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市销的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研究

药物市销的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研究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特征,相关或影响因素,对预防人群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群健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同时期由于用药情况的不同,药源性疾病报告的发生率也不同。随着对药物不良反应报道的重视,药物致死也时有报道。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较复杂。不恰当的多药治疗是药物滥用的另一表现,多药治疗可导致毒副反应加重和配伍禁忌,因而增加ADRs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2年规定的定义,药物副反应或不良反应是指在常用剂量下以药物诊断、治疗和预防人体疾病或调节人体失常生理功能时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这些反应对人体健康有程度不等的影响。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特征,相关或影响因素,对预防人群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群健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医院对ADR或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μg events ADEs)采用的监察方法不同,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不同等原因,不同国家、地区和医院报告的ADRs或ADEs的发生率出入较大。不同时期由于用药情况的不同,药源性疾病报告的发生率也不同。20世纪50~60年代住院患者中药源性疾病发生率约1%,70年代上升为10%~20%,其中也与漏报率减少有关。1997年美英一些医院的深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ADEs的发生率为2.43%~6.5%不等。国内1985年报道住院患者中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高达39%。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上海地区医院集中监测结果,发生率为11.68%~100%不等,1990年我国北京、上海等10家医院ADRs监察试点结果,住院患者中ADRs发生率为10%~30%。随着对药物不良反应报道的重视,药物致死也时有报道。1997年国内有文献报告了1993~1996年国内47种医药期刊的检索结果,检出药物致死病例111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2例(28.8%),过量中毒19例(17.1%),肝肾功能损害15例(13.5%)。

为了更好地研究ADRs的发生率,获得可比性数据,统一术语(ADRs、ADEs、药源性疾病drμg induced disease DID)和内含及统一检测方法至为重要。

(二)影响药物反应发生的因素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较复杂。从流行病学观点出发,可以将之归类于药物因素、患者个体因素和药物使用与管理因素三个方面。

1.药物因素 不同药物的疗效不同,毒副反应也不同,因而在人群中广泛使用时引起ADRs的概率不同。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1988年监测结果(表10-1),不同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ADRs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24.7%),最低的是庆大霉素(6.1%)。

表10-1 上海市两家医院几种药物的ADRs发生情况

有些药物由于毒副反应强,或特殊的毒副反应,如氨基比林致粒细胞缺乏,二甘醇致严重肝肾损害,沙利度胺致畸,己烯雌酚致癌等等,甚至可引起多人死亡或致残,而成为重大的药害事件。

此外,药物的质量、纯度等也都与毒副反应有关。如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有害成分即系青霉素在生产过程中因降解而生成的青霉烯酸。

2.个体因素

(1)年龄:儿童、中年和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代谢特征的变化,药物耐受力不同,发生ADRs概率和情况也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某些酶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用药稍有不当即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药物性先天或后天聋哑,水盐代谢失调所致中毒,低血钾或低钠血症等均多见于儿童。中年期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代谢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故对药物耐受力比较大,发生ADRs的概率较低。老年期体内器官功能、代谢、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老,药物耐受性下降,发生ADRs的概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例如有报道51~60岁ADRs发生率为14.4%;61~70岁为15.7%;71~80岁为18.3%;81岁以上为24%。但也可能与年老者用药较多有关。

(2)性别:不同性别患者的生理代谢、器官功能以及心理、精神因素存在差异,发生ADRs的类型和概率也有不同。有调查报告称ADRs发生率男性为7.3%,女性为14.2%。过敏性反应发生率女性为男性的2倍,而药源性皮炎发生率则男性比女性高50%。氯霉素所致再障,药源性红斑狼疮,咪唑类驱虫药引起的脑炎,也都是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性别人群ADRs发生率的差异,与所患疾病、所用药物的种类及频率的不尽相同也有关。

(3)种族:不同人种由于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不同,特别是各种药物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不同,对药物耐受剂量、过敏反应素质、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方式也可有差异。如口服药物抗凝剂华法林,其作用受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活化合成酶影响,华人中此影响效果较明显,故华人患者华法林的治疗剂量较白人约低50%。若不注意此差别,则易引起严重内出血反应。

(4)遗传:现代药理学成就之一是阐明了与药效和药动力学密切相关的药物代谢相关酶和受体的作用机制。酶、受体都受基因调控,因而构成药物代谢、疗效、不良反应的遗传学基础,并预示着在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分子生物学标志或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可能。现已知,药物代谢中乙酰化状态与药物的肝毒性密切相关,体内乙酰代谢可分快速型、中间型和缓慢型,人群中比例分别约为22%、56%和22%,但快速型在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中高达80%~90%。缓慢型乙酰化代谢异常易发生慢性累积性药物中毒,快速型者在使用某些高剂量药物时易发生药物代谢能力饱和而导致不良反应。

(5)健康状况:一方面患者因健康状况欠佳、慢性疾病、肝肾功能低下和多重疾患等因素,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另一方面长期用药、多重用药,均使ADRs的发生风险增加。

3.药物使用和药物管理因素

(1)药物滥用较普遍:在虚假广告,不正当营销的促动下,大量无治疗价值的药品被无谓消耗。超适应证用药在临床上也较常见。英国1990年对医师的调查发现,66%的受调查者反映医药代表向他们介绍未经批准的适应证资料,甚至通过广告直接向家庭主妇和学生推荐服用安定类药物治疗焦虑症,造成该类药滥用。不恰当的多药治疗是药物滥用的另一表现,多药治疗可导致毒副反应加重和配伍禁忌,因而增加ADRs的风险。

(2)处方错误时有发生:据美国学者对某三级教学医院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的1年处方系统调查,1年内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处方错误2 103起,发生率为3.99‰。对其中696起处方错误的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超剂量居首位,占291起(41.8%),剂量不足115起,占16.5%,其他依次为变态反应、剂型错误、药物错误等(表10-2)。

表10-2 处方错误类型

(3)药政执法不严,药物市场失控:当前全球药物市场开放,美、日、欧等国大企业集团以赢利为目的,争夺营业份额,并利用第三世界药政力量不足的弱点,向其推销在其本国已被禁用的药物。国内某些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实力不足,为谋实利,争相不恰当营销,致使假药、劣药泛滥。相关国际组织专家指出,在发展中国家4/5止泻药对急性腹泻无效,1/2感冒药含易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1/3含潜在有害成分等等。国内随着药政执法的加强,查处的生产、销售假药、劣质药、过期失效药等事件,也时有发现。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药物不良反应对人群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影响是很大的。重大药害事件常造成数十乃至数百人死亡,更多人致残。平时一般的ADRs均是以隐形、散发形式出现而不为人们所注目,但由于当前用药广泛,其累积效应还是很可观的。如Classen等(1997)报道,美国某三级教学医院ADRs发生率为2.43%,全美每年约有3 200万人住院,据此推算,将发生约77万例ADRs,死亡约14万例;若发生率按6.5%推算,则每年将发生ADRs 200万,死亡约38万例。我国人口更多,住院患者ADRs发生率更高,因此,每

年发生的ADRs及其所致死亡数将更为触目惊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