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开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骨折端经过软组织与皮肤或黏膜破口相通时称为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一般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主要有骨折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体检时可发现局部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及软组织损伤。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创面污染严重程度和骨折情况将开放性骨折分为3型。开放性骨折因存在污染伤口而感染的可能,诊治中必须注意。另外,开放性骨折常可致软组织内异物存留。对于Ⅰ、Ⅱ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大多可一期缝合。

骨折端经过软组织与皮肤或黏膜破口相通时称为开放性骨折。如骨折附近的皮肤存在伤口,除非已经明确排除了开放性骨折的可能,否则应按开放性骨折来处理。开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胫腓骨、股骨、尺桡骨、踝部、肱骨和鹰嘴。开放性骨折一般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主要有骨折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体检时可发现局部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及软组织损伤。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①明确有无骨折;②确定骨折的范围、程度和分型;③帮助确定有无感染或其他合并创伤存在;④评价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以及感染的治疗情况。

2.影像学检查方案 对于开放性骨折的诊断,X线平片是首选方法,能满足大部分临床的需要,少数患者需要进行CT和MRI检查。CT主要用于诊断和评估复杂部位的骨折。MRI主要用于观察骨髓内水肿和附近的各种软组织损伤。

【影像诊断】

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创面污染严重程度和骨折情况将开放性骨折分为3型。Ⅰ型:伤口<1cm,细菌污染很少,一般没有或仅有少许肌肉损伤,骨折损伤简单,仅有少许粉碎;Ⅱ型:伤口一般>1cm,中度污染,伴有中等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常发现有肌肉坏死,但程度和范围较局限,一般仅波及一个骨筋膜室,骨折为中等粉碎性;Ⅲ型:伤口一般>10cm,重度污染,软组织损伤严重,伴有广泛肌肉坏死,折端移位大,多为粉碎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因存在污染伤口而感染的可能,诊治中必须注意。对于骨感染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影像评价可参见第3章第八节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开放性骨折常可致软组织内异物存留。金属异物因其密度非常高,易在X线平片上被显示。对于玻璃、砂石等常见的非金属类异物,质量良好的X线平片上多能显示前两者,有时手足部0.5~1.0mm的玻璃都可显示。木屑较难在X线平片上被显示,但如果木屑较大或其周围有气体包绕时则可被发现。CT和MRI可较好地显示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低密度异物,而且CT可用于深部异物的术前定位

【治疗原则】

彻底清创、有效的固定以及创口的闭合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关键。

【治疗方案】

开放性骨折合并了软组织开放性损伤、细菌污染和异物残留,此类伤口很有可能发生感染,必须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同时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力争创口迅速愈合,从而将开放性损伤转化为闭合性损伤。

1.清创术

(1)清创目的:使开放性伤口通过外科处理转变为接近无菌的创面,从而为组织修复和骨折的治疗创造条件。

(2)清创原则:依赖对软组织活力的判断,应从难从严。

(3)清创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一般认为,在6~8h的新鲜创口,经过彻底的清创,绝大多数可以一期愈合,故应尽可能争取在此时间内完成清创术。超过8h,但在24h内的创口,也可行清创术,但应根据创口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一期闭合。如污染严重,已有严重炎症,则不主张做清创术。超过24h伤口一般不宜行清创术。

2.组织修复

(1)开放性骨折的固定:清创术后,应在直视下对骨折复位,并根据骨折解剖部位、粉碎程度、创口部位、有无并发神经血管损伤及医师的经验等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

(2)重要软组织的修复:血管、神经、肌腱等重要组织的损伤,应根据损伤的情况,争取在清创时采用适合的方法给予修复,以便早日修复肢体功能。

(3)创口引流:可用硅胶管,置于创口内最深处,从正常皮肤处穿出体外,并接负压瓶,于24~48h后拔除。

(4)闭合创口:完全闭合创口,争取一期缝合,是达到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的关键,也是清创术争取达到的主要目的。

(5)清创完成后应根据伤情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固定患肢。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预后与随访】

对于Ⅰ、Ⅱ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大多可一期缝合。Ⅲ型开放性骨折,亦应争取在彻底清创后,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一期闭合创口。术后大多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患者除手术前后常规行X线平片检查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征象时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还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的征象时须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感染对骨及骨折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