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汗证与夜啼

汗证与夜啼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汗证与夜啼同属心肝疾病,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证。小儿汗证多因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亏虚、湿热迫蒸而致。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属阴虚,自汗多属阳虚。中医学认为,这两个疾病病位在心肝,与脾相关。

汗证与夜啼同属心肝疾病,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证。《素问·阴阳别论篇》中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小儿汗证多因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亏虚、湿热迫蒸而致。夜啼则多与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三方面的病因相关。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属阴虚,自汗多属阳虚。夜啼多见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能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中医学认为,这两个疾病病位在心肝,与脾相关。心藏神,肝藏魂,小儿夜间啼哭不宁多责于心肝二脏,汗为心之液,肝主疏泄,汗出异常亦与心、肝密切相关。

治疗这两个病,首先应当明辨虚实寒热,汗证多属虚证,补虚是其基本治疗法则,进一步则应辨别气、血、阴、阳。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常用方有:玉屏风散、牡蛎散、生脉散、黄芪桂枝五物汤、泻黄散等加减。夜啼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施以温清消补的治法,确认无直接病因者,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辨证。常用方有:乌药散、导赤散、远志散等加减。

此外,尚有小儿推拿、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等治疗手段以增强体质、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