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霍乱弧菌测定

霍乱弧菌测定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1883年第5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经口感染的霍乱弧菌,正常情况下可被胃酸杀灭。当胃酸分泌减少或被高度稀释或入侵的弧菌数量过多,霍乱弧菌即可通过胃进入小肠。霍乱弧菌对直射阳光、干燥、高温、酸和各种消毒剂均敏感,加热到60℃10min或100℃立即死亡。霍乱病的病原诊断一般多采用细菌分离鉴定法。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是弧菌属的一个种,按照菌体O抗原的不同,这个种分为若干血清型,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这两种血清群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大致相同。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危害十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正常交往,因而被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其余两种为鼠疫黄热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属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弧菌。菌体短小,弧形或逗点状,单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犹如夜空中的流星,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胶糖,皆与霍乱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对营养要求简单,霍乱弧菌是繁殖速度最快的细菌之一,在普通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迅速。最适酸碱度为pH=7.2~7.4,最适生长温度为37℃。由于对酸非常敏感而对碱耐受性大,可与其他不易在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肠道菌相鉴别。两个生物型有相同的抗原结构,均属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小川(Ogawa)、稻叶(Inaba)和彦岛(Hikojima)3个不同的血清型。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6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5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的埃尔托(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937年至1958年间,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岛先后发生4次El-Tor霍乱的流行;1961年El-Tor霍乱迅速从印度尼西亚向外扩散,引起第7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时起时伏,至今尚无停息的迹象。1992年10月起,印度和孟加拉国相继发生典型的霍乱样腹泻大流行,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从病人分离的菌株不能被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霍乱弧菌,后被命名为O139群霍乱弧菌。此菌能产生霍乱肠毒素,具有发生大流行的潜力,从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与O1群引起的霍乱很难区别,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各国对O139群菌引起的腹泻病例应按《国际卫生条例》有关霍乱的规定报告和处理。O139霍乱至今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绝迹,但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中国与国际交往的频繁,使本病再度传入中国,近年来也曾出现地方性散发流行。

经口感染的霍乱弧菌,正常情况下可被胃酸杀灭。当胃酸分泌减少或被高度稀释或入侵的弧菌数量过多,霍乱弧菌即可通过胃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的霍乱弧菌依靠鞭毛运动穿过肠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黏附于肠壁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微绒毛上,在其上繁殖并释放霍乱肠毒素(外毒素),并激活腺苷环化酶,使其含量增加,刺激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电解质至小肠。造成大量的电解质溶液在肠道形成水样大便,肠液中的黏液和胆汁分泌的减少及使大便外观呈“米泔水样”。水样大便的渗透压与血浆相同。霍乱肠毒素不引起肠黏膜形态改变,不改变肠黏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也不影响对单糖或氨基酸的吸收。霍乱的所有症状、体征及代谢改变都与富含电解质的液体丢失有关。霍乱患者的血容量不足如未能及时控制,低血压持续时间较长,使肾长期缺血缺氧、组织缺钾以及毒素作用,可引起肾小管变性、坏死而出现急性肾衰竭。

病人和带菌者是该病传染源。典型病人发病期间排泄物中含有大量霍乱弧菌,患者排菌量大、污染面广,是重要传染源;而轻型病人易被漏诊,不能及时隔离治疗,带菌者则不易发现,这三者在该病传播中都起重要作用。霍乱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在这四种传播途径中水是最主要的,历次较大流行和暴发多与水源污染有关,其次是食物(包括某些水产品、冷饮等),也常常引起该病的局部暴发和流行。人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霍乱弧菌对直射阳光、干燥、高温、酸和各种消毒剂均敏感,加热到60℃10min或100℃立即死亡。霍乱弧菌对低温和碱耐受力较强,对酸和强氧化剂极为敏感,对含氯消毒剂15分钟可被杀死。因此,对霍乱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早发现疫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霍乱的流行及暴发。

霍乱病的病原诊断一般多采用细菌分离鉴定法。此法须经过增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学鉴定等多个步骤,至少需要20h才能得出确切结果。近年来,陆续报道了一些快速诊断方法,如多聚酶链反应法(PCR),但此法至少也要4~6h才能得出结果,且实验条件要求高,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才能进行,因此很难在临床和防疫工作中推广。金标法可用于霍乱病的快速初筛,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结果易于判读、无需仪器等特点,适于医院肠道门诊和部队疫区现场使用,具有推广意义。

【检测原理】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标本中霍乱弧菌。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交联抗霍乱弧菌(O1群、O139群或O1群El-Tor型的小川血清型)单克隆抗体,与样品中的霍乱弧菌(O1群、O139群或O1群El-Tor型的小川血清型)结合。形成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呈现出目测可见的红色条带,显色程度与抗原含量成正比。

【适应证】 对腹泻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标本采集】 可疑粪便。

【参考范围】 阴性。

【操作方法】

1.用一次性取样管吸取粪便标本插至稀释液瓶中,盖上瓶盖。

2.将检测卡的尖端对准稀释液瓶盖上的开口处直接插入,试纸条下端接触液体,静置。

3.15min内,根据检测卡上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的颜色情况判断结果。

【结果判读】

1.阴性 在实验卡上只在质控区(C区)内见到粉红色条带,这说明实验操作可行,霍乱弧菌检测结果为阴性。

2.阳性 如果在实验卡的质控区(C区)和实验区(T区)分别出现两条清晰的条带,这说明实验结果为阳性,样品中有霍乱弧菌存在。条带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影响结果解释。

3.不确定结果 如果在实验卡的质控区内没有出现条带,不论实验区是否有条带,该结果应视为无效。建议使用新试剂,按照说明书重新实验。

【临床意义】 直接检测样本中的霍乱弧菌O1特异性抗原A及O139,对霍乱病例进行快速筛查。

【局限性】 只能检测样本中的霍乱弧菌O1群特异性抗原A及O139

【方法学优点】

1.灵敏度高 最低检出量不低于106/ml,适合临床需要。

2.特异性强 与常见15种肠道细菌无交叉反应。

3.操作简便、快速 稀释液直接裂解细菌,15min观察结果,满足疾病控制要求。

4.稳定性好 无须冷藏,常温保存18个月。

5.适合范围 各级防疫站、医院肠道门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