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乳腺导管内瘤

早期乳腺导管内瘤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比例是1∶3;孤立性乳头状瘤与乳腺癌之比为1∶10,较乳腺纤维腺瘤少见。多数学者认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罕见癌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乳头溢液及肿物针吸涂片中,常见瘤细胞增生活跃聚集呈乳头状、管状或指状细胞团、细胞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ul papilloma of breast)包括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及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乳腺输乳管及乳晕区大导管的乳头状瘤,为单发孤立性,多位于乳头或乳晕下方的乳腺中央区内(又称中央型乳头状瘤),多为良性经过;发生于中小导管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外围型乳头状瘤),常为多发甚至双侧,有较高的恶性率。

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尤以40~50岁多见。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比例是1∶3;孤立性乳头状瘤与乳腺癌之比为1∶10,较乳腺纤维腺瘤少见。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的异常刺激有关。临床上常见单个乳管呈浆液、血性的乳头溢液及多位于乳晕附近呈结节状的乳内肿块。

(一)组织病理学所见

1.大导管内乳头状瘤 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常见乳头溢液,肿瘤呈黄色、灰红色颗粒状,直径0.5~2.5cm,有细蒂,长短不一。肿瘤分支较多、质脆、多薄壁血管、易出血,肿瘤充填于扩张导管腔内。镜下肿瘤由纤维组织及血管构成的蒂茎及其覆盖的增生柱状上皮及其下方的肌上皮细胞构成(彩图6-1)。多数学者认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罕见癌变。

彩图6-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切片导管上皮增生突出管腔形成乳头状

2.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 临床较少见,少见乳头溢液,常伴有乳腺囊性增生病。肿瘤呈白色半透明状小颗粒,附于管壁,有蒂或无蒂。肿瘤表面披覆柱状或立方上皮,上皮增生旺盛,属癌前病变,癌变率5%~10%。

(二)细胞病理学所见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乳头溢液及肿物针吸涂片中,常见瘤细胞增生活跃聚集呈乳头状、管状或指状细胞团、细胞群。细胞由增生的柱状导管上皮细胞组成,细胞紧密重叠排列,核增大轻度深染并轻度异型(彩图6-2),应注意与乳腺癌鉴别。常在增生的肿瘤细胞团中及周边夹杂着少数双极核深染的肌上皮细胞,少量炎性细胞。若出现以上所见及乳头状组织碎片有纤维血管轴茎时,常可明确诊断。对可触及肿块的病例可行针吸细胞学检查,以便和溢液细胞学作对照。近来通过对导管冲洗收集溢液离心涂片及微量细胞学制作方法,其阳性率可大大提高,可与乳腺癌鉴别诊断。

彩图6-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涂片 乳头状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