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菌孢子分布有哪种类型

真菌孢子分布有哪种类型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壳针孢在以上药用植物上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在叶片上引起各种类型的病斑。表2-2 Ascochyta属在甘肃药用植物上的分布 Table 2-2 Species of Ascochyta on medicinal plantsin Gansu Province症状表现:叶片、叶柄均可受害。叶片两面的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2.3.1 甘肃省药用植物上壳针孢属真菌的种类

在调查的92种药用植物中,有11科21种植物感染壳针孢属真菌,其中伞形科5种,豆科和蓼科各3种,菊科和桔梗科各2种,其余各科均为1种(见表2-1);就病原而言,其中已确定病原菌有16种,待定种(菌株)有8个。

壳针孢在以上药用植物上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在叶片上引起各种类型的病斑。病斑的颜色由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的形状为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有些有轮纹。

离体培养菌落特征分为四种。菌丝型:菌落由黑褐色菌丝体形成,分生孢子器埋生或半埋生于基质中,分生孢子器成熟后,有粉红色孢子角产生。半菌丝型:菌落由肉粉丝至灰白色菌丝体形成,孢子直接在短菌丝上形成。分生孢子器无或很少。中间型:菌落由肉粉丝至灰白色菌丝体形成,分生孢子器少,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器中。酵母型:菌落由不断萌芽形成的酵母状分生孢子或短菌丝组成,无分生孢子器。

表2-2 Ascochyta属在甘肃药用植物(科、属、种)上的分布
Table 2-2 Species of Ascochyta on medicinal plants(family,Genus,Species)in Gansu Province

续表2-2

2.3.1.1 当归褐斑病

据调查,当归褐斑病主要分布于岷县、渭源、陇西和漳县。发病率75%~100%,严重度2~3级。

症状表现:叶片、叶柄均可受害。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呈多角形、近圆形、红褐色斑点,大小1~2㎜,边缘有褪绿晕圈。后期有些病斑中部褪绿变灰白色,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汇合时常形成大型污斑,有些病斑中部组织脱落形成穿孔,有些病斑与细菌复合侵染呈油渍状(彩图Ⅰ-1-1)。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8d后菌落直径为22.3 mm,20d时菌落直径63.0 mm,生长速度为3.15 mm/d,菌落背面黑色,明显向上隆起呈半球形、不规则形,表面细绒状,密实,轮生黑色小点,产紫色色素(彩图Ⅱ-1-1A);在OA培养基上,菌丝稀疏,在原菌饼周围有少量分生孢子器,生长速度为2.47 mm/d,产紫色色素(彩图Ⅱ-1-1B);在ME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为2.05 mm/d(彩图Ⅱ-1-1C)。此菌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彩图Ⅱ-1-1F)。

从寄主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67.2~103.0(84.5)μm,高62.7~89.6(78.1)μm(彩图Ⅱ-1-1D)。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有些稍弯曲,端部较细,有不明显的隔膜3~4个,大小22.3~61.2μm×1.2~1.8(44.2×1.7)μm(彩图Ⅱ-1-1E)。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 sp.。此菌较文献(白金铠,2003)记载的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的分生孢子14~28 μm×1~2μm长近一倍,故种未定。

2.3.1.2 北沙参褐斑病

据调查,北沙参褐斑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片受害产生大中型(10~25㎜)椭圆形、近圆形病斑,红褐色,边缘明显或不明显,后组织变薄,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

病原菌在PDA、OA和MEA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彩图Ⅱ-1-2A、B、C)及孢子萌发特性(彩图Ⅱ-1-2 E)同当归褐斑病菌。

从寄主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07.5~170.2(140.3)μm,高107.5~152.3(129.1)μm。分生孢子针状、线状,直或稍弯曲,基部稍粗,具2个以上隔膜,大小23.5~55.3μm×1.4~2.1(37.3×1.7)μm(彩图Ⅱ-1-2D)。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防风壳针孢Septoria saposhnikoviae G.Z.Lu&J.K.Bai.。

2.3.1.3 柴胡斑枯病

据调查,柴胡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灵台、渭源、漳县、安定区。发病率13%~21%,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片、茎秆均受害。叶部产生直径为1~2.5㎜的近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小病斑,边缘紫褐色,稍隆起,中部黄褐色、灰褐色、后变灰白色。叶片两面的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些病斑自叶尖向下扩展呈“V”字形,有些沿叶缘发生,造成中脉一侧枯死。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汇合,引起叶片枯死(彩图Ⅰ-1-3)。

经分离培养和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Septoria的3种真菌。

(1)柴胡壳针孢S.bupleuri Des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至肉粉色,分生孢子器埋生在菌丝中,孢子量少,菌丝呈紫红色,菌丝壁较厚,产紫色色素,生长速度0.73 mm/d(彩图Ⅱ-1-3A);在O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同PDA培养基,生长速度:0.99mm/d,有少量分生孢子器,似乎孢子还未成熟(彩图Ⅱ-1-3B);在MEA培养基上,菌落黑灰色,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孢子角肉粉色,生长速度0.44mm/d(彩图Ⅱ-1-3C)。此菌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彩图Ⅱ-1-3E)。从寄主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球形、黑褐色,直径56.49~83.50(68.01)μm,高52.92~74.09(63.90)μm。分生孢子针形、基部较圆,顶部较细、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隔膜,大小12.94~25.87μm×2.94(19.99×1.87)μm(彩图Ⅱ-1-3D)。内有顺序排列的小油珠(彩图Ⅲ-1-1a)。

(2)S.diffusa Tassi,从寄主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该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53.75~107.5μm×44.79~89.58(83.98×68.30)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杆状、无色,有些稍弯曲,两端稍细,具1个隔膜,大小11.76~16.46μm×1.76~2.35(13.29×1.85)μm(彩图Ⅲ-1-1b)。

(3)Septoria sp.从寄主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该菌分生孢子器形状同上,大小76.14~94.06μm×76.14~85.10(86.59×79.13)μm。分生孢子线形、无色、稍弯曲,隔膜不明显,大小24.70~49.39μm×1.41~2.35(35.75× 1.79)μm(彩图Ⅲ-1-1c)。

2.3.1.4 欧当归斑枯病

据调查,欧当归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渭源、岷县、漳县。发病率有些田块高达70%以上,严重度2~3级。

症状表现:叶面上形成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初为暗绿色,边缘暗褐色,以后中部变为灰白色,直径1~3㎜,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彩图Ⅰ-1-4)。

从寄主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后突破表皮,球形、暗褐色、直径62~86μm。分生孢子无色,直或微弯,两端钝圆或略尖,1~3隔膜,大小11~26μm×1~1.5μm(彩图Ⅲ-1-2)。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白芷壳针孢Septoria dearnessii Ell.et Ev.。

2.3.1.5 白芷斑枯病

据调查,白芷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渭源。发病率50%~60%,严重度2级。

症状表现:叶片、叶柄、花序、茎部均受害。叶面初生似水渍状小点,后扩大呈小型(1~4㎜)近圆形、多角形病斑,灰褐色,后多变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常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大斑。茎秆、叶柄上的病斑为条斑。病害从基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严重时叶片多变黄枯死(彩图Ⅰ-1-5)。

经培养和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戴方澜,1979),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两种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

(1)白芷壳针孢Septoria dearnessii Ell.et EV.: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小型,扩展极其缓慢,在原菌柄上有大量酵母状孢子,菌落较硬,菌落颜色紫褐色,菌丝粗壮,孢子均是在原孢子的细胞上膨大变圆,产生小孢子,所以扩展缓慢。视野中除针状小孢子外就是圆球形的一串孢子,生长速度为0.30 mm/d(彩图Ⅱ-1-4A);在OA培养基上,菌落较PDA大,有明显黑色颗粒状物,有粗壮的菌丝缠绕在一起,并非分生孢子器,孢子角肉粉色,菌落生长以酵母型或以颗粒状或以节节状扩展,生长速度为0.29 mm/d(彩图Ⅱ-1-4B);在MEA培养基上,与OA相似,平铺,菌落较OA稍大,生长速度,0.38mm/d(彩图Ⅱ-1-4C)。此菌分生孢子萌发直接产生小孢子(彩图Ⅱ-1-4F)。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至淡褐色,直径67.2~112.0(88.4)μm,高58.2~89.6(73.0)μm,孔口明显。产孢细胞单胞(彩图Ⅱ-1-4F),分生孢子无色,粗线状,弯曲成弓状,中部宽,两端尖细,一个隔膜,大小11.8~25.9×1.4~2.1(18.0×1.9)μm(彩图Ⅱ-1-4E)。

(2)Septoria sp.: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分生孢子器半埋生于培养基中,孢子器较多,有大量孢子角,孢子角肉粉色,产孢量大,生长速度1.44 mm/d(彩图Ⅱ-1-5A);在OA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分生孢子器较少,生长速度:1.56 mm/d(彩图Ⅱ-1-5B);在MEA培养基上,菌落最小,呈皱折状,背面培养基开裂,分生孢子器较多,生长速度0.8 mm/d(彩图Ⅱ-1-5 C)。此菌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直径98.5~138.9(119.8)μm,高89.6~116.5(105.3)μm。分生孢子直或稍弯曲,无色,隔膜不清晰,大小42.3~65.9× 1.5~1.8(53.5×1.6)μm(彩图Ⅱ-1-5D、E)。

2.3.1.6 黄芪斑枯病

据调查,黄芪斑枯病主要分布于漳县、渭源、陇西、岷县、临洮。发病率24%~72%,严重度1~3级。

症状表现多为叶片受害,多在侧脉间产生近圆形、多角形、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叶正面稍显有黑色小颗粒。边缘有较宽的淡黄褐色褪绿区。叶背病斑明显呈多角形,微微下陷,灰绿色,其上生有大量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至黑色,埋生至半埋生,有孔口,初期在孔口周围有粗壮的菌丝,大小76.1~112.0μm ×71.7~107.5(94.0×89.6)μm。分生孢子无色,细棒状、粗线状,直或弯曲,具4~7个隔膜,大小49.4~109.4μm×2.9~4.1(81.4×3.9)μm(彩图Ⅲ-1-3)。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黄芪生壳针孢Septoria psammophila Sacc.。

2.3.1.7 决明圆斑病

据调查,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部产生小型(2~5㎜)圆形病斑,褐色,稍隆起,后期病部产生少量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89.6~94.1μm×80.6(91.8×80.6)μm。分生孢子鞭状,无色,直或稍弯曲,基部较粗,隔膜不清晰,大小有2种,一种为15.3~28.2μm×1.2~1.8(20.1 ×1.3)μm(彩图Ⅲ-1-4)。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Septori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1.8 沙苑子斑枯病

据调查,沙苑子斑枯病主要分布于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小型(1~3㎜)多角形、近圆形褐色病斑,稍隆起,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形成大片污斑,后期小病斑变为灰白色,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色,大小71.1~89.6μm×71.1~89.6(82.7×77.3)μm。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弯曲,隔膜不清晰,大小25.9~47.0μm×0.8~0.9(33.8×0.78)μm(彩图Ⅲ-1-5)。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Septori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1.9 大黄斑枯病

据调查,主要分布于渭源、岷县、陇西。发病率30%~4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片受害,初期产生褪绿小点,后扩大为多角形、近圆形病斑,直径为0.8~1.2cm。有些病斑边缘褐色、红褐色,较宽,中部灰白色,其上生有很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些病斑中部淡褐色、淡黄褐色,上生粉红色、白色霉粉,粉层下有黑色小颗粒。病斑边缘很窄、隆起、褐色,略现油渍状。病斑外围有褪绿区,有些病斑之外有很宽的紫黑圈。症状变化较大(彩图Ⅰ-1-6)。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稍隆起,粉绒状,分生孢子自菌丝上直接形成,聚集成黄褐色组织,后变成黑褐色休眠组织,生长速度为0.3mm/d(彩图Ⅱ-1-6A);在OA培养基上菌落隆起,白色,细绒状;在MEA培养基上,几乎未生长,仅在原菌饼周围有细绒状菌丝,生长速度为0.35mm/d(彩图Ⅱ1-6B);三种培养基上均未产生分生孢子器,菌丝缠绕后其上形成分生孢子,孢子角肉粉色。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该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88.1~349.4(236.7)μm,高174.9~277.7(220.6)μm(彩图Ⅱ-1-6C),分生孢子粗绳状,线虫状,无色、直或弯曲,顶端较细,具2~5个隔膜,大小61.2~134.1μm×3.5~5.3(89.8×4.3)μm(彩图Ⅱ-1-6D、E)。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 sp.。查阅相关资料,此菌较蓼属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um),孢子大近一倍,比蓼科其他种均大得多,故种未定。

2.3.1.10 蓼斑枯病

据调查,蓼斑枯病主要分布于兰州。发病率92%,严重度2~3级。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黄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近圆形,黄褐色至褐色病斑,大小3~10㎜,边缘不明显,有些病斑边缘深褐色,有些不变深,而褪绿成黄色晕圈。后期叶正面病斑中部产生很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片,病区焦枯。叶脉上产生褐色条斑(兰州标样),或小型病斑(2~4㎜)(岷县标样),边缘紫褐色,中部灰白色,上生稀疏黑色小颗粒,二者的症状明显不同。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褐色至黑褐色,大小44.8~89.6μm×44.8~71.7(67.3×60.7)μm。分生孢子针状、粗线状,无色,直或稍弯曲,基部较粗,具1~3个隔膜,大小15.3~50.6μm×1.4~2.6(30.5×2.1)μm(彩图Ⅲ-1-6)。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蓼属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um Desma.。

2.3.1.11 党参斑枯病

据调查,党参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兰州。发病率10%~2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小型(3~6㎜)、多角形、圆形、近圆形褐色病斑。边缘紫色、深褐色,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有不明显的轮纹;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在病斑中部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7)。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中型,黑灰色,分生孢子器半埋生,生长速度,1.75mm/d(彩图Ⅱ-1-7A);在OA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菌落平铺,未见分生孢子器,生长速度为1.27 mm/d(彩图Ⅱ-1-7B);在MEA培养基上,菌落平铺,灰白色,分生孢子器紧密但较小,埋生于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为2.15mm/d(彩图Ⅱ-1-7C)。此菌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彩图Ⅱ-1-7E)。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叶两面生,黑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径53.8~76.6(64.1)μm,高40.3~62.7(55.3)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线状,直或弯曲,基部较圆、顶部细,1~4隔膜,大小15.3~38.8μm×0.9~1.2(26.1×1.2)μm(彩图Ⅱ-1-7D)。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

2.3.1.12 沙参斑枯病

据调查,沙参斑枯病主要分布于渭源、岷县。发病率10%~1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部产生中型、近圆形、长椭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褐色,表面灰红色,似粉状,后期病部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色,直径80.0×63.5μm,分生孢子针状、细杆状,直或稍弯曲,大小20.0~43.5μm×1.2~1.8(30.1× 1.3)μm,隔膜不清晰,内有很多油珠(彩图Ⅲ-1-7)。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沙参壳针孢(Septoria adenophorae Thüm)。

2.3.1.13 小蓟斑枯病

据调查,小蓟斑枯病主要分布于岷县。发病率5%~1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中央有一圈稍隆起的轮纹。直径3~8mm,上生大量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8)。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中型,灰白色,隆起,分生孢子器埋生,生长速度为1.20mm/d(彩图Ⅱ-1-8A);在OA培养基上,菌落肉粉色,气生菌丝稀疏,未见分生孢子器,生长速度为1.15mm/d(彩图Ⅱ-1-8B);在EMA培养基上,菌落平铺,黑灰色,分生孢子器半埋生,生长速度为1.3mm/d(彩图Ⅱ-1-8C)。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彩图Ⅱ-1-8F)。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直径80.3~130.4(113.0)μm,高60~120(90)μm;具明显孔口。分生孢子针形,基部钝圆,顶端尖,无色,弯曲,隔膜较多,3~8个隔膜,大小45~100μm×1.5~2.0(72× 1.7)μm(彩图Ⅱ-1-8D、E)。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蓟壳针孢Septoria cirsii Niessl。

2.3.1.14 菊花斑枯病

据调查,菊花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发病率5%~1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部产生中小型(4~8㎜)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黑褐色至红褐色,边缘清晰,有时外围有褪绿晕圈。后期病斑上生不太明显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黑、皱缩。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黑褐色,扁球形、近球形,壁厚,埋生于组织内,后外露,直径53.8~98.5(平均73.7)μm,高53.8~89.6(平均69.2)μm。分生孢子针状,直或稍弯曲,两端均较细,隔膜不清晰。大小31.8~56.5μm×1.4~2.4(平均43.4×1.8)μm,个别长达63.5μm(彩图Ⅱ-1-8)。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菊壳针孢Septoria chrysanthemi Allescher。

2.3.1.15 秦艽斑枯病

据调查,秦艽斑枯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天祝。发病率60%~70%,严重度3~4级。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灰黄色、黄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长椭圆形中型病斑,灰黄色至黄褐色,有稀疏轮纹,边缘红褐色,深褐色,外缘有宽窄不等的紫色晕圈,后期叶正面病部产生很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小黑颗粒有灰白色丝状物,即释放出的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造成大面积枯黄死亡(彩图Ⅰ-1-9)。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肉粉色,隆起,密实,生长速度为1.63 mm/d(彩图Ⅱ-1-9A);在OA培养基上,菌落肉粉色,平铺,生长速度1.36 mm/d(彩图Ⅱ-1-9B);在MEA培养基上同OA,生长速度1.04 mm/d(彩图Ⅱ-1-9C)。三种培养基上均未见产生分生孢子器,孢子自孢子上直接萌发形成或者在短菌丝的顶端和侧面产生,一个产孢点可产生不止一个孢子(彩图Ⅱ-1-9F)。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色,壁厚,由3层以上细胞构成,直径55.3~125.8(83.3)μm,高51.7~115.3(83.2)μm(彩图Ⅱ-1-D)。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大小18.8~30.6μm ×2.4~3.5(23.5×3.2)μm,内有多个大的油珠(彩图Ⅱ-1-9 E)。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真菌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 Speg.。

2.3.1.16 附子斑枯病

据调查,附子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发病率5%~1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后扩大为椭圆形褐色病斑,叶片一段一段的变褐、扩大,或叶片半边变褐,发亮。病部产生较大的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自基部向上逐渐枯死(彩图Ⅰ-1-10)。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206.4~259.8(平均232.9)μm,高179.2~241.2(平均208.6)μm。分生孢子无色,线状,多弯曲,具2~5个隔膜,一端尖细、一端钝圆。大小34.1~88.2μm ×2.9~5.9(平均63.7×4.7)μm(彩图Ⅲ-1-9)。

查阅相关资料,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Septoria sp.)。该菌分生孢子器较狼毒乌头壳针孢大2倍,孢子大近一倍,故种未定。

2.3.1.17 仙鹤草斑枯病

据调查,仙鹤草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片、花均受害。叶片受害多自叶尖及叶缘发病,向内扩展呈“V”字形,大型(10~20㎜)黑褐色病斑,椭圆形、近圆形。后期中部灰褐色、褐色,稍现红,其上产生较大的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大小143.3~201.6 μm×134.4~201.6(175.8×162.4)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无色、针形、少数弯曲,隔膜不清晰,大小42.3~80.0μm×1.8~2.9(67.3×2.3)μm。内有纵向排列的油珠多个(彩图Ⅱ-1-10)。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龙牙草生壳针孢Septoria agrimoniicola A.Bondartsev。

2.3.1.18 地黄斑枯病

据调查,地黄斑枯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片受害初生淡绿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近圆形,不规则中型(5~10㎜)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灰褐色,其上密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黑褐色,直径53.8~76.1(69.0)μm,高53.8~76.1(66.1)μm。分生孢子无色,直或弓形,端部较细,基部较宽,隔膜不清晰,大小18.8~34.1μm×1.2~1.4(24.8×1.3)μm。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属毛地黄壳针孢Septoria digitalis Pass.。

2.3.1.19 何首乌斑枯病

据调查,何首乌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部初生中小型(2~8㎜)圆形、近圆形病斑,中部灰白色,稍下隔,边缘紫褐色,隆起,较宽,外围有晕圈,后期中部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叶片干枯。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大小71.7~152.3μm×62.1~129.9(106.9×93.5)μm。分生孢子无色,针状,直或稍弯曲,隔膜不清晰,大小22.3~50.6μm×1.4~1.8(30.8×1.6)μm。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蓼属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rum Desma.。

2.3.1.20 益母草斑枯病

据调查,益母草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发病率10%~2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近圆形,初呈褐色,后变白色,边缘暗褐色,1~3mm,上生稀疏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11)。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边缘整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半埋生在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为1.33 mm/d(彩图Ⅱ-1-10A);在O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分生孢子器较少,埋生于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为1.75 mm/d(彩图Ⅱ-1-10B);在MEA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为0.84 mm/d(彩图Ⅱ-2-10C)。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彩图Ⅱ-1-10F)。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直径86~165μm,高80~130μm;具明显孔口。产孢细胞单细胞(彩图Ⅱ-1-10D)分生孢子针形,基部钝圆,顶端尖,无色,弯曲,隔膜较多,3~14个隔膜,大小48~90μm ×1.4~1.8(62×1.6)μm(彩图Ⅱ-1-10E)。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野芝麻壳针孢Septoria lamii Passerini。

2.3.1.21 金银花斑枯病

据调查,金银花斑枯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发病率10%~2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近圆形,初呈褐色,后变白色,边缘暗褐色,2~4mm,小黑点埋生,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12)。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细绒状,肉粉色孢子堆和白色菌丝混生在一起,生长速度0.9 mm/d(彩图Ⅱ-1-11A);在OA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边缘有透明圈,生长速度为0.63mm/d(彩图Ⅱ-1-11B);在ME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为0.98 mm/d(图版Ⅱ-1-11C)。在三种培养基上,均未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彩图Ⅱ-1-11E)。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直径83~175μm,高90~140μm;具明显孔口。分生孢子针形,基部钝圆,顶端尖,无色,弯曲,隔膜较多,5~11个隔膜,大小20.2~60μm×2.4~3.8(31.22×3.2)μm(彩图Ⅱ-1-11D)。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针孢Septori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2 甘肃省药用植物上壳二胞属真菌的种类

在调查的92种药用植物中,有30种植物感染壳二胞属真菌,占调查植物的32.6%。这些感病植物分属于15科(见表2-2)。其中菊科和伞形科各5种,唇形科、茄科和豆科各3种,蓼科2种,其余各科均为1种。为害药用植物的壳二胞,甘肃省可定名的有15种,另外,有19种(菌株)待定。

壳二胞在以上植物上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在叶片上引起中小型病斑。病斑直径多在1cm以下,颜色为淡灰色至褐色,形状为圆形、近圆形,有些病斑有轮纹。

表2-2 Ascochyta属在甘肃药用植物(科、属、种)上的分布
Table 2-2 Species of Ascochyta on medicinal plants(family,Genus,Species)in Gansu Province

续表2-2

续表2-2

3.2.1 土木香褐斑病

据调查,土木香褐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发病率10%,严重度1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近圆形、多角形、灰褐色病斑,大小7~10㎜,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色,直径89.6~165.7(平均116.0)μm,高80.6~134.4(平均109.7)μm。分生孢子具1个隔膜,个别无隔膜,无色,椭圆形,花生状,短杆状,两端圆,大小5.9~10.6μm× 2.9~3.5(平均8.3×3.2)μm(彩图Ⅳ-1-1)。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未见土木香(Inula helonium L.)寄主的记载,因此未定种。

2.3.2.2 水飞蓟轮纹病

据调查,水飞蓟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圆形、近圆形病斑,大小8~15㎜,边缘黑褐色,中部灰白色,组织变薄,有稀疏轮纹,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黄褐色,球形、扁球形,直径89.6~129.9(平均106.0)μm,高80.6~120.9(平均100.8)μm。分生孢子无色,圆柱状,直或稍弯曲,具0~1隔膜,隔膜处稍隘缩,大小8.2~17.6μm ×3.5~4.7(平均11.2×4.0)μm(彩图Ⅳ-1-2)。

查阅文献(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菊科壳二胞(Ascochyta compositarum Davis)。

2.3.2.3 药菊花褐斑病

据调查,药菊花褐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中小型(5~8㎜)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至黑褐色,中部灰褐色,较薄,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黄褐色,扁球形、近球形,直径103.0~156.8(平均119.8)μm,高98.5~120.9(平均106.4)μm。分生孢子圆柱状、椭圆形、花生状,无色,具0~1隔膜,多为1隔,隔膜处稍隘缩。大小5.9~9.4μm×2.9~4.7(平均6.7×3.6)μm(彩图Ⅳ-1-3)。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未见药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寄主的记载,因此未定种。

2.3.2.4 紫菀轮纹病

据调查,紫菀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大小6~20㎜,略显轮纹,有黄色晕圈,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直径85.1~130.0(平均108.6)μm,高67.2~112.0(平均92.6)μm。分生孢子近梭形,直,具1隔。大小7.1~10.6μm×2.4~3.9(平均8.3×2.5)μm,长宽比为3.3∶1,内有油珠2个(彩图Ⅳ-1-4)。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文献,该菌分生孢子与国内报道的菊科上的7种病菌均有一定差异,故种未定。

2.3.2.5 牛蒡轮纹病

据调查,牛蒡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凉州区。中度发生,发病率40%~45%,严重度2~3级。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圆形、近圆形病斑,大小8~15㎜,暗褐色至栗褐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白色至黄褐色,稍下陷,有稀疏轮纹,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13)。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色,初埋生于寄主组织中,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89.6~161.2(平均131.2)μm,高85.1~143.3(平均114.9)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卵形、圆柱形、长椭圆形,具0~1个隔膜,无色,大小4.7~9.4μm×1.8~4.1(平均7.2×2.7)μm(彩图Ⅳ-1-5)。

查阅相关文献(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牛蒡壳二胞(Ascochyta lappae Kab.et Bub.)。

2.3.2.6 防风轮纹病

据调查,防风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椭圆形、近圆形或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灰褐色,有轮纹,并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彩图Ⅰ-1-14)。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94.1~116.5μm(平均106.7)μm,高76.1~103.0(平均92.6)μm。分生孢子柱状,两端圆,直或稍弯曲,具1个隔膜,隔膜处隘缩或不隘缩,大小5.9~12.9μm×2.4~4.7(平均8.7×3.3)μm,偶有单胞。每个细胞内有1~2个油珠(彩图Ⅳ-1-6)。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2.7 白芷叶斑病

据调查,白芷叶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兰州。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大中型(8~21㎜)椭圆形、近圆形病斑,褐色至灰褐色,中部颜色较灰,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边缘不明显、不整齐(彩图Ⅰ-1-15)。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20.9~165.7(平均146.5)μm,高107.5~143.3(平均125.4)μm。分生孢子双胞,无色,花生形、柱形,两端圆,直或稍弯曲,隔膜处隘缩,大小8.2~14.4μm×3.5~5.3(平均10.6×4.4)μm(彩图Ⅳ-1-7)。

查阅相关文献(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白芷壳二胞(Ascochyta phomoidis Sacc.)。

2.3.2.8 羌活轮纹病

据调查,羌活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发病率约65%,严重度2级。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黄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型(8~12㎜)圆形、近圆形褐色病斑,略现轮纹,其上生有褐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观察到壳二胞属两种菌:

①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色,直径98.5~120.9(平均112.9)μm,高89.6~112.0(平均104.8)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花生形、柱形,两端圆,具1个隔膜,隔膜处稍隘缩,大小11.8~17.6μm×3.5~4.7(平均14.2×4.3)μm,每个细胞内有1~2个油珠。

查阅相关文献(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欧当归壳二胞[Ascochyta levistici(Lebedeva)Melnik]。

②Ascochyta sp.。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椭圆形,无色,具0~1个隔膜,大小4.7~10.6μm×2.6~3.5(平均7.6×3.2)μm。分生孢子器与欧当归壳二胞相近。

此菌分生孢子器与欧当归壳二胞相近,但分生孢子差异较大,因此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种未定。

2.3.2.9 北沙参黑斑病

据调查,北沙参黑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大中型(10~23㎜)黑褐色、黑色近圆形病斑,边缘明显或不明显,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直径112.0~152.3(平均129.9)μm,高107.5~134.4(平均117.4)μm。分生孢子无色,鞋底形、花生形、圆柱形,具一个隔膜,一个细胞稍宽大,一个细胞细长,隔膜处隘缩,大小15.3~24.7μm×5.9~8.2(平均20.7×7.8)μm,每个细胞内有1~2个油珠(彩图Ⅵ-1-9)。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据报道(白金铠,2003),白芷壳二胞可为害北沙参,但是此菌较大,因此种未定。

2.3.2.10 欧当归轮纹病

据调查,欧当归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兰州。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成大中型(10~25㎜)椭圆形、近圆形病斑,淡褐色至褐色,稍现轮纹,后期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色至黑褐色,直径112.0~165.7(平均138.6)μm,高103.2~152.3(平均126.7)μm。分生孢子花生形、圆柱形,直或稍弯曲,无色、两端钝圆,具1个隔膜,隔膜处隘缩,大小16.5~27.1μm×5.3~7.1(平均21.6×6.2)μm。每个细胞内有2个油珠(彩图Ⅳ-1-10)。

查阅文献(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欧当归壳二胞[Ascochyta levistici(Leb.)Melnik]。

2.3.2.11 紫苏褐斑病

据调查,紫苏褐斑病主要分布于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部受害多自叶缘向内扩展,在两条粗脉间形成长条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病斑。长1~2㎝,边缘紫黑色,中部灰褐色,上生棕褐色小点,组织变薄,易破裂。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黄褐色,直径107.5~188.1(149.7)μm,高89.6~161.1(125.2)μm。分生孢子无色,圆柱状,椭圆形,具1隔膜,隔膜处稍隘缩。大小5.9~11.8μm×2.9~4.1(8.8× 3.6)μm(彩图Ⅳ-1-11)。

查阅相关文献(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紫苏壳二胞(Ascochyta Perillae P.C.Chi)。

2.3.2.12 丹参轮纹病

据调查,丹参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发病率较高,严重度1级。

症状表现:2种症状类型:

①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淡绿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型(10~14㎜)椭圆形褐色病斑,中部色浅,稍现轮纹,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外缘有不太明显的黄色晕圈。

②叶部产生黑褐色至黑色病斑,圆形、不规则形,中心灰色,大小2~3㎜。有些病斑为近圆形、多角形,红褐色,5~7mm,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叶面呈污斑状。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的2个种:

①Ascochyta sp.1。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色、直径116.5~156.8(平均138.9)μm,高107.5~143.3(平均125.4)μm。分生孢子花生形、杆状,两端圆,直或稍弯曲,具1个隔膜,隔膜处隘缩,大小8.2~16.5μm× 4.1~5.9(平均12.4×4.9)μm(彩图Ⅳ-1-12a)。

②Ascochyta sp.2。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孔口明显,黑色,直径85.1~134.4(平均115.3)μm,高76.1~125.4(平均106.4)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花生形,无色,具0~1个隔膜,大小4.7~8.2μm×1.8~2.6(平均7.1 ×2.2)μm(彩图Ⅳ-1-12b)。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2.13 藿香轮纹病

据调查,藿香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发病率12%~1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部产生圆形、近圆形黑色病斑,略显轮纹,中部灰色至红灰色,其上散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易破裂,形成穿孔,茎秆上形成梭形、椭圆形灰褐色病斑(彩图Ⅰ-1-16)。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孔口明显,直径80.6~162.9(平均103.0)μm,高71.7~134.4(平均87.3)μm。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长椭圆形,具0~1个隔膜,大小4.7~8.2μm×2.4~2.6(平均5.7×2.5)μm(彩图Ⅳ-1-13)。

查阅文献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淡竹壳二胞[Ascochyta osmophila(Davis)G.Z.Lu et J.K. Bai]。

2.3.2.14 曼陀罗轮纹病

据调查,曼陀罗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发病率63%~80%,严重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和蒴果。叶片受害初生灰白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近圆形病斑,直径3~10㎜,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稍现轮纹,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蒴果上产生褐色圆形病斑,其上有由小黑点组成的轮纹。白花曼陀罗、毛曼陀罗均受害,症状相同(彩图Ⅰ-1-17)。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白曼陀罗上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色,大小差异较大,分生孢子器直径62.7~179.7(平均114.7)μm,高62.7~134.4(平均101.2)μm。分生孢子无色,具0~1个隔膜,花生形、圆柱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大小5.9~12.9μm×2.4~4.1(平均9.0×3.0)μm。有些标样上的分生孢子器直径125.4~232.9(平均169.2)μm,高107.5~170.2(平均136.4)μm,分生孢子具0~2隔膜,大小4.7~16.5μm×2.9~5.9(平均11.5×4.6)μm(彩图Ⅳ-1-14)。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曼陀罗壳二胞(Ascochyta daturae Sacc.)。

2.3.2.15 枸杞轮纹病

据调查,枸杞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大成中型(8~12㎜)近圆形、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稍隆起,中部灰白色稍现轮纹,上生稀疏的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深褐色,先埋生于组织内,后外露,直径112.0~228.4(平均154.8)μm,高89.6~156.8(平均124.9)μm。分生孢子双胞,个别单胞,无色,花生形,短秆状,直或稍弯曲,隔膜处稍隘缩,大小5.9~11.8μm×2.6~4.1(平均8.2×3.0)μm(彩图Ⅳ-1-15)。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枸杞壳二胞(Ascochyta lycii Rostrup)。

2.3.2.16 天仙子轮纹病

据调查,天仙子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兰州。发病率100%,严重度3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小型(5~7㎜)圆形、近圆形病斑,边缘暗褐色,较宽,中部灰褐色、灰白色,有轮纹,微微现红,其上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变薄,开裂。叶脉受害形成红褐色条斑。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组织内,后露出体外,扁球形、球形,黑色至黑褐色,直径89.6~192.6(平均146.0)μm,高82.6~179.2(平均129.2)μm。分生孢子无色,圆柱形、花生形,两端较圆,多数具1个隔膜,少数具2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2胞大小15.3~29.4μm× 4.7~7.1(平均22.3×6.5)μm,3胞大小27.1~32.9μm×4.7~7.1(平均30.3×5.7)μm(彩图Ⅳ-1-16)。

查阅相关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壳二胞属酸浆壳二胞(Ascochyta hyoscyami Pat.)。

2.3.2.17 决明灰斑病

据调查,决明灰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部产生大中型(5~15㎜)病斑,多自叶尖向内扩展,呈圆形、近圆形,边缘黑褐色,中部灰色,叶色呈污褐色,叶尖易枯死。后期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共有2种形态的壳二胞: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89.6~95.1(平均91.8)μm,高80.6μ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

Ascochyta sp.1:分生孢子椭圆形、长椭圆形、圆柱形,无色,0~1个隔膜,大小4.7~7.1μm×2.1~2.9(平均6.2×2.4)μm。与山蚂蝗壳二胞相近(彩图Ⅳ-1-17a)。

Ascochyta sp.2:分生孢子圆柱状,无色,多具1个隔膜,偶有2个隔膜,大小8.23~16.6μm×2.4~2.9μm(平均9.4×2.4)μm,该菌为主要类型(彩图Ⅳ-1-17b)。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1,2)。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未定。

2.3.2.18 甘草轮纹病

据调查,甘草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发病率15%~2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中型(8~12㎜)圆形、椭圆形病斑,褐色,其上有轮纹,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18)。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79.2~201.6(平均189.9)μm,高143.3~170.2(平均157.7)μm。分生孢子具0~1个隔膜,无色,圆柱形、长椭圆形,两端圆,隔膜处隘缩或不隘缩,大小8.2~15.3μm×4.7~5.9(平均11.8×5.2)μm(彩图Ⅳ-1-18)。

查阅相关文献(庄文颖,2005),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小豆壳二胞(Ascochyta phaseolorum Sacca)。

2.3.2.19 望江南褐斑病

据调查,望江南褐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部产生中型(8~10mm)褐色病斑,圆形、近圆形,边缘明显至不明显,病部产生稀疏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色,直径89.6~161.2(平均120.9)μm,高89.6~129.9(106.4)μm。分生孢子花生形、肾形、近圆柱形,两端圆,直或弯曲,无色,0~1个隔膜,隔膜处稍隘缩,大小5.9~11.8μm×2.1~3.5(平均8.8×2.9)μm(彩图Ⅳ-1-19)。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2.20 大黄轮纹病

据调查,主要分布于礼县、岷县、渭源。发病率:4.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小型(1㎜)红褐色圆形小斑,后稍隆起,形成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中大型病斑,病斑中央下陷,灰白色,略透明,有不明显同心轮纹,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分散,少数融合。叶背病斑黄褐色,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片枯黄而死(彩图Ⅰ-1-19)。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黑褐色至黑色,球形,近球形,孔口明显,直径103.0~147.8(平均119.4)μm,高94.1×134.4(平均109.0)μm。分生孢子无色,双胞,偶见单胞,花生状、柱状,两端钝圆,隔膜明显,隔膜处隘缩,大小8.2~14.1μm×3.5~5.3(平均12.4×4.5)μm,细胞内有1~2个油滴(彩图Ⅳ-1-20)。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大黄壳二胞(Ascochyta rhei Ell.et EV.)。

2.3.2.21 何首乌轮纹病

据调查,何首乌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大中型(6~15mm)病斑,圆形、近圆形,边缘紫红黑色,较宽,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明显,中部灰褐色,有同心轮纹,后期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扁球形,直径107.5~170.2(平均138.4)μm,高107.5~147.8(平均126.6)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圆柱形,两端较圆,具1个隔膜,分隔处隘缩,大小5.9~10.6 μm×2.9~4.1(平均8.2×3.3)μm(彩图Ⅳ-1-21)。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蓼生壳二胞(Ascochyta polygonicola Kabat et Bubak)。

2.3.2.22 芍药壳二胞叶斑病

据调查,芍药壳二胞叶斑病主要分布于兰州、白银、陇西。发病率20%~2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淡黄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型圆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部灰褐色,其上生有少量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43.3~197.1(平均165.7)μm,高125.4~165.7(平均150.1)μm,孔口明显,器壁上有较粗的褐色菌丝。分生孢子具1个隔膜,淡褐色,卵圆形、椭圆形,隔膜处稍隘缩,大小5.9~11.8μm×4.7~6.1(平均9.5×5.1)μm,每个细胞内有1~2个油珠(彩图Ⅳ-1-22)。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2.23 青箱轮纹病

据调查,青箱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中小型(4~8mm)圆形、椭圆形病斑,褐色至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中部色淡,有同心轮纹。后期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直径111.9~125.4(平均116.5)μm,高103.0~116.5(平均109.0)μm。分生孢子花生型,圆柱状,直或稍弯曲,具1个隔膜,无色,大小5.9~11.8μm× 2.4~4.7(平均8.9×3.6)μm(彩图Ⅳ-1-23)。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青箱壳二胞[Ascochyta celosiae(Thümen)Petrak]。

2.3.2.24 半夏壳二胞灰斑病

据调查,半夏壳二胞灰斑病主要分布于清水、西和。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绿色小点,后扩展成5~10mm的圆形、近圆形、椭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隆起、较宽。中部灰白色、淡灰褐色,很薄,其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易破裂,形成穿孔。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黑褐色、褐色,球形、近球形、孔口明显、壁薄,直径89.6~161.2(平均105.1)μm,高80.6~152.3(平均95.9)μm。分生孢子无色,双胞,长椭圆形,短杆状,隔膜不明显,大小4.7~9.4μm×1.8~2.4(平均7.8×1.8)μm长宽比4.2:1(彩图Ⅳ-1-24)。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2.25 金银花褐斑病

据调查,金银花褐斑病主要分布于白银、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中小型(4~7mm)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较宽,中部灰色、灰褐色,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两种病菌:

(1)Ascochyta sp.1: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直径67.2~80.6(平均73.2)μm,高58.2~80.6(平均65.0)μm。分生孢子圆柱形、矩圆形,两端圆,具一个隔膜,隔膜处隘缩或不隘缩。米白色,不易看清,大小5.9~9.4 μm×3.5~4.7(平均7.7×3.9)μm(彩图Ⅳ-1-25a)。

(2)Ascochyta sp.2:分生孢子器与上种相近,分生孢子圆柱形、椭圆形,无色,具1个隔膜,不明显,大小4.7~11.8μm×2.4~3.5(平均7.9× 3.6)μm,每个细胞各有1个油珠(彩图Ⅳ-1-25b)。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1、2)。查阅资料,此两种与国内报道的可侵染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的柔弱壳二胞(Ascochyta tenerrima Sacc.et Roum)(戴方澜,1979)形态上有差异,故种未定。

2.3.2.26 牵牛轮纹病

据调查,牵牛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兰州、武威、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为:叶面产生中型(7~10mm)圆形、近圆形黑褐色病斑,其上生有轮纹,中部有一较小的圆心,较薄,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黑褐色,直径89.6~156.8(平均120.4)μm,高89.6~134.4(平均111.9)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无色,具1个隔膜,椭圆形,花生状、短杆状,两端圆,大小7.1~10.6μm ×2.4~4.1(平均8.7×3.3)μm。个别孢子为3胞,大小15.3×3.5μm(彩图Ⅳ-1-26)。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牵牛壳二胞(Ascochyta carpogena Sacc.)。

2.3.2.27 阴阳豆轮纹病

据调查,阴阳豆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型(4~10㎜)圆形、近圆形病斑,边缘隆起,深褐色,中部灰褐色,有轮纹。后期病斑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叶片发黄。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直径94.1~143.3(平均113.8)μm,高76.1~129.9(平均103.6)μm。分生孢子圆柱状,或稍弯曲,两端圆,具1个隔膜,大小11.8~18.8μm×2.4~3.5(平均14.7×2.9)μm(彩图Ⅳ-1-27)。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故种未定。

2.3.2.28 博落回轮纹病

据调查,博落回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大中型(10~21㎜)近圆形、椭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较宽,外缘有棕褐色晕圈,中部灰褐色,有轮纹,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0)。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色至黑褐色,直径89.6~201.6(平均120.2)μm,高71.6~188.2(平均106.8)μm。分生孢子短杆状,花生形,具1个隔膜,隔膜处隘缩,大小12.0~23.5μm×3.5~7.1(平均17.4×5.2)μm,每个细胞内有2个油珠(彩图Ⅳ-1-28)。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故种未定。

2.3.2.29 土贝母轮纹病

据调查,土贝母轮纹病主要分布于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大中型(8~15㎜)圆形、椭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褐色,其上有轮纹,后期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色,直径112.0~170.2(平均136.7)μm,高103.0~161.1(平均125.4)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短杆状,两端圆,无色,具1个隔膜,大小9.4~15.3μm×4.1~6.5(平均12.1×5.2)μm,隔膜处稍隘缩,每个细胞内有1~2个油珠(彩图Ⅳ-1-29)。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故种未定。

2.3.2.30 山药轮纹病

据调查,山药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型(8~12㎜)圆形病斑,黑褐色,稍现轮纹,中部颜色稍淡,后期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56.8~250.8(平均200.8)μm,高156.8~224.0(平均182.9)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无色,花生形,短棒状,两端圆,具1个隔膜,隔膜处隘缩或不隘缩,大小8.2~15.3μm×4.7~7.1(平均11.5×5.5)μm(彩图Ⅳ-1-30)。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壳二胞属(Ascochyta sp.)。查阅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故种未定。

2.3.3 甘肃省药用植物上叶点霉属真菌的种类

在调查的92种药用植物中,17科23种植物感染叶点霉属真菌,其中唇形科5种,豆薯和蓣科各2种,其余各科均为1种(表2-3)。其中已确定病原菌有15种,待定种(菌株)9个。

叶点霉在以上药用植物上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在叶片上引起各种类型的病斑。病斑颜色为淡褐色,形状为圆形、近圆形、多角形至不规则形。

表2-3 Phyllosticta属在甘肃药用植物(科、属、种)上的分布
Table 2-3 Species of Phyllosticta on medicinal plants (family,Genus,Species)in Gansu Province

续表2-3

2.3.3.1 丹参灰斑病

据调查,丹参灰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大中型(12~20mm)病斑,圆形、椭圆形,病斑明显分为3层。外层淡褐色,向外逐渐变淡,病健组织交界处不明显。中层深褐色,中心白色至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1)。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20.9~125.4(平均122.4)μm,高107.5~112.0(平均109.0)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长椭圆形,大小4.7~7.1μm×1.4~1.8(平均5.5× 1.6)μm。

查阅相关资料,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薄荷叶点霉(Phyllosticta menthae Bresadola),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

2.3.3.2 藿香褐斑病

据调查,藿香褐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部产生中型(8~12㎜)圆形、近圆形褐色病斑,中部颜色较淡,上生稀疏的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67.2~76.1(平均73.9)μm,高67.2~76.2(平均72.9)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椭圆形,大小3.5~6.5μm×1.8~4.1(平均4.7×3.1)μm,内有两个油珠。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薄荷叶点霉(Phyllosticta menthae Bresa.)。

2.3.3.3 黄芩灰斑病

据调查,黄芩灰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片受害初生褪绿小点,后扩大呈长椭圆形、长条形病斑,边缘褐色隆起,中部银灰色、灰白色,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10.5~131.7(平均121.1)μm,高108.2~129.4(平均118.8)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短秆状,两端圆,大小4.7~7.1μm×1.82.9(平均5.8×2.4)μm,内有1~2个油珠。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薄荷叶点霉(Phyllosticta menthae Bresa.)。

2.3.3.4 益母草灰斑病

据调查,益母草灰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绿色小点,扩大后呈小型(3~5mm)圆形病斑,灰白色,稍下陷,后期病斑上生少量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62.7~111.9(平均98.7)μm,高53.8~103.1(平均82.3)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短杆状,两端圆,大小3.5~7.1μm×1.5~2.1(平均5.2× 1.8)μm。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查阅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病原形态与寄生于唇形科植物上的叶点霉有差异,因此种未定。

2.3.3.5 薄荷灰斑病

据调查,薄荷灰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中小型椭圆形、长条形病斑,边缘褐色,隆起,中部灰白色,较薄,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2)。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灰褐色至褐色,直径98.5~112.0(平均106.0)μm,高76.1~85.0(平均82.1)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3.5~5.9μm×1.8~3.5(平均4.8×2.4)μm,内有油珠。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薄荷叶点霉(Phyllosticta menthae Bresa.)。

2.3.3.6 黄芪灰斑病

据调查,黄芪灰斑病在定西市各县区均有发生。发病率13%~24.5%,严重度1级。漳县及陇西发生较重。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黄绿色小点,扩大后呈圆形、近圆形病斑,边缘淡褐色、中部灰白色,组织变薄,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3)。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直径156.8~197.1(平均180.3)μm,高170.2~174.6(平均171.3)μm,孔口明显,壁薄易破。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长椭圆形,大小3.5~8.2μm×1.8~4.1(平均6.2×2.8)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黄芪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astragalicola Mass.)。

2.3.3.7 决明叶点霉褐斑病

据调查,决明叶点霉褐斑病主要分布于岷县及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多生于叶片上部及叶缘。叶面产生中型(5~10㎜)圆形、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较宽,中部灰褐色,上生呈轮纹状排列的灰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黄褐色,直径103.0~161.2(平均129.9)μm,高98.5~134.4(平均119.6)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圆柱形,大小3.5~5.9μm×2.4~3.5(平均5.2×2.9)μm。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故种未定。

2.3.3.8 穿山龙叶斑病

据调查,穿山龙叶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片,果实均受害。叶面产生中小型(5~9mm)圆形、近圆形病斑,褐色、黑褐色,中部淡褐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圆形,褐色,直径76.1~170.2(平均114.6)μm,高62.7~134.4(平均98.3)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至淡褐色,椭圆形、长椭圆形,大小4.7~7.1μm×2.9~4.1(平均6.0× 3.5)μm。

查阅相关资料(庄文颖,2001),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薯蓣状叶点霉(Phyllosticta dioscoreacearum Bacc)。

2.3.3.9 山药斑点病

据调查,山药斑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小型(4~10mm)近圆形、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边缘隆起,深褐色,中部灰白色,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灰黑色,直径58.2~156.8(平均92.5)μm,高58.2~152.3(平均87.5)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长椭圆形,大小5.9~8.2μm×2.4~4.5(平均6.6 ×3.6)μm,个别孢子达10.6×2.4μm,内有1~2个油珠。

查阅相关资料(庄文颖,2001),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薯蓣状叶点霉(Phyllosticta dioscoreacearum)。

2.3.3.10 防风斑点病

据调查,防风斑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片、叶柄、嫩茎均受害。叶片受害多在叶脉上形成椭圆形、不规则形、多角形病斑,褐色,中型(6~13mm),有时自叶尖向内扩展呈“V”字形,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在叶柄和嫩茎上产生椭圆形、长条形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直径53.8~98.5(平均81.5)μm,高44.8~80.6(平均69.8)μm,孔口明显。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椭圆形,大小3.5~7.1μm×1.8~2.9(平均5.1~2.6)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旱芹叶点霉(Phyllosticta appii Halsted.)。

2.3.3.11 桔梗叶斑病

据调查,桔梗叶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发病率20%左右,严重度1级。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中小型(4~6mm)圆形、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稍隆起,中部灰褐色至淡褐色,微微下陷,生有稀疏轮纹。后期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4)。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褐色至黑褐色,直径85.9~104.7(平均94.1)μm,高82.3~89.4(平均85.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至淡褐色,卵圆形、椭圆形,大小4.7~7.1μm×2.4~4.1(平均5.6×3.4)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桔梗叶点霉(Phyllosticta platycodonis J.F.Lue et P.K.Chi)。

2.3.3.12 大黄叶点霉灰斑病

据调查,大黄叶点霉灰斑病主要分布于渭源、礼县、岷县。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大小4~8㎜,边缘褐色,隆起,中部灰白色,灰褐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易破裂(彩图Ⅰ-1-23)。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褐色,直径50.6~76.4(平均65.9)μm,高44.7~72.9(平均61.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柱状,两端钝圆,大小4.7~7.1μm×1.4~2.3(平均5.7×1.8)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大黄叶点霉(Phyllostica rhei Ellis et Everhart)。

2.3.3.13 紫菀白星病

据调查,紫菀白星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部产生小型(2~4mm)病斑,圆形、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白色,上生稀疏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58.2~89.6(平均74.4)μm,高53.8~80.6(平均69.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圆柱形,大小4.7~7.1μm×1.8~3.5(平均5.3×2.4)μm。

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依据形态,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菊叶点霉(Phyllosticta chrysanthemi Ell.et Dear.)。

2.3.3.14 芍药叶点霉叶斑病

据调查,芍药叶点霉叶斑病主要分布于兰州、陇西。发生普遍,发病率达45%,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大中型(10~15mm)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边缘紫褐色、紫红色,中部褐色,微发红,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叶两面生,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器直径103.2×83.6μm。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卵圆形,大小4.7~8.2μm×2.9~4.7(平均6.5× 4.0)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斑点叶点霉(Phyllosticta commonsii Ell.et Ever.)。

2.3.3.15 玉竹叶点霉叶斑病

据调查,玉竹叶点霉叶斑病主要分布于岷县、陇西、白银、兰州等地,普遍发生。发病率32%~40%,严重度2~3级。该病是玉竹的主要病害。

症状表现:叶片受害,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大中型(8~30㎜)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病斑,边缘黑褐色,较宽,中部红褐色、灰褐色、白色,后变薄,稍现轮纹,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彩图Ⅰ-1-24)。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黄褐色,直径58.2~112.0(平均78.1)μm,高49.3~103.0(平均76.1)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瓜子形、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4.7~7.0μm×1.8~3.5(平均5.8~2.7)μm。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查阅相关资料,该菌分生孢子较黄精属血红叶点霉(P.cruenta)小,而较P. woronowi大,与龙血树叶点霉相近,故种未定。

2.3.3.16 半夏叶点霉叶斑病

据调查,半夏叶点霉叶斑病主要分布于清水。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小型病斑,边缘褐色,稍隆起,中部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3.5~5.9μm ×1.2~1.8(平均5.5×1.5)μm。分生孢子器与壳二胞形状、大小相近,二者难以区别。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3.17 连翘叶点霉轮纹病

据调查,连翘叶点霉轮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兰州。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多自叶尖或叶缘向内扩展,呈大中型(8~20㎜)病斑,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至淡灰褐色,边缘红褐色,有明显的轮纹,有些呈眼状斑。后期病斑中部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易破裂,有些形成穿孔。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98.5~134.4μm,高98.5~125.4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长椭圆形、短杆状,两端圆,大小4.7~9.4μm×2.9~3.5(平均6.4×3.4)μm,内有2~4个油珠。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连翘叶点霉(Phyllosticta forsythiae Sacc.)。

2.3.3.18 蓖麻叶点霉叶斑病

据调查,主要分布于天水、徽县、渭源。发病率10%~20%,严重度1~2级。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圆形、椭圆形、小型(1~4mm)病斑,边缘褐色,稍隆起,中部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62.5~107.2μm×71.0~88.4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4.7~5.9μm×2.4~4.1(平均5.3×3.0)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蓖麻叶点霉(Phyllosticta ricini Rostrup.)。

2.3.3.19 金银花叶点霉褐斑病

据调查,金银花叶点霉褐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白银。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近圆形、不规则形黄褐色、褐色病斑,边缘黑褐色,很窄。中部稍稍下陷,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病原菌属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忍冬叶点霉(Phyllosticta lonicerae West.)。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直径67.2~80.6(平均73.2)μm,高58.2~80.6(平均65.0)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短杆状,大小4.7~8.2μm×2.4~3.5(平均6.1×2.9)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病原初步鉴定为病原菌属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忍冬叶点霉(Phyllosticta lonicerae West.)。

2.3.3.20 地黄叶点霉斑点病

据调查,地黄叶点霉斑点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近圆形、椭圆形,中小型(4~10mm)病斑,褐色至黄褐色,稍下陷,后期中部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至黄褐色,直径107.5~156.8(平均137.1)μm,高80.6~143.3(平均116.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短杆状,两端圆,大小5.9~11.8μm×2.4~3.5(平均7.9×3.0)μm,内有油珠。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毛地黄叶点霉(Phyllosticta digitalis Bell.)。

2.3.3.21 银柴胡叶点霉斑点病

据调查,主要分布于陇西、岷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在果实的苞片上产生不规则形褪绿病斑,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苞片变黄枯死。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淡黄色,直径107.5~147.8(平均125.4)μm,高89.6~120.9(平均104.8)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短杆状,两端圆,直或稍弯曲,大小4.7~9.4μm× 2.4~3.5(平均6.8×2.9)μm。分生孢子有首尾相连的现象。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3.22 卫矛斑点病

据调查,卫矛斑点病主要分布于天水。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较宽,中部灰褐色,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二病菌,与记载的卫矛生叶点霉(P.euonymella)有明显差异,因此种未定。

(1)Phyllosticta sp.1: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53.8~62.7μm×44.8~62.7(平均59.8×51.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至淡黄褐色,椭圆形。大小3.5~5.9μm×1.8~3.5(平均4.6×2.7)μm。长宽比1.7∶1。

(2)Phyllosticta sp.2: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53.8× 44.8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短杆状、细短杆状,大小4.7~6.9μm× 1.2~1.4(平均6.6×1.2)μm。长宽比5.5∶1。二种孢子形态有明显区别。

2.3.3.23 车前草叶点霉灰斑病

据调查,车前草叶点霉灰斑病主要分布于兰州。轻度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产生中型(6~8mm)圆形病斑,边缘紫黑色,稍隆起,中部灰白色,下陷,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25.4~143.3(平均131.6)μm,高98.5~120.9(平均110.3)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4.7~7.1×1.8~3.5(平均6.1×2.4)μm。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半知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4 甘肃省药用植物上茎点霉属真菌的种类

在调查的92种药用植物中,有4科5种植物感染茎点霉属真菌,其中伞形科2种,其余各科各1种,其中已确定病原菌有2种,待定种(菌株)3个。

表2-4 Phoma属在甘肃药用植物(科、属、种)上的分布
Table 2-4 Species of Phoma onmedicinal plants(family,Genus,Species)in Gansu Province

2.3.4.1 北沙参叶斑病

据调查,北沙参叶斑病主要分布于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叶面初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型(10~15㎜)近圆形病斑,灰褐色,边缘明显,后期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淡褐色、淡红褐色,扁球形、近球形,直径80.6~152.3(平均117.5)μm,高71.7~152.3(平均108.5)μm。分生孢子梭形、长椭圆形,一端较尖,无色,有些为2~3孢子相连,大小3.5~11.8μm×1.8~5.3(平均7.8×2.8)μm。

查阅资料(白金铠,2003),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茎点霉属茴香茎点霉(Phoma foeniculina Sacc.)。

3.4.2 羌活条斑病

据调查,羌活条斑病主要分布于兰州、陇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茎秆上产生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黑色,直径94.1~125.4(平均104.1)μm,高71.7~107.5(平均91.8)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3.5~4.7μm×2.4~2.9(平均4.1×2.4)μm。

将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茎点霉属(Phom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4.3 枸杞茎点霉枝枯病

据调查,枸杞茎点霉枝枯病主要分布于靖远县。零星发生。

症状表现:植株长势衰弱,萎缩,叶色发黄,有些叶片脱落。枝条表面灰白色,发亮,枯死,上生很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果实很小,或不坐果,果实脱落,仅留苞叶和果柄。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矩圆形,黑褐色,壁较宽,直径134.8~277.7(平均202.9)μm,高94.1~192.6(平均148.2)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椭圆形,大小5.9~9.4μm× 4.1~6.3(平均7.3~5.3)μm。

病原初步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茎点霉属(Phoma sp.)。查阅相关资料,国内尚无此寄主的记载,因此种未定。

2.3.4.4 麻黄茎点霉斑点病

据调查,麻黄茎点霉斑点病主要分布于民勤,酒泉。发病率60%~80%,严重度2~3级。

症状表现:在叶状茎上产生圆形、近圆形中小型(5~8㎜)病斑,稍隆起,边缘红褐色,中部灰白色,其上有稀疏的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茎秆枯死。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球形,黄褐色,直径71.7~80.6(平均76.1)μm,高71.7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近肾形,短杆状,两端圆,直或稍弯曲,大小4.7~7.1μm×1.8~2.4(平均5.9 ×1.9)μm。

查阅资料(Gaponenko,1965),将病原初步鉴定为麻黄茎点霉phoma ephedrae GonE.Frag.。

2.3.5 小黑梨孢属真菌

2.3.5.1 .枸杞褐斑病

据调查,主要分布于靖远、景泰。寄主为枸杞(L.chinense)。发病率95%~98%,严重级3~4级。

症状表现: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果柄。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近圆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大小2~8㎜,边缘明显隆起,中部略现轮纹,后期中部产生少量黑色小颗粒(彩图ⅤA)。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发黄易脱落。花蕾受害多自顶端向下变褐干枯死亡,或产生长条形淡褐色病斑,最后全部变为淡褐色而枯死,甚至整束花蕾枯死。病株上的果实很小乃至脱落,或不形成果实,中下部叶片落光。

从组织上挑取病原观察,菌丝埋生于寄主组织中,有隔,具分支,无色至淡褐色。分生孢子器埋生,成熟时破裂,球形,黑色,直径161.5~172.3 μm,器壁薄,孔口不明显(彩图ⅤB、ⅤC)。分生孢子幼时无色,成熟时淡褐色,转格状,卵圆形,椭圆体,梨形,桑葚形,螺壳形,19.9~52.8×12.8~32.9μm,由12~35个小孢子组成,小孢子不规则形,亚球形、无色至淡黄色,大小2.55~11.47×2.55~10.97μm(彩图ⅤD、ⅤH)。

该菌为分生孢子器产孢,分生孢子明显大于其他两个种(见表2-5),因此,鉴定为真菌界无性态真菌小黑梨孢属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 X.R.Chen&Yan Wang,sp.nov.)。

表2-5小黑梨孢属(Stigmella)中三个种的形态比较
Table 2-5 Compa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epted species of Stigmella

续表2-5

2.4讨论

2.4.1 病原菌鉴定过程中的问题

在壳针孢属、壳二胞属、叶点霉属、茎点霉属此四属真菌鉴定过程中,有些是发生在未记录的寄主上,有些菌的形态、大小与已报道的种有明显差异,需进一步鉴定,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待定种(菌株)。

同一种寄主植物上,有些植物被一种壳针孢、壳二胞、叶点霉或茎点霉侵染,有些被2~3种侵染(如柴胡上有三种壳针孢侵染,水飞蓟、羌活、益母草等被2种壳二胞侵染),在鉴定时需加以区分。

此四属真菌种的区分是以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为依据,同时考虑寄主植物的科、属。但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当发现科内不同属的寄主植物上的菌株形态、大小与已知种相似时,往往很难认为就是同一种,因为不知是否危害已知种的寄主,对此,有必要对已知种加以致病性测定。

病原鉴定中,由于分类鉴定的资料缺乏,很多病原物只鉴定到了属。所有的未定种均存在同样的问题。

2.4.2 采集与观察

在以上的24种壳针孢、34种壳二胞、24种叶点霉及5种茎点霉中,均未发现有性态,需要进一步在不同的生境下进行采集和观察。

2.4.3 枸杞小黑梨孢的种

通过查阅资料,小黑梨孢属共记载有30个种。依据Hughes(1952)的研究,30个种中,有22个种是属于丝孢纲(Hyphomycetes),其余8个种,有2个种S.dryophylla(Corda)和S.dryina与模式种S.effigurata相同( Hughes 1958),还有一个种,即S.tirumalensis Bagyan是Bagyanarayana等1992年印度报道的新种,是分生孢子器产孢,其余4个种的鉴定均是依据Saccardo的丝孢纲特征来鉴定的,而且除S.tirumalensis以外,1958年以后对该属的记载均是对前人资料的重复,未见新的有价值的记载和报道。基于载孢体的类型、产孢梗的结构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由于该菌分生孢子明显大于其他两个种,即S.effigurata(Schwein.)S.Hughes[=S.dryina;= S.dryophylla(Corda)Lindau(Hughes 1958)]和S.tirumalensis Bagyan.et al.(Bagyanarayana et al.1992)。因此,将该菌鉴定为新种,并且是小黑梨孢属的第三个种。

2.5小结

本章主要针对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原球壳孢目主要属的种类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报道,主要介绍壳针孢属,此外,对壳二胞属、叶点霉属、茎点霉属及小黑梨孢属病原也进行了分类鉴定和描述。同时对每一个属的真菌在我省药用植物科、属、种上的分布进行了总结。是对我省药用植物病害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研究和防治我省药用植物病害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