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部分腧穴针刺操作

部分腧穴针刺操作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脉上的腧穴多向下平刺,其中膻中穴治疗乳疾时则向外平刺。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定位标志。胸部其他腧穴均应斜刺或平刺。下腹部诸如曲骨、中极、横骨、关元等腧穴,均宜在排尿后针刺。太渊等临近动脉的穴位,应避开动脉针刺。

(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1.头部腧穴 颅骨表面的腧穴,多采用30°角进针,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0.5~0.8寸深,多沿皮向后刺;颞侧可以从头顶往耳方向刺入。手法以捻转行针为主。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min,以防出血。小儿囟门末闭时,囟会穴禁刺。

2.眼部腧穴 眼眶周围的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其内血管丰富,组织疏松,又邻近眼球和视神经,所以,进针前应瞩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沿眼眶骨边缘缓慢刺入0.3~1寸。手法以捻转行针或者震颤手法为主,出针时,动作要轻缓,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1~2min,防止出血。

3.耳部腧穴 耳门、听宫、听会三穴,针刺时均须微张口,针尖由前外向后内刺入0.5~1寸。完骨穴,斜刺0.5~0.8寸;翳风穴,可直刺0.8~1寸,或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寸。

4.面部腧穴 额部和颞侧的腧穴多从上往下刺,一般平刺0.3~1寸。其中印堂穴多向下平刺;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多向后平刺。四白可以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水沟、素髎多向上斜刺,地仓、颊车等可以透刺。迎香多沿着鼻根方向向上刺入。

5.项部腧穴 哑门、风府两穴可直刺或者向下方斜刺0.5~1寸。风池穴的针刺深度以不超过1.2寸为安全,进针方向多为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6.颈部腧穴 针刺时应注意避开颈动脉缓慢刺入0.3~0.8寸。天突穴,针刺时应先直刺0.2~0.5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针刺人迎穴时,用左手扪住颈总动脉,进针时,在手指尖的引导下,于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

(二)胸腹部腧穴

1.胸部腧穴 胸部腧穴一般向下平刺或沿着肋骨走行斜刺0.5~0.8寸。任脉上的腧穴多向下平刺,其中膻中穴治疗乳疾时则向外平刺。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定位标志。胸部其他腧穴均应斜刺或平刺。针刺时针身与皮肤的夹角以小于250°为安全。位于肋间隙中的腧穴,一般沿肋骨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但乳根穴应向上方斜刺,不宜刺及乳腺。

2.胁部腧穴 胁部内有肝脾等脏器,故章门、京门、日月等穴应向下或者沿着肋骨走行斜刺0.5~0.8寸,对肝脾肿大者更应注意。

3.腹部腧穴 腹部腧穴大多可直刺0.5~1.5寸。上腹部腧穴不宜深刺,应以0.5~1寸为宜。神阙穴多灸法。下腹部诸如曲骨、中极、横骨、关元等腧穴,均宜在排尿后针刺。

(三)背腰骶部腧穴

1.背腰部腧穴 督脉位于胸椎棘突间的腧穴应向上斜刺。针刺深度均为0.5~1寸。位于腰椎棘突间的腧穴可以直刺。膀胱经腧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水平以上的腧穴,一般向脊柱方向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刺的角度以针身与皮肤夹角小于25°为宜。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水平以下的腧穴,可以直刺0.5~1.5寸。

2.骶部腧穴 八髎穴以刺达骶后孔为宜。长强、腰俞穴均向上斜刺0.5~1寸。

(四)上肢和下肢部腧穴

1.上肢部腧穴 肩部腧穴一般可针刺1~1.5寸。肩井穴宜向前刺,但不低于锁骨高度,或者向肩胛骨方向刺,不可向下深刺。极泉穴下避开腋动脉针刺0.5~1寸深。上臂部腧穴均可直刺0.8~1.5寸,肘窝部穴位如尺泽、曲泽等既可针刺又可点刺出血。前臂部腧穴多数可直刺0.5~1.2寸,位于骨骼边缘的列缺、偏历、养老穴适当调整方向。太渊等临近动脉的穴位,应避开动脉针刺。

2.下肢部腧穴 大腿部腧穴一般直刺1~3寸。针刺环跳穴应取侧卧屈股体位。针刺气冲、冲门、箕门、阴廉、急脉等穴,应注意避开动脉。小腿部腧穴一般直刺0.5~2寸。犊鼻穴针刺须取屈膝位,从外向内、向关节腔刺入或向内膝眼透刺0.5~1.5寸。

3.足部腧穴 针刺冲阳穴应避开足背动脉,照海穴不宜偏向后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