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内外病因之纲要

论内外病因之纲要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曰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清阳为天,包覆万物,故因于上而卫于外。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四维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燥淫之邪,伤人血液,而不伤气也。肾为水脏,主藏精,而为生气之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素问·天元纪大论》作“思”忧恐。

王启玄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曰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五脏,谓肝、心、脾、肺、肾;五气,谓喜、怒、悲、忧、恐。然是五气,更伤五脏之和气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张隐庵曰:喜怒由内发,故伤阴阳之气。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于肌络脏腑,故寒暑伤形(马注:举喜怒,而凡忧思恐可知矣;举寒暑,而凡燥湿风可知矣)。

吴鹤皋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暴怒伤阴也;大喜,则气不续,令人卒死,暴喜伤阳也。厥,逆也,喜怒寒暑,皆能令人气厥逆而上行。满脉,邪并于脉而满也。去形,去离形壳也。《灵枢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若喜怒不节,寒暑过度,伤其阴阳,生何能久。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王启玄曰:风气应肝,故风淫精亡则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气通于肝,风薄则热起,热盛则水干,水干则肾气不营,故精乃无,亡无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王启玄曰: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解[1]而不属,故肠澼而为痔。《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伤之信也。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强力,谓强力入房也,高骨,谓腰高之骨也,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故高骨坏而不用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动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素问·六元正纪》此句下有“甚则水闭浮肿”六字。

高士宗曰:五行之气,应于经脉。木气为风,故风胜则经脉为之振动矣;火气为热,热胜则经脉为之痈肿矣;金气为燥,燥胜则经脉为之干枯矣;水气为寒,寒胜则经脉如运枢之外浮矣;土气为湿,湿胜则经脉为之濡润而下泻矣。言风、热、燥、寒、湿之气胜于上,则人身经脉,为动、为肿、为干、为浮、为濡泄病于下,甚则土气不行,水闭胕肿,此随六气之所在,以言其变,而为病耳。

张隐庵曰:风、热、燥、寒,四时之气也,以湿土而引于四时之后者,谓土旺四季,先春夏而后秋冬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张介宾曰: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也。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体本黑,得日乃明,此天运当以日光明也。日即阳也,阳即明也,阳之所在,明必随之,明之所及,阳之至耳。阳明一体,本无二也,然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著有象之神明,离之阳在外也;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水中,化无形之元气,坎之阳在内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曰君曰相,无非阳气之所在。苟或失序,欲保天年,其可得乎?清阳为天,包覆万物,故因于上而卫于外。人之卫阳,亦犹是也,苟不知重,则邪从而入,故《灵枢·禁服》曰:审查卫气,为百病母。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王太仆曰:欲如运枢,谓内动也。起居如惊,谓暴率也。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若起居暴卒,驰骋荒佚,则神气浮越,无所绥宁矣。

江忍庵曰:枢机也,能如机枢之运动,则寒气自散,寒变为热,故令人起居惊扰。寒胜则浮,故化热而神气浮越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马元台曰:因于夏之暑气者,其体必有汗,或烦躁而动,则为喘喝;或不烦躁而静,则亦不免于多言。暑证者热证也,故合动静而皆不能静者如此。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张隐庵曰:湿伤阳气,见证如此。阳气者若天与日,因而上者也。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湿之邪,上干阳气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湿伤阳气,则因阳而化热矣。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养于筋,故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盖大筋连于骨节之内,故热郁而緛短,小筋络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弛长,短则缩急而为拘挛,长则放纵而为痿废,湿邪伤人阳气者如此。

马元台曰:凡人受湿,有内湿,有外湿,外湿足先受之,内湿者,多饮酒浆醴酪所致也,其血气熏蒸,上行如雾,首如有所包裹,而昏且重矣。惟湿蒸为热,而不能除却,大筋受湿浸热蒸,则緛而短,小筋受湿浸热蒸,则懈弛而长,緛短故手足拘挛而不伸,弛长故手足痿弱而无力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张景岳曰:因于气者,凡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皆能致疾。四维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因气为肿,气道不行也。四肢为诸阳之本,胃气所在,病甚而至于四维相代,即上文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之谓,其为阳气之竭也可知。

张隐庵曰:此总结上文而言,因外淫之邪,有伤于气,则为肿矣。《素问·阴阳别论》曰:结阳者肿四肢。盖阳气伤而不能运行,则荣血泛而为肿矣。四维四肢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为邪伤,是以四肢之阳,交相代谢,而阳气乃竭也。

又曰:六淫之邪,只言三气者,以六气生于五行,暑热总属于火。阳气与卫气,各有分别,风伤卫而兼伤阳,故另提曰风客淫气。《经》曰:燥胜则干。燥淫之邪,伤人血液,而不伤气也。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泄,故气上矣。

王启玄曰:气之为用,虚实逆顺缓急,皆能为病。

张隐庵曰:怒为肝志,肝主藏血,怒则肝气上逆,故甚则呕血;木气乘脾,故及为飧泄。脾位中州,肝藏居下,故呕血而飧泄,皆为气上。

张介宾曰:怒,肝志也,怒动于肝,则气逆于上,气逼血升,故甚则呕血;肝木乘脾,故为飧泄。肝为阴中之阳,气发于下,故气上矣。

《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张隐庵曰:喜乃阳和之气,故志意和达,营卫疏通,其气舒徐而和缓矣。

张介宾曰:气脉和调,故志畅达,营卫通利,故气徐缓。然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故《素问·调经论》曰:喜则气下,《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义可知也。

《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张隐庵曰:心气并于肺,则悲,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上运于肺,心系急,则肺布而叶举矣。肺主气而位上焦,主行营卫阴阳,肺脏布大而肺叶上举,则上焦之气不通,而营卫不能行散矣。气郁于中则热,中气不运,故潜消也。

张介宾曰:悲生于心,则心系急,并于肺,则肺叶举。故《素问·宣明五气》曰:精气并于肺,则悲也。心肺俱居膈上,故为上焦不通;肺主气而行表里,故为营卫不散;悲哀伤气,故气消矣。

《素问·举痛论》曰: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张隐庵曰:气者,水中之生阳也。肾为水脏,主藏精,而为生气之原。恐伤肾,是以精气退却,而不能上升。膻中为气之海,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然其原出于下焦,故精气却则上焦闭,闭则生升之气,还归于下,而下焦胀,上下不相交通,故气不行矣。

张介宾曰:恐惧伤肾则伤精,故致精却,却者,退也;精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上焦闭,则气归于下,病为胀满而气不行,故曰恐则气下也。

《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张隐庵曰: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张介宾曰:疲劳过度,则阳气动于阴分,故上奔于肺而为喘,外达于表而为汗。阳动则散,故内外皆越而气耗矣。

《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张隐庵曰:所以任物谓之心,心之所之谓之志,因志而存[2]变谓之思,故思则心神内存,正气留中而不行,故气结矣。

张介宾曰:思之无已,则系恋不息,神留不散,故气结也。

《素问·举痛论》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张隐庵曰:腠理者,肌肉之纹理,乃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寒气客之,则腠理闭而气不通,故气收于内矣。

《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张隐庵曰:卫行脉外之腠理,汗乃营血之阴液。夫气为阴之固,阴为阳之守,炅则腠理开,汗大泄,则阳气从[3]而外泄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