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窍脏并治理念

窍脏并治理念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曾譻教授在治疗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方面,从不使用抗生素,提出了“窍脏并治”的治疗理念,鼻肺同治,使久咳不愈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疗效得以显著提高。鉴于此,张曾譻教授经多年研究,提出了“窍脏并治,全呼吸道治疗”的思路,数十年来从不使用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本病为邪毒壅滞鼻窍所致,故张曾譻治疗鼻窦炎自拟方中以藿香为君药,芳香行气化湿。

张曾譻教授在治疗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方面,从不使用抗生素,提出了“窍脏并治”的治疗理念,鼻肺同治,使久咳不愈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疗效得以显著提高。

张曾譻教授经长期研究发现,慢阻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发病机制——少年儿童时期感冒遗留的病根。在美国,每次流行性感冒过后,约90%的人都会发生鼻窦感染,但到医院治疗的却不足10%,而在我国,就医比例还不到1%。“老年人说流黄鼻涕是内火出来了,病快好了。而实际上却是鼻窦感染产生脓性分泌物,不治疗就会埋下慢阻肺的祸根。”张曾譻教授说,“呼吸系统疾病是全气道治疗的疾病。但客观地说,现在西医呼吸科从气管开始治疗,咽喉以上是五官科负责,可五官科又不看咳嗽。而呼吸道是从鼻腔开始的,头部四组鼻窦,是个很大的“细菌库”,随时威胁着整个呼吸道。”鉴于此,张曾譻教授经多年研究,提出了“窍脏并治,全呼吸道治疗”的思路,数十年来从不使用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张曾譻教授认为鼻乃清窍,为肺之门户,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中医学有“肺开窍于鼻”之说,表明了肺病必由口鼻而入。故而鼻部作为呼吸道的门户所引起的鼻部炎症(主要是鼻窦炎)应成为呼吸系统的首发病症。鼻窦炎因病毒和细菌在鼻腔和鼻窦腔沉积,产生炎性分泌物,造成后鼻滴涕症,即鼻涕从鼻后孔流入咽腔,并进一步吸入大气管而引起刺激性呛咳、咳痰,平卧或入睡时及清晨醒后尤为明显,又称为鼻窦-气管综合征。鼻窦炎还可引起众多的并发症,如脑膜炎、中耳炎、牙龈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心肌炎、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所以,鼻窦炎不仅仅属于五官科(耳鼻喉科)的治疗范畴,更是呼吸内科首当其冲所要关注的疾病。运用中医药攻克鼻窦炎,就作为治疗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切入点。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之高仅次于感冒。中医学称之为“鼻渊”,又有“脑漏”“脑渗”“历脑”之称。该病始见于《黄帝内经》之《素问·气阙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颏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又因其涕多,如从脑出”,故又称之为“脑漏”。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本草纲目》云:“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具体而言,由于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热邪毒袭表犯肺,肺失清肃,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窍;或因“热留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或因脾虚失运,湿热邪毒循经上蒸,由于胃脉循于鼻侧,致邪聚闭内,如《景岳全书》所云:“此症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薰,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起居不慎,脏腑不调,气血失和,邪壅清窍所致。

张曾譻教授认为本病因风热毒邪所致,故以清热、祛风、解毒、通窍为治疗大法。因本病为邪毒壅滞鼻窍所致,故张曾譻治疗鼻窦炎自拟方中以藿香为君药,芳香行气化湿。同时还以苍耳子、辛夷祛风散邪,以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兼佐辛窜药物之燥烈,以白芷引诸药上达病所。纵观全方具有芳香开窍、解毒排脓之功效,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之疗效,可有效预防上感、支气管炎等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本草纲目》云:“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本经逢源》又曰芳香辛窜药:“能透诸窍藏,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痰积气阙,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故本方以芳香辛窜药之通窍辟秽之功,祛除鼻窍中一切邪毒,宣通鼻窍,以达祛病之效。

张曾譻教授指出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流感)是导致鼻窦炎的最常见的原因,在长期临床应用自拟方治疗鼻窦炎中发现本方对普通感冒和流感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鼻窦炎多由气虚不固,外邪侵袭,邪入化热,灼腐生脓,滞留空窍、弥散清空,清浊不分,窍隙闭塞,引致鼻塞流涕、头痛头胀、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如此互为因果,反复发作。在此病理机制中,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对服用本方停药后的人群调查发现:感冒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从而说明了该方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有一定作用。另外,久治不愈或数十年反复发作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患者,几乎同时患有鼻旁窦炎,而在治愈了鼻窦炎后哮喘即停止发作,说明了鼻窦腔中的感染灶是引起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治愈鼻窦炎对防治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