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离子紊乱会出现血压升高

离子紊乱会出现血压升高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已经确定有盐敏感的人群,这就为研究盐与高血压的关系提供了客观证据。而且从现代细胞水平去研究高血压发生机制,还有证据表明,钠与高血压有明确关系。盐敏感性高血压即指高盐摄入引起血压显著升高,而限制盐摄入可使升高的血压下降。限盐是防治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关键因素。随后,MaxWell在食盐中添加钾,可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下降,但钾过多明显影响味觉。

1904年,法国学者Ambard认为过多摄钠可以引起血压。后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验和临床观察,以探讨过多摄钠与高血压的关系。

1945年,Grollman证明,若每天限盐=150mg内,可有降低高血压作用。

1948-1951年,Lenel等用鸡、鼠和兔做实验,观察摄盐对高血压的影响。

1945年,Kempes用限盐饮食,即米饭加水果饮食(rice-fruit diet)来降低血压,收到了良好临床效果,使许多重症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0世纪50年代,由于有效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问世,所以用低钠饮食治疗高血压的兴趣明显减少。因为70%的患者用噻嗪类利尿药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且临床容易实施,所以对低钠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几乎被废弃。然而,现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又唤醒人们去研究摄盐与高血压关系的兴趣。目前,已经确定有盐敏感的人群,这就为研究盐与高血压的关系提供了客观证据。而且从现代细胞水平去研究高血压发生机制,还有证据表明,钠与高血压有明确关系。

过多摄钠学说引起高血压的基本论点是:钠潴留使细胞外液增多,引起心排血量增加,小动脉壁的含水量增多,引起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细胞内外钠浓度比值的变化,引起小动脉张力增高。上述因素均可使血压升高。

近百年来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肯定了不同人群间钠摄入量与人群平均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及血压随年龄增长的关系。但人群内个体间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不同的血压反应,为了解释这一问题,1960年,Dahl建立了盐敏感性高血压遗传性大鼠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Kawasaki和Luft依据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个体对高盐摄入的血压反应提出了“血压的盐敏感性”概念。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ity)可定义为相对高盐摄入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盐敏感性高血压即指高盐摄入引起血压显著升高,而限制盐摄入可使升高的血压下降。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划分为EH的防治开拓了新的视野。

1979年,Garay首次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Na-K外向协同转运功能降低:同年,Ganessin发现同类患者Na-K对向转运增加。

1985年,MacGregor的研究表明,摄入高钠盐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低钠盐饮食的人群,限制钠盐则可降低血压;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和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显著增加,且与血压呈正相关。

1986年,Hilton将高血压患者钠泵功能分为2个亚型,即钠泵抑制型和非抑制型。钠泵抑制与体内洋地黄增加有关,非抑制型主要是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钠泵功能代偿性增强。Hilton还认为,细胞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最终需要经过以下途径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才能触发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①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加,使细胞膜部分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②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加,使细胞钙离子经Na-Ca2+交换减少,致细胞内钙离子增加:③钙离子的受体钙调素(CAM)调节钠钙离子转运。

限盐是防治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减少盐量会影响人们长期形成的味觉习惯。而且,从高盐摄入转为低盐饮食不仅表现在口味咸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们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研究开发出一种不影响味觉习惯,但又能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钙的复合离子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1985年,美国学者McCarron在食盐中添加钙离子用于高血压病患者,可使血压明显下降。此后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种高钙盐有显著降压作用,但加入钙剂量过多或时间过长,可使尿路结石患病率增加。随后,MaxWell在食盐中添加钾,可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下降,但钾过多明显影响味觉。1992年以后,英、美、俄、法等国学者分别开发出了同时添加钾离子和钙离子的离子盐,由于降低了钾、钙的量,使尿路结石和味觉障碍得以解决,加之钾和钙可发挥协同作用,故而降压作用较以前有所改观,但是,在食盐中加入钾、钙的比例仍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各国学者开始尝试添加一些有益的成分,1996年,美国政府开始在食盐中添加叶酸。由于叶酸分子量较食盐大,工业化生产上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虽然在低钠替代盐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无疑为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防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