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血液学异常的治疗

糖尿病血液学异常的治疗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糖尿病血液学改变关系密切的糖尿病合并症有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发病年龄轻,发生率高,病情进展快,治疗效果较差等特点。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常累及的部位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临床表现为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

与糖尿病血液学改变关系密切的糖尿病合并症有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发病年龄轻,发生率高,病情进展快,治疗效果较差等特点。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常累及的部位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临床表现为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②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心肌组织、神经等部位,临床表现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等,后者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对于糖尿病人高凝状态的治疗分为以下几类:

1.戒烟、运动、控制体重 研究显示,运动可以降低T2DM及肥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Ⅱ及Ⅶ和凝血酶原的浓度,提高血浆纤溶活性,这是由于血管内皮释放的纤溶酶原活化因子增加。

2.控制血糖 血糖水平得到控制后,血浆AT-Ⅲ和蛋白酶C浓度增加,活性改善。血浆Ⅶ、凝血酶原、凝血因子I减少,vWf活性降低。二甲双胍能增加冠心病、T2DM及非糖尿病肥胖患者的纤溶活性,可使血浆TAI-1水平和活性降低30%~40%。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PAI-1的产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降低凝血酶原合成药物 常用的有噻氯匹定、己酮可可碱、同化类激素和贝特类药物等,贝特类药物能降低Ⅶ-磷脂复合物、凝血因子Ⅰ及Ⅱ等促凝血因子浓度,还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还可以降低凝血因子Ⅰ水平。

4.降低血小板活性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TAI2的生成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患者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血小板前列腺素合成酶永久性失活。噻吩吡啶衍生物氯吡格雷(clopidrogxel)和噻氯匹定可以通过旁路而非花生四烯酸-血栓素途径,阻止GpⅡb/Ⅲa受体的活化及凝血因子Ⅰ与受体复合物的结合,作用持续至血小板终生,从而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

5.调节血脂水平 贝特类、他汀类调脂药物可通过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使PAI-I水平下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参与了纤溶平衡的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内皮细胞合成PAI-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PAI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