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名三义

《易》名三义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后世学者将《易》列为必读之经典,故又有《易经》之称。《易》之书名因何而命称?“为道苞龠”,言《易》一名而含三义,乃道理启发之枢机。不过此论实则只指出《易》名三义的其中两义,缺了其中的“简易”一义。《易》道讲相对,相对之中存绝对。

二、《易》名三义

自伏牺八卦被加以文字注释后,便为“书”籍而不称“卦”画了,其书名曰《易》。后来的《连山》《归藏》《周易》是不同历史时期《易》书的不同“版本”的具体指称,其总称乃为《易》。因后世学者将《易》列为必读之经典,故又有《易经》之称。

《易》之书名因何而命称?有何具体的含义?对此,至少在汉代已有论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为道苞龠”[45]。龠,即籥的本字,为古乐器名,形似今之排箫。“为道苞龠”,言《易》一名而含三义,乃道理启发之枢机。不过此论实则只指出《易》名三义的其中两义,缺了其中的“简易”一义。东汉郑玄“不乐为吏”,喜研经史。他是这么说的:“《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46]唐朝孔颖达对郑玄之论表示赞同,并在《易注》之中作了进一步的申论。但是,历代各家之说,都只是对《易》经的一名而含三义而论,但对这一个书名所含“三义”的本质是什么,却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对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作进一步的分析,以观“变易”、“简易”、“不易”这三义的总体性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变易”之义

一部《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无不是在谈天地万物变易之理的。对此,其《系辞》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申明,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由此而观象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教化天下;圣人由此立卦以取象,命卦以言而尽情伪,以卦辞而言其理,以《系辞》发挥而尽其言,推动事物之变以尽利,鼓舞变革以尽其神妙。因为,只有通其变,而法其则,不断推动社会变革,才能使民不倦,奋发有为,做成事业。这正是一部《易》经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核心道理之所在。不懂事物变易,不通事物变易之理,不遵变易之道,因循守旧,不行社会变革,乃为死路一条。因为,世无不变之事、不变之理,不变就违背自然法则,不变就没有生命力。所以,作《易》之宗旨,就是要告诉人们,要法天地变化之道,变而通之,化而裁之,举而措之,推而行之,以做成事业,以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这就是《易》经的第一个本质性特点——通篇谈万物之变易。

这也就充分说明,《易》道实为世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自然辩证法。只有自然辩证法则,才是唯物辩证哲学之精髓,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世界哲学流派五花八门,举凡不能够解释天体物理变化、地球物理变化、生物进化,以说明社会道德形成之因、法律理论所依、人与自然关系的所谓“哲学”,都是靠不住的哲学。

(二)“简易”之义

《易》经立卦、取象、喻理,而谈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之道,不是为了好玩,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欲阐“易”道(规律),述其理(原理),求其德(规律所得),简明示人,以遵其则,推动社会文明以化。然天地万物变易之理无形、无象、非物,乃是一种理论,是视而不可见,听而不能闻,摸而无触觉的抽象之理,复杂之理,凭空而难言传,无据难以理解的。所以,先圣作《易》之旨,依事分阴阳而画符号,以之组画而像物,命之名称以喻理,配以注释性卦辞、爻辞、象辞、彖辞等文字进行比拟、形容、论证,更以《系辞》《文言》将事物变化全部道理紧紧联系起来加以归纳,作总结性阐发。如此,便将天地万物变易道理变得条理化、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简明而易懂了。这便是妙天地万物之变而为言,使人易学、易懂、易记、易得、易传:“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可)德。可大,则贤人之(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47]这就是《易》这一书名之命的第二个含义——《易》理简易。

简易的含义绝不是简单,而是归纳条理,化繁为简,明白易懂。那种讲什么卦变、互体、象外之象、五行生克、原神、用神、飞神、伏神、进神、退神、忌神、仇神、生死、官鬼、卦气、爻辰等,如果不是对《易》经一窍不通者,便是巫婆、神汉、迷信占卜者的作为。其目的,不过是继承周文王的衣钵而又等而下之。人类社会中的先贤圣智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客观自然规律,总结并构建唯物辩证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之目的,委实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明白、掌握客观自然规律,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思想,以用符合于客观自然规律的方法改造世界,文明而化之。故哲学道理是否简明易懂,亦是判定哲学理论之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最具有普及性的学问。

(三)“不易”之义

《易》经的全部道理,就是讲天地万物之变,都是由事物各具阴阳之性,阴与阳异性之间相互感应、吸引、互渗、互依、互根,由此而有相异而同、相反相成、对称守恒诸规律;事物阳与阳、阴与阴的同性之间,则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排斥、互相损害、量变质变、极则复反的诸种规律,但唯其同性则又可和合为一体。《易》理之述,就是要人们明白、掌握和顺应此种客观自然之规律,据以为谋,以其行事,好做成事业。《易》道讲相对,相对之中存绝对。这就是,天地万物之变虽然纷纭复杂,其妙无穷,但其基本规律则是不变的。它不因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人之应用而减少,不因人之不用而增多,不因人之不知而不存在。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为尧存,不因桀亡。而是尧顺其道而尧兴,桀逆其道而桀亡!对此,《系辞》中亦早已作了申述:“夫《易》何为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换言之,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是书名命之以《易》而包含的第三个本质性意义——《易》道不易。

哲学理论的神圣使命,就是阐明天地万物变化中所存在着的诸种规律。所以,哲学就是一门自然规律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都是哲学的分支,都是哲学理论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哲理不易是哲学的唯物辩证本质所决定的。哲学理论的不易性,是它所阐明了的不以时间、地点,不以任何集团、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世界上的哲学流派五花八门,但不论其称以何种名称,凡是用以指导社会实践并能够有成效的,就是科学的哲学,就是真哲学;反之,就不是科学哲学,就是伪哲学。

综上所述,《易》书之名所命一名而含三个意义:论万事万物变易,其道简易,其理不易。此三义是由其最本质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易》经原本就是一部唯物的自然辩证法经典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