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88年Holi等确认第1例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脑肌病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多种疾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1992年Βallinger等发现在一合并耳聋和糖尿病的家系中存在线粒体基因的异常,并认为该基因的突变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治疗是线粒体基因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患病数年后即需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自1988年Holi等确认第1例线粒体(mt)基因突变导致脑肌病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多种疾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1992年Βallinger等发现在一合并耳聋和糖尿病的家系中存在线粒体基因的异常,并认为该基因的突变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此后将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命名为母系遗传的糖尿病伴耳聋(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MIDD),本病在目前已发现的8种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最多见,1995年我国学者首次发现该病家系。目前全世界较普遍和最常见的线粒体基因突变是mt tRNAleu(UUR)nt3243A→G突变。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DM)在2型糖尿病中的患病率为0.5%~2.8%,在我国上海地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该病的患病率为1.1%,当有糖尿病家族史,起病年龄小于45岁,或消瘦且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亚群中,其患病率高达2.5%~11.1%。

在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ATP起着重要的作用,胞质中Ca2+浓度增加是胰岛素分泌的启动信号,但是若胰岛B细胞内含高比例的线粒体突变基因,致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ATP生成不足,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包括:①母系遗传家族史,但女性患者的子代未必得病;②不典型2型糖尿病,一般起病年龄较早(多在45岁以下),多消瘦(一般体重指数<20kg/m2),磺脲类继发失效,病程中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减退;③伴神经性耳聋,可发生在糖尿病之前或之后,甚至较糖尿病晚发数年至数十年;④伴中枢神经、心肌、骨骼肌及眼等方面的病变;⑤分子生物学检测:由于mt tRNAleu(UUR)nt3243A→G突变可致ApaI酶切位点出现,故应用PCR技术可进行该基因突变的鉴定。若基因诊断阳性,且符合以上临床特点可确诊,若无法进行家系调查则需另外一种基因诊断核查后进行确诊。

胰岛素治疗是线粒体基因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患病数年后即需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研究发现辅酶Q10可改善此类患者的胰岛功能,故目前认为辅酶Q10需早期、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尤其在胰岛功能衰竭以前使用。

(关美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