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风药的沿革。宏姐给我们介绍风药的演变过程。自南北朝至明清前风药的应用甚为广泛,例如《小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局方》等医学主流著作,风药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金元时期的张完素、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都是善于应用风药的医学大家。李东垣尤擅长使用风药,这个时期的五积散、人参败毒散、防风通圣丸、益气聪明丸、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都是至今还在使用的著名方剂。
由于清代中后期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病学家在批评前人在温热病中滥用辛燥药物,以至于造成耗阴伤津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地摒弃了风药的传统用法。而在20世纪前期,由“新中医”们编写的新式中医教材,完全继承了温病学家的片面观点。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版的中医统编教材又全面继承了他们的观点,于是风药的历史地位和用法就完全不为今人所知了。
听完宏姐所说后,我们不由感慨,这就是风药不为寻常医者所知的历史啊!孙曼之老师能把风药从蛛网尘灰中挖掘出来真了不起啊。
原来孙老师刚开始读唐宋以前的方书,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那时候比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些方书上祛风除湿的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难道那个时代用风药是主流。孙老师带着疑问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这些书,才恍然大悟,风药只用来治疗感冒、风湿痹痛,那是大材小用,要把它广用到各种疑难杂病,那才是大家手笔。
李东垣给风药定位时说到,“风者,春也,木也,升发之气也。”所谓春风又绿江南岸,从这个风主升发的观点来用风药,李东垣创建了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这里面都离不开风药。风药在寻常医者眼中,只是祛除肌表风邪而已,而它深层次的秘密更在于风药还可以疏肝理气,还可以宣通郁滞,能够令五脏元真通畅,一气周流,这才是高水平地使用风药。
在那个时代,医家都是这样用的,所以习以为常,而现在人们反而觉得奇怪了。现在都普遍认为风药辛温过燥,这跟温病派走滋阴的路子不同,所以很多医生都忽略了风药,不知道风药在清朝以前,它们还是疏肝顺气的主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