滤过的电学屏障。在生理情况下,滤过膜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浆蛋白,使之很少滤过。肾脏具有较大的代偿功能,只有在肾小球遭到大量破坏,例如肾小球肾炎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和无尿。某些因素如炎症或缺氧,可使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则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蛋白尿和少尿就与炎症变化减少了滤过面积和增加了滤过膜的通透性有密切的关系。

图9-3 有效滤过压

(二)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滤过的动力与对抗滤过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唯一动力;阻止肾小球滤过的力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图9-3)。用微穿刺法测得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平均为45mmHg,肾小囊内压为10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出球端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到35mmHg。即: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10mmHg

出端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

结果表明,在入球动脉端的起始部生成滤液的量最多。从入球端到出球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有效滤过压递减,滤液生成量逐渐减少,到出球端时有效滤过压为零,无滤液生成。有效滤过压从入球端到出球端递减的速度,将直接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如果有效滤过压递减的速度减慢,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延长,滤液生成量增多;相反,滤液生成量则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率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安静时肾血流量约为1200ml/min,按血细胞比容为45%推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每昼夜生成的原尿总量约180L。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由此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出形成原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