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市闸北区社区中医预防保健信息化管理介绍

上海市闸北区社区中医预防保健信息化管理介绍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基于闸北区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推广实施的基础,至今在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区建设过程中,闸北较好地形成了“依托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化管理”的新模式。社区中医预防保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卫生工作者以及其他医疗业务的同步数据,整合应用相关健康管理基本数据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一、发展历程

上海市闸北区自2000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2009年,试点建立了融中医预防保健与诊疗信息为一体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开发了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一体化健康信息平台。

自2006年起,健康信息平台在闸北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推广使用。临床信息与社区信息通过健康档案平台进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种信息在健康档案中自动集成、更新和利用,使原来健康档案的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以此实现健康档案的“活档管理”。

2007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和《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促进了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008年初,被卫生部确定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指导下,闸北区参与了国家标准化健康档案功能规范的制定和数据标准确定等工作,制定了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规范了区域卫生信息的来源、存储和利用,为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各类卫生信息资源能够充分整合与共享奠定了基础。

2009年,闸北区加快完善区级卫生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区域PACS建设。依托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调阅,区域内电子双向转诊稳定运行,实现转诊和受托/委托检验检查,以及区域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肿瘤及部分慢性病的协同服务。实现与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建立区域电子双向转诊通道和保障机制。

2009年,闸北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治未病试点区之一,卫生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在试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也对卫生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闸北区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推广实施的基础,至今在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区建设过程中,闸北较好地形成了“依托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化管理”的新模式。

2012年,闸北区作为全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协作组组长单位,研究开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嵌入现有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系统,形成了中西医并轨式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慢性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的数量。

二、主要内容

社区中医预防保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卫生工作者以及其他医疗业务的同步数据,整合应用相关健康管理基本数据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根据家庭医生制进行责任化分和网格化管理,对区域责任到人,对全局宏观掌控,最终对社区公众提供健康管理、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治未病管理等服务。

其核心是健康管理平台,是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支撑工具。功能定位为“四预四协”:预约健康服务、预警健康危险、预测健康趋势、预期健康效果;协管健康人群、协调健康资源、协调健康目标、协助健康责任制。

健康管理平台前期应用类似于微软提出的智能化集成系统(Amalga UIS),它可以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封闭在孤立的临床、公共卫生、财务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释放出来,可以给家庭医生和管理者提供有意义的方式采集、整理、存储、访问以及快速展现数据的能力。

三、主要特点

(一)信息多点采集:健康档案从“死档”变为“活档”

上海市闸北区将以防保人员为主体挨家挨户上门采集居民健康信息的“单一渠道”,拓展为在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指导下,在门诊医生、住院医生、家庭病床医生、社区服务站医生、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接种、开展健康教育等不同服务环节进行信息采集,多方位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并使临床诊疗和预防保健等信息适时自动更新至健康档案之中。通过按需建档,促使健康档案从“静态”变为“动态”,由“死档”变为“活档”。临床信息与社区信息通过健康档案平台进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种信息在健康档案中自动集成、更新和利用,使全区范围内健康档案的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

(二)信息广泛应用:区域居民健康档案联网共享

随着区域健康信息管理平台的逐步完善,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不仅可以相互调阅患者基本健康信息,还能调阅历次诊疗信息和检查检验报告等。为居民建立的健康档案无论在医院、中心还是站点,都可以被医生方便地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区域内共享应用。以下两个事例突出体现了共享应用的作用。

除了实现区域联网共享外,闸北区还把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设计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功能,如手机短信服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及残疾人社区康复信息管理系统等。

“闸北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疾病监测。闸北区卫生信息中心凌云主任介绍说,在区域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上可以快捷地获得有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实现预警,以监测发热、腹泻、慢性病、传染病等发展趋势,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如今,全科医师通过电脑就可以看到辖区内每位结核病患者的管理状态,哪些患者该来拍胸片、查痰或者其他化验都一目了然,同时系统对于随访、痰检、催配药等重要时间都会自动提示。在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近期闸北区又将实现与辖区内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

(三)信息畅通传输:居民看病享便利健康得实惠

网络信息化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实惠和便利,“电子双向转诊”着眼于借助信息化,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卫生资源,减少浪费,还改变了以往转诊中普遍存在的重复检查现象,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方便的诊疗平台,使患者省去了挂号、候诊、取药和化验的时间,从而延长了医生接诊患者的时间,增加了医患交流、沟通的时间,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的问题。

(四)体现健康管理:依托信息化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

依托信息化,闸北区创新地探索了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新模式,特别是居民健康管理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迈进。闸北区开发了“健康钥匙”——一个加密存储了个人身份认证的移动盘。社区居民在电脑USB接口上插入“健康钥匙”,登录闸北区卫生计生委网站点击“个人健康管理”模块,并输入个人密码后,可以及时了解本人的诊疗信息、检验检查结果、相关健康保健知识,获得针对个体健康状况给出的健康教育指导等内容,还可以与医生互动、给医生留言等。这是闸北区用“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促进居民方便、快捷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管理自己的健康,实现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方面的一个缩影。

把筛查工作与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结合起来,通过积极主动经济有效的干预策略,更好地把预防关口前移,能有效、准确地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和个人健康的现状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工作,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杨蔓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