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于桂枝去芍药汤,加祛胸中痰结的蜀漆和镇惊悸的牡蛎、龙骨,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胸腹动悸、惊狂不安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用烧针劫汗,与机体以强烈的刺激,复以针处被感染,未有不使之惊发者。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祛胸中痰结的蜀漆和镇惊悸的牡蛎、龙骨,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胸腹动悸、惊狂不安者。

【解读】对本条的亡阳,胡希恕老师注解为亡津液,是经方的独特概念。对癫狂的论述,《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截然不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素问·脉解篇》曰:“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即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火热、重阳。而本条论述为亡阳,从中可窥探两者理论体系的不同。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注解】形作伤寒者,谓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也,但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亡津液,故必渴。若复被火,则胃中干燥,必谵语。若此形似伤寒,脉浮弱发热的表证,只宜轻药解之,使微汗即愈,慎勿以火攻也。

【按】本条文虽未出方,但已明示治法,试于桂枝二越婢一汤条,互参自明。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注解】太阳病,若以火熏之不得汗,则热不得越,因火反盛,故其人必躁。到经不解者,谓太阳病六七日当解之期,而还不解也。热久伤阴,故必清血。清血即便血,此因火所致,故名之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注解】脉浮热甚,为表实热证,医反以治虚寒的方法灸之,热甚加火,灼津动血,则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因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解】微数之脉,既热且虚,更不可灸,若反灸之,热因火益甚,则为烦逆。血本虚,被火则益虚,是为追虚;热本实,加火则益实,是为逐实。虚实相搏,则血散脉中而难复。筋骨失去濡养,终必骨焦筋伤也。灸火虽微,但误施于血虚热甚者,则内攻有力,为医者不可不慎诸!

116(续).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注解】脉浮邪在表,法当汗以解之,反用火灸之,则邪无从出,因火而益盛,火热上盛,逐湿于下,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因名之为火逆。火逆脉浮,病仍在表,故知当汗出解。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者,亦瞑眩也。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注解】太阳病法宜汗以解之,用烧针劫使大汗出,为非其法的治疗,病必不除,且常导致剧烈的气上冲。若不慎针处被寒(实即感染),红肿如核者,则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者,即其候也,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肿赤,另与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并亦解外。

【按】奔豚即气上冲的剧烈者,乃一种发作的神经证。《金匮要略》谓“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唯此惊,不是指来于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发于机体自身的为惊为恐的神经证。用烧针劫汗,与机体以强烈的刺激,复以针处被感染,未有不使之惊发者。另由于汗出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以是必发奔豚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