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急性胆囊炎

小儿急性胆囊炎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小儿胆囊炎症状 多不典型,常以右上腹部或上腹部疼痛就诊,疼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但小儿胆囊炎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发病率低,婴幼儿不能确切表述自觉症状,常影响及时的确诊。高位阑尾炎时,可表现右上腹痛、肌紧张,易与急性胆囊炎相混淆。但在急性胆囊炎充血、水肿明显,周围解剖关系不清或继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应慎用。小儿胆囊感染易波及肝外胆管,发展成为化脓性胆管炎。

小儿急性胆囊炎较少见。多数不伴有胆结石,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临床表现】

1.小儿胆囊炎症状 多不典型,常以右上腹部或上腹部疼痛就诊,疼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较大儿童有时诉右肩、背部放射性痛。部分患儿腹痛间歇性发作。伴有胆囊结石者则疼痛较剧烈。

2.寒战、发热 一般为38~39℃。病情发展可出现寒战、高热、抽搐,全身状态迅速恶化。

3.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缺乏、右上腹饱胀、拒按,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油腻饮食。

4.体格检查 小儿腹式呼吸减弱,右上腹肌紧张,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Murphy征)阳性。在小儿安静时有时扪及肿大的胆囊,随呼吸上下移动。感染加重时,少数患儿出现黄疸,可能是胆囊的急性炎症波及胆管,使其充血、水肿而梗阻,或胆囊结石进入胆管致梗阻所致。

【辅助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核左移。炎症加重出现腹膜炎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9/L以上,甚至出现中毒性颗粒。炎症急剧,病情恶化,而白细胞计数不增高,提示机体反应能力低下。

肝功多属正常。黄疸患儿,则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B超检查,准确率可高达95%以上,显示胆囊体积增大,囊壁增厚呈“双边征”,胆囊内有结石存在时,胆囊内可见絮状物,并可见恒定的强回声光团,光团后面伴有声影,改变体位时,回声光团依重力方向而移动。B超还可检查出结石的大小、部位及肝外胆管情况。这些都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诊断】 小儿有右上腹明显持续性疼痛、肌紧张、压痛,能触及肿大的胆囊底,或伴有高热、黄疸时,诊断多无困难。但小儿胆囊炎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发病率低,婴幼儿不能确切表述自觉症状,常影响及时的确诊。B超检查及术前胆道造影有助于诊断。近年由于B超的普及应用,术前的正确诊断率已明显提高。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小儿盲肠位置相对较高,部分阑尾伸向右上腹。高位阑尾炎时,可表现右上腹痛、肌紧张,易与急性胆囊炎相混淆。除临床表现外,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2.胆道蛔虫症 小儿常有呕虫或便虫史,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钻顶样剧痛,但腹部体征轻微,且在疼痛缓解期,患儿犹如“健康”儿。胆囊炎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痛,并有发热、黄疸等表现。然而胆道蛔虫亦可引起胆系感染表现,B超有助于鉴别。

3.肝脓肿 高热、肝区疼痛、右上腹痛性包块、肝大及明显触痛等征象。B超可见肝内无回声,内有点状稍强回声;X线检查膈肌升高和活动受限,部分患儿可表现反应性右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

4.急性传染性肝炎 有肝炎接触史,患儿腹部闷胀、食欲缺乏、乏力、低热、巩膜黄染、右季肋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边缘,并有轻度触痛,肝功能异常。腹部平坦柔软,无腹膜刺激症状。

5.Kawasaki病(儿童胆囊积水伴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967年,日本首次报道,1974年,美国报道256例。全部患儿都有发热及腹痛症状,75%有呕吐,93%右上腹痛,55%右上腹包块。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积水,合并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双眼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感染。此综合征好发于小儿,不需手术治疗。本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炎。

【治疗】 小儿非结石性胆囊炎,早期采用非手术疗法,大多数可获治愈。

1.非手术治疗 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进流食或半流食;②有恶心、呕吐、腹胀者,应禁食或做短期的胃肠减压;③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④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肌内注射维生素K,腹痛剧烈者可用解痉镇静药,亦可口服利胆药物。

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主要是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口术。病情允许而又无禁忌证时,一般是行胆囊切除术;但对状态严重、高度危重者,仅在局麻下行胆囊造口术,达到减压引流的目的,3个月后病情稳定时再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适应证为:①非手术治疗未能减轻症状或病情明显加重者;②胆囊炎症病变加重、胆囊有坏死穿孔可能者;③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并有先天性肝外胆管发育异常者;④胆囊内结石不能排出者。

胆囊切除术的目的是消除原发感染病灶、解除梗阻及取石,方法如下。

(1)经腹胆囊切除术:该术式已成为治疗胆囊炎安全、有效的手段。手术病死率为0.3%~0.5%,并发症率为1.5%。胆囊切除术分为顺行和逆行切除,前者先在胆囊管和肝总管交界处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术中注意其解剖变异,查明解剖关系,再分别切断、结扎,从肝床上切下胆囊。逆行切除法是由于胆囊管周围炎性粘连较重,无法顺利分离时,先从胆囊底部开始分离,自肝面剥下胆囊,最后再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本术式具有腹壁创口小、腹腔内创伤反应轻、无感染、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目前广为开展的一项胆囊切除新技术。但在急性胆囊炎充血、水肿明显,周围解剖关系不清或继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应慎用。

小儿胆囊感染易波及肝外胆管,发展成为化脓性胆管炎。因此,胆管减压、引流、取石是减少术后胆源性败血症的重要措施。一般认为除非有胆总管扩张,否则不应探查胆总管。因小儿肝外胆管口径细小,术后可因炎性粘连、瘢痕收缩致胆管狭窄、梗阻。所以,小儿胆总管探查引流应高度慎行。当有胆总管远端先天性畸形狭窄时,同时可行胆肠吻合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