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阴脉证四条

少阴脉证四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藏,而其为病,实惟少阴为然。少阴经受邪为病,并非只有脉微细、但欲寐两方面症状。张仲景特意举出这二者,是因为少阴病处于阳邪入阴之际,其脉证变化才会如此。更审其小便,若色白者,则少阴寒病,全体大露无疑。此为寒伤太阳,阳虚不任,因遂转入少阴之证。寸、关、尺三部俱见紧脉,是太阳伤寒证之脉象,正常情况应无汗。寒邪直中,少阴经、脏俱病,故出现了咽痛、呕吐、下利等症状。

伤寒论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贯珠集】

经脉阳浅而阴深,阳大而阴小。邪传少阴,则脉之浮者转为微,大者转为细也。又多阳者多寤,多阴者多寐。邪传少阴则目不瞑者,转而为但欲寐也。夫少阴者,三阴之枢也,阳于是乎入,而阴于是乎出。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藏,而其为病,实惟少阴为然。而少阴之为病,亦非独脉微细,但欲寐二端。仲景特举此者,以为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

【白话解】

经脉之中,阳浅于外,而阴深于内,阳经的经脉长而大,阴经的经脉短而小。病邪传入少阴,则阳浮之脉随邪气入阴转为阴微之脉,大脉转为细脉。另外,阳气多者常清醒,阴气多者常睡眠。邪气传入少阴之后,原本目不欲闭的症状,变为欲睡而非睡的情况。少阴,是三阴的枢纽,阳经之气于此入阴,阴经之气于此返阳。故其虽与太阴、厥阴同为阴脏,但当三阴经受邪为病时,只有少阴经是这样。少阴经受邪为病,并非只有脉微细、但欲寐两方面症状。张仲景特意举出这二者,是因为少阴病处于阳邪入阴之际,其脉证变化才会如此。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伤寒贯珠集】

此少阴自受寒邪之证,不从阳经来也。寒初到经,欲受不可,欲却不能,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而实不能寐也。至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藏矣。然少阴,阴藏也。寒,阴邪也。以阴受阴,法当不渴,而渴者,此非有热,以藏虚故引水自救耳。更审其小便,若色白者,则少阴寒病,全体大露无疑。何以言之?热传少阴,自利而渴者,邪热足以消水,其小便色必赤;寒中少阴,自利而渴者,虽能饮而不能制,其小便色必白也。仲景辨证之精如此。

【白话解】

此为寒邪直中少阴之证,并非由阳经传经而至。寒邪始至少阴经,既不能在体内自行消除,又不能被驱逐出体外,故出现了欲吐而不吐,心中烦乱,看似欲睡,实则非睡的症状。到了第五六天,出现自下利而口渴的症状,表明寒邪已传入少阴本脏了。然而少阴肾属阴脏,寒为阴邪。阴邪犯于阴脏,正常情况不应口渴,现在反而出现了口渴的症状,并非是因热邪,而是由于本脏虚弱故引水自救所致。仔细观察病人的小便,假若小便清长,则为少阴寒化证的整体病机显露无疑。为何如此确定?热邪传入少阴后,所出现自利兼有口渴的症状,是热邪耗伤体内津液所致,此时小便必见黄赤;寒邪直中少阴,出现自利、口渴的症状,虽能饮水但不能制水,此时小便必见清长。这体现了张仲景辨证之精确。

【伤寒论原文】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伤寒贯珠集】

阴阳俱紧,太阳伤寒之脉也,法当无汗。而反汗出者,表虚亡阳,其病不属太阳而属少阴矣。少阴之脉,上膈循喉咙;少阴之藏,为胃之关,为二阴之司。寒邪直入,经藏俱受,故当咽痛而复吐利也。此为寒伤太阳,阳虚不任,因遂转入少阴之证。盖太阳者,少阴之表,犹唇齿也,唇亡则齿寒,阳亡则阴及,故曰少阴之邪从太阳飞渡者多也。

【白话解】

寸、关、尺三部俱见紧脉,是太阳伤寒证之脉象,正常情况应无汗。今反有汗出,是卫表虚而阳气虚衰所致,可知其病已不属太阳而属少阴。少阴之脉,上行胸膈而循喉咙;少阴本脏为肾,是胃的关闸,主司前后二阴。寒邪直中,少阴经、脏俱病,故出现了咽痛、呕吐、下利等症状。这是由于寒邪伤太阳,而卫阳虚不胜表邪,致使寒邪传入少阴所致。太阳经是少阴经之表,犹如唇为齿之外护,唇亡则齿寒,表阳虚则损及里阳,故说少阴经所受之邪多由太阳经直接传入。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伤寒贯珠集】

此热传少阴,而复还入膀胱之证。膀胱者,太阳也。太阳为三阳之表,而多血少气,热在膀胱,则一身手足尽热。而热气有余,血为热迫,散而下行,则必便血也。

【白话解】

此为热邪传入少阴,而复返于太阳膀胱经的症状。膀胱,是太阳经的本脏。太阳为三阳之表,血旺而气少,热邪犯于膀胱,则一身手足皆热。然而热邪旺盛,血受热邪所迫,游散离经从下焦而出,则必然出现便血的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