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设名老中医研究室

开设名老中医研究室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张奇文名老中医研究室”在山东潍坊揭牌。在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奇文又开始了《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二、第三、第四辑的撰写工作。特别是得知入选《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老中医有的抱病卧床,有的溘然长逝而未看到此书出版,张奇文觉得内疚和遗憾,紧迫感也更加强烈。张奇文说,研究名老中医,自己受到了很大震动,得到不少启示。

开设名老中医研究室

张奇文教授在振兴中医事业上取得可喜成绩,兹赋诗以贺。

学了中医就姓中,振兴岐黄为苍生。

合倡编写名医路,少年班开育新星。

传播国粹赴海外,弘扬哑科力建功。

老骥伏枥雄心壮,余热济世丹心红。

这是国医大师路志正为张奇文主编的《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而题写的贺词。同为名老中医,他们对名医的成才体会更深,对研究名老中医成才路充满了热情和信心。2010年,“张奇文名老中医研究室”在山东潍坊揭牌。

在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奇文又开始了《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二、第三、第四辑的撰写工作。特别是得知入选《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老中医有的抱病卧床,有的溘然长逝而未看到此书出版,张奇文觉得内疚和遗憾,紧迫感也更加强烈。

在研究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时,张奇文说,掌握中医药这门学问,除了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外,还必须经过名师的指教、传道、授业、解惑。“路,在诸位中医老前辈的谆谆教导和嘱托中延伸,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他在研究中认为,培养真正的按照中医“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临床家特别重要。他从在基层工作的名老中医那里了解到,不少人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了“读书宁涩勿滑”的好处,尝到了“从无字处看出有字来”的甜头。

img76

张奇文名老中医研究室揭牌仪式一角

“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这些人白天看病,晚上读书,懂得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的精髓。他们以“治好病”为前提,一部《本草纲目》有的连小注都查遍了。

他们整天与病人打交道,病人很多,疗效不错。他们没有什么著作、文章,更未评上什么主任医师、教授,但在一方一地却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还有的人对《伤寒心法要诀》倒背如流,《汤头歌诀》脱口而出。他们就凭着几本中医启蒙著作,悟出不少在教材中未曾写进的方药,治愈了不少在大医院治不好的病人,从而达到了宋·苏轼所称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这些人是带着“济世活人”的初衷上下求索的。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登广告,不自吹自擂,不计较什么头衔,以治好病人为乐趣、为天职,以“菩萨心肠”体察民意、民情、民痛。

张奇文认为,这就是中医的“脊梁”,实实在在的中医临床家,即苏轼所称誉的“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之人。他们不仅值得称道和学习,更值得效仿。

说起张奇文与路志正的友情,还得追溯到1975年。

那年5月11日至6月1日,为筹建首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张奇文应邀去北京,与任应秋、路志正、耿鉴庭、方药中、董德懋、费开扬等人同住颐和园介寿堂内达半月之久。在共同审阅全国学术论文发言稿之后,路志正与张奇文促膝谈心,相见恨晚。路志正认为,张奇文对中医学研究有素,儿科尤为精深,受益良多,特写下一首诗,以志不忘。“相逢介寿堂,知君哑科长,全国经验多,继承为发扬。学会今成立,盛况史未闻,我辈齐努力,造福为人民。”

从此两人鸿雁传书,交往不断。张奇文去北京必去拜访路志正,路志正去济南必去看望张奇文。在上海、广州、南京、南通等地的中医学术会和研讨会上,两人一见面就热火朝天谈起来,特别是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有说不完的话。

从卫生厅副厅长位置退下后,张奇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先后在家乡潍坊办“本草阁”、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百寿堂,用“师带徒”方法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此举受到路志正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并应邀带着他的大女儿路喜素主任医师前来坐诊数日,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和爱戴,走后数日还常有人来打听路老的单位和住址。

张奇文70岁生日之际,路志正题词表示祝贺:“百寿堂中暖如春,振兴岐黄为黎民,年臻古稀雄心壮,弘扬国粹再登临。”

为加快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张奇文编写了《中国当代名医验方选编》一书,收集一些简、便、验、廉的中医方剂和方法。对此,路志正题词于书前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并献计献策,精心指导。

张奇文说,研究名老中医,自己受到了很大震动,得到不少启示。其中一点是把中医的命运和前途与个人紧密连在一起,做一个对得起病人的称职医生,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期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