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口愈合的历史回顾

伤口愈合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认识到一些因素会推迟伤口愈合,甚至妨碍愈合。这一“最少干扰”的处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仍是临床伤口处理的基本观点,多数伤口按此原则处理常能愈合满意,但这种原则仍是一种被动方式。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特别是创伤修复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领域,伤口愈合已从盲目处理、粗暴处理、最少干扰原则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即控制愈合的阶段。

早期对伤口愈合的规律性认识极少,只是对体表伤口做大体观察,处理上带有很大盲目性。随着外科学特别是创伤治疗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处理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例如去除伤口内异物、控制伤口内出血、缝合伤口及覆盖敷料等,这些经验虽然是肤浅、感性的,但对伤口愈合却是有利的,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14世纪以后,随着枪炮的出现,火器伤增多,伤口处理的复杂性大为增加,运用早期认识的一些处理效果就不甚满意。当时错误地认为效果不满意是由于伤口存在“毒素”未能积极处理,为此盛行用沸水、滚油、烙铁及各种腐蚀剂来处理伤口,以期能获得消除“毒素”,帮助愈合。很显然,这种疗法的后果可能是减少破伤风的发病率,但是更严重的后果是损伤伤口有生机的细胞和组织,反而干扰了伤口愈合的自然过程。

直到16世纪以后才开始采用温和的方法处理伤口,结果发现这一方法的疗效远比“积极”方案优越,从而认识到伤口愈合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本身的发展与结束规律。同时也认识到一些因素会推迟伤口愈合,甚至妨碍愈合。因此,人们认识到要尽可能地排除或避免影响因素,让伤口按其自身的规律愈合。于是,有学者提出了采取“最少干扰”的伤口处理原则,即对体表伤口要避免使用一切有刺激性的药物(当时的规定是凡对眼结合膜不能耐受的药物一律不能进入伤口),要尽量减少缝线,彻底清除异物、坏死组织及血块,伤口应选用适当的敷料保护,以防止刺激与损伤伤口。另一方面,应尽量纠正或控制对伤口有影响的一些不利因素,如低蛋白血症、贫血、局部血循环差以及感染等问题。

这一“最少干扰”的处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仍是临床伤口处理的基本观点,多数伤口按此原则处理常能愈合满意,但这种原则仍是一种被动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又重新提出:①有无措施可以加速其自然愈合过程。②有无措施可控制这一愈合过程,从而使瘢痕无论在外形、体积与性质等方面能有所改变?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控制伤口的愈合是可行的,虽然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方法还不太多,但已为时不远。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特别是创伤修复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领域,伤口愈合已从盲目处理、粗暴处理、最少干扰原则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即控制愈合的阶段。

(吕永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