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胞性排斥反应与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内在联系

细胞性排斥反应与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移植物直接造成损害的是细胞还是抗体,人们将排斥反应分为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包括CD8+T淋巴细胞毒性作用、Th1型细胞的致炎作用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由此可见,细胞性排斥反应与体液性排斥反应只是为方便人们对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认识进行的人为划分。

在同种异基因移植中,机体对同种异体抗原的排斥反应与针对普通抗原的免疫应答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记忆性和区分“自我”与“非我”。因此,同种异体抗原既能够与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结合,并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发生细胞性免疫应答,同时又能够与BCR结合,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发生体液性免疫应答。根据对移植物直接造成损害的是细胞还是抗体,人们将排斥反应分为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实际上,机体对“非我”的同种异体抗原所产生的排斥反应既包括细胞性排斥反应因素,也包括体液性排斥反应因素,而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

1.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 活化的Th细胞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的间接作用两种方式作用于其他细胞,包括CD8杀伤性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1)细胞-细胞直接接触:移植受者的B淋巴细胞通过BCR内化供者MHC抗原,加工处理后,将多肽加载于受者B淋巴细胞自身的MHCⅡ类分子的沟槽中,呈递给识别相同抗原的Th细胞,从而获得Th细胞的辅助,决定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还是分化为记忆细胞,或是发生无能或凋亡。许多黏附分子对和信号分子也参与此过程,如CD4和与MHCⅡ类分子、CD40L与CD40,LFA-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CD2与LFA-3,CD5与CD72等。许多细胞因子可通过调节这些黏附分子的表达对此过程进行调控。

(2)分泌细胞因子: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可将Th细胞分为两个细胞亚群,即Th1型和Th2型。2006年,鉴定了以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为特征的第3个Th细胞亚群——Th17,它具有高度的促炎作用,并可诱发多种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IL-17受体,IL-17可能对B淋巴细胞具有趋化等作用,相关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传统意义上的Th1型细胞因子包括γ干扰素(IFN-γ)、淋巴毒素和IL-2,Th2型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6和IL-10。Th2型细胞因子在辅助B淋巴细胞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如IL-4和IL-5能够辅助静息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IL-10则可上调B淋巴细胞膜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Th1型细胞因子可以增强或抑制B淋巴细胞应答,这取决于IL-2和IFN-γ的相对浓度。大量的IL-2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Ig。低浓度的IFN-γ可适度增强抗体应答,但是高浓度的IFN-γ则会同时抑制细胞增殖和抗体分泌,并对活化的B淋巴细胞有毒性作用。Th2型细胞因子促进IgE和IgG1型应答,而Th1型细胞因子在小鼠体内则可诱导IgG2a型应答。

2.B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 在Th细胞与B淋巴细胞接触的同时,B淋巴细胞也可作为专职APC细胞通过BCR介导的胞吞体途径向T淋巴细胞提交第一信号,并通过表达B7分子提交第二信号,活化T淋巴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也可作为APC细胞,并能够对多种刺激剂如细胞因子等发生应答。细胞因子可选择性地增加EC上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也可广泛增加许多种黏附分子的表达,使EC发生活化,甚至增殖。所有EC都组成性的表达MHCⅠ类抗原,毛细血管EC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抗原,但大血管不表达MHCⅡ类抗原,EC不表达B7分子。EC可通过其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P-选择素、ICAM-1等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关于由EC提供的第二信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作用部位都有着本质区别,但二者又相互联系,统一于机体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应答。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主要由于受者体内预存有针对供者的同种异型组织抗原(如HLAⅠ类抗原、ABO抗原和EC抗原等)的天然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迅速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出血、水肿、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包括CD8T淋巴细胞毒性作用、Th1型细胞的致炎作用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性致病因素也同时包括特异性抗体和效应细胞两种因素。由此可见,细胞性排斥反应与体液性排斥反应只是为方便人们对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认识进行的人为划分。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补体等固有免疫系统和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体等适应性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均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密切联系,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