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法人员心理健康

执法人员心理健康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执法人员心理健康是指执法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多种心理因素统一的、经常的、习惯性的内心活动和行为的一致。同时,执法人员职业的特殊性给他们带来更多普通人体会不到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如果法官长期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肯定会对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威胁,不但影响法官的心理健康,还容易导致蜕变犯罪。

执法人员心理健康是指执法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多种心理因素统一的、经常的、习惯性的内心活动和行为的一致。执法人员脱掉制服,与普通人一样,有恐惧,有牢骚,有生活的压力,有职业的竞争,有人际的困惑。同时,执法人员职业的特殊性给他们带来更多普通人体会不到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识别、疏导和治疗,就会影响到执法的公正廉洁,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以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一、法官的心理健康

(一)法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压抑 一些法官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多重压力,导致心理疲劳、精神压抑。崔桂梅等对法官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法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症状为抑郁、躯体化及人际关系敏感。

2.攀比心理造成心理失衡 一些法官觉得法院比其他部门门槛更高、人员素质更强、职务要求更严,但待遇、福利却不如别的部门高,也没有行政机关提升机会多、晋升快,与律师相比,经济收入也有很大差距,心理有所失衡。

3.工作性质导致交友恐惧 纪律制度的高要求和法官自身的约束性、自控性,决定了法官不敢也不愿随意结交朋友,一些法官甚至如履薄冰,唯恐交友不慎,落入别人设下的金钱、名利,甚至是色情的陷阱。

4.不满现状导致悲观浮躁 一些法官因不甘于法院工作的枯燥乏味,不满于法院内部的人事管理、考核评定等制度,产生浮躁心理,想办法往外面调动或辞职下海,如调动不成则产生悲观心理。

5.长期处于基层导致情绪容易冲动 基层法官每天接触的都是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琐碎事情,加之当事人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对法院的工作不理解,时间长了,一些法官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处理一些事情容易情绪冲动。

(二)法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压力是影响法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法院外部的压力 源自法院外部的压力,主要指“关系案”中来自上级的干预压力。虽然《法官法》赋予法官在依法行使职权中享有豁免权,但是在现实中,法官要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各层次的巨大压力。由于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人情重于国法的思想影响,总有一些人(包括部分行政官员)习惯于把说情、拉关系、钱权交易介入到审判工作中,再加上有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在调查取证中不予配合,甚至阻挠、恐吓法官,这些形形色色的情况使法官感到办事费力,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好而苦闷,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不断权衡,甚至夜不能寐。

2.法院内部的压力 法院本身,如法院内部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会给法官带来较大的压力。比如,吉林省磐石市法院实施了一项“对群众不信任法官进行弹劾”的制度,通过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农村干部组成的弹劾委员会免去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王某的职务。这项制度建立在“合理怀疑”的悖论上,违反了《法官法》非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的规定。这项“合理怀疑”制度于法无据,虽然最后被否定,但被罢免的法官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自明。在这种制度下,有的法官为了不得罪人,不惜以牺牲法律为代价,这样易产生与职业道德相悖的内心冲突。

3.当事人的压力 法官办案面对的是当事人。有些当事人给法官施加的压力是无法想像的。这种压力有纯粹是当事人的,也有非当事人的,甚至是多方面的,防不胜防。一般情况下,打官司总有一方当事人败诉,做到皆大欢喜是很难很。如果败诉一方不服,按法律规定还可以上诉,不服二审的还可以申诉。但有些当事人因败诉而恼羞成怒,怀疑是胜诉那一方给予法官好处,才使自己败诉,于是捕风捉影、蛮缠滥告,要告倒、搞臭法官,有的对法官及其家人进行人身威胁与攻击。

4.世俗的压力 世俗的压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4种。

(1)逆反心理:社会上一些人对法官不认同,认为法官是“黑法官”,是“吃完原告,吃被告”的坏人。诚然,法院也出过腐败分子,但不能一概而论。尽管社会的评价起着一定的监督作用,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不负责任的偏见有时会使个别法官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会使个别法官改变心态,走向极端。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案子,也会被搞得乱七八糟;或是不吃也不拿,你急我不急,慢慢磨蹭,态度粗暴,“冷、硬、横、推、拖”全来。

(2)感情心理:案子还没到法院,就已经有人“热情”接待了。“感情”一旦钻过纪律的“栏栅”,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近年法官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这一形式逐渐消失。

(3)对比心理:这种心理使得法官“自惭形秽”。法官作为执法人员,“人民公仆”是加载在身的“盛名”,是一个责任与义务并重的职业。但法官的收入与付出严重脱节,这会使个别法官产生自卑感,对工作消极怠慢,精神萎靡不振。

(4)功劳心理: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多发生在经常立功受奖,被领导溺爱的人中。

5.家庭的压力 法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经常要出差,外出工作时间长,再加上工作的繁重,常常使法官无暇照顾家庭,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与家人的情感交流。同时,工作的压力也会使法官不由自主地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而出现家庭矛盾或引起原有矛盾程度的增加,甚至出现家庭危机。这种矛盾或危机反过来又会影响工作的绩效,引起恶性循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法官的心理健康的因素还会不断出现,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如果法官长期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肯定会对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威胁,不但影响法官的心理健康,还容易导致蜕变犯罪。

(三)法官心理健康的维护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在法院管理工作中,关注法官心理健康问题,注重个性化、人性化和科学化,体现以人为本,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从法院管理制度角度考虑进一步建全保障体系、建立合理制度是保障法官心理健康的有效制度手段。从管理角度应具体考虑以下问题。

1.建立心理服务中心和心理咨询热线 通过这样的形式,由专家门诊来缓解法官内心的心理压力。有些不愿意面对咨询的,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这是最便捷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各法院开设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个体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专题辅导,净化心理,开阔视野,营造亲情感,疏导和排解法官因繁重的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压抑、烦恼。

3.尊重法官的个人爱好,人性化管理 对于要求调换岗位的人应尽可能调整;保证年度休假,适当安排疗养;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外出考察等,以达到缓解各种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岗。

4.把好“入口关” 必须进行心理学选拔,测试不合格的,尽管司法考试成绩再高分,也坚决不予录用,严把进人关。

二、警察的心理健康

(一)警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警察是一种高密集压力型职业人群,心理压力是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管理方式的压力 警察机构是国家机器,其内部倡导执行与服从,讲究纪律严明,这是警察工作性质的需要。但从科学研究角度应该深刻了解其负面效应,以便减弱其危害,焕发组织活力。

(1)惩罚的压力:警察内部存在着高惩罚率、低奖励率的现象。惩罚的心理效应对人产生的压力难以估量,使人平时谨小慎微,不敢放松自己的言行。

(2)评价的压力:首先,上级制定的工作目标、指定的评比办法,有时因警力多寡、地区差异难以做到公平竞争,造成执行的困难。而评价是提升的依据,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公平的评价加身,就意味着失去了组织的认可,离群孤独之感会油然而生,这种心态对人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其次,从警察内部来说,竞争意识十分强烈。工作积极,年年竞争,年年落选,积极性难免受挫伤,造成心理压力。

(3)上下级矛盾的压力:一般来说,准军事化性质的组织机构,内部等级分明,领导与被领导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长年累月服从管理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紧张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听命于人,心理上会丧失人格与自信,内心常受到压抑,便容易滋生不满情绪。

2.工作的压力

(1)日常工作的压力:犯罪无序,警察工作便难以有序。所以警察工作不仅量大,而且无规律。无规律的生活必定要打乱个体生物节律,影响身心健康。另外,大量的工作挤掉了警察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导致夫妻沟通不良和亲子关系疏远,自己生活无规律又干扰了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

(2)危急情境的压力:危急情境的压力包括临战时对警察直接伤亡及临战情况突然出现的危险情境所产生的极端心理压力。

警务工作经常面对暴力行为及枪弹、匕首、棍棒等凶器,伤亡也就难以避免。战时伤亡的客观现实,决定着警察在随时听命处理紧急事件时时刻受到潜在危险的威胁,使之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警察的诸多工作,如侦破工作的全过程、值班、巡逻、维持治安任务等都潜在着危机,迫使警察随时处于警觉状态,每临现场,时刻保持高度敏感,一旦遇有意外,即刻果断抉择,做出反应。所以警察工作对人最大的威胁不是流血牺牲,不是置身于危险境地,而是随时待命出发,准备应付危急的心态。

长年置身于这种环境当中,通常会使人变得神经质,好像随时要防备类似事件重演。尤其对于没有经过实践考验的新警察,无意识想像出来的恐怖,不但使其丧失了斗志,而且还危害身心健康。

(3)“战时”处置的压力:警察执行任务时动辄以强制、取缔、干涉、逮捕为主要手段,容易造成紧张对峙的“战时”状态。警察面对“战时”状态,不似军队中战士听命于首长,无需操心战斗布置,警察个体必须自己立即做出行为抉择,必须勇于承担后果,而“战时”状态所必需的瞬间判断与行为抉择无疑会给警察带来行为压力。如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适应“战时”状态、无所适从还可能引起忧郁或焦虑,并且暴躁易怒。

(4)繁杂性社会工作的压力:警察处置的多是可控性难以预料的事件,比如蹲堵、处理绑票及大型暴力事件、排除可疑爆炸物等。大事当前,警察有处置权,意味着有责任控制住事件的发生。可有时事件的持续时间、发展状况及结局不明,难以预料,对这种事件的掌控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始料不及的意外情况时有发生,警察想控制有时是不可能的,甚至常处于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或毫无准备的被动尴尬局面。警察面对这种事件时,思想之弦绷得紧紧的,自始至终不敢稍加松弛。

警察每天面对的多是慢性社会问题,往往尽了力也难见效果。心理学理论认为,自尊与自责同时存在,越是自尊的人,面对“失败”“无效性”越容易反省自己,产生焦虑。同样,越是具有强烈责任感、尽职尽责的警察,“无效性”的工作越容易构成潜在的压力源。

(5)人性扭曲的压力:警察面对的往往是极端情绪发作的人,又不得不以强制、命令方式与其打交道,难免受情绪的感染,并产生冲突的紧张情绪;同时,因为工作情景过多接触邪恶的人性,难免使人性发生扭曲,甚至影响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

综上所述,警察在职业活动中面对种种威胁与冲突,决定着长期从事警察工作本身就充满令人生畏的压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心身健康和工作效能,警察必须学会疏解压力和其他心理保健的方法。

(二)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压力已经成为警察身心健康的大敌,为此要对警察加强心理训练,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以缓解警察的压力。

1.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 警察是高度应激的职业,容易造成疲劳、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合理的作息制度对保证体力和精力的最佳状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对于警察个体来讲,应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余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缓解,自觉维护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物钟吻合。

2.确立适宜的成就动机水平,培养健康的人格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善于抵御或削弱应激事件的冲击,运用正确的策略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较少产生心理障碍。适宜的成就动机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警察工作心理压力较大,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其产生愉快、满意的情感。成就动机水平过低,使警察失去进取的锐气,产生自卑心理;成就动机水平过高,则使警察处于常常碰壁状态。过高或过低的成就动机都是对警察心理健康的破坏。

3.正确处理生活事件,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 对各类生活事件如何认识、评价和处理,与个人知识、生活经历、人格特点和经验有关,而与自我防御反应方式、应付策略关系更为密切。为降低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处理生活事件时,在认知模式、自我防御反应方式和应付策略上应朝着有益于心身健康或至少不损害心理健康的方向努力,避免消极、被动的应付。在遇到挫折时,及时争取其他人员的支持将有利于缓解挫折的影响,减轻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4.开展必要的心理训练 通过情境模拟训练、技能形成训练、认知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等到方法,可使警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境的能力,还可解决训练中的技能形成问题,也可帮助矫正情绪和行为障碍。

(刘旭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