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角膜移植角膜排斥后瞳孔淡化

角膜移植角膜排斥后瞳孔淡化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感染 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对视力下降至光感,经玻璃体抗生素注射感染不能控制的眼内炎,同时行晶体摘除和玻璃体切除术。4.浅前房或术后无前房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其发生率已显著减少。荧光素染色溪流试验阳性。7.虹膜炎 所有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对药物无法控制的青光眼,应考虑手术治疗。

1.感染 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充血和刺激症状加重,植片水肿或浑浊,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积脓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感染(感染性角膜炎和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如下:

(1)术前有角膜干燥症、睑缘炎、结膜瘢痕性疾病(如眼类天疱疮、碱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倒睫和沙眼、植片功能衰竭、以往患过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或外眼感染、眼睑异常、全身性疾病(如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类风湿病)。

(2)术中器械或液体污染、供体组织或保存液污染、过度组织损伤、晶体摘除。

(3)术后上皮缺损、缝线松或线头暴露、使用软性接触镜、创口裂开、长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发现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判断是细菌还是真菌性感染,立即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滴眼或结膜下注射。同时,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如为缝线局部感染,应拆除该处缝线。对感染不能控制者,应去除感染或浑浊植片,重新移植新鲜健康植片。对视力下降至光感,经玻璃体抗生素注射感染不能控制的眼内炎,同时行晶体摘除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应常规取材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2.原发性植片功能衰竭 首次换药即发生不明原因植片水肿浑浊,经常规处理1周仍无好转,应考虑为原发性植片内皮功能衰竭。主要原因:①供体材料不良。②手术中内皮过度损伤。一旦确定,应尽快更换新植片。

3.上皮缺损 术后10d植片上皮仍未修复,即为修复延迟,易发生持续性上皮缺损,处理不当可能发生植片溶解,继发感染或溃疡穿孔。适度加压连续包扎术眼1~2d,对促进上皮愈合十分有效,应列为首选。要保证术眼睑裂呈闭合状态。同时应仔细分析,查找可能导致上皮缺损的原因,并对因治疗。如睑内翻倒睫矫正,干眼症补充人工泪液等。对上皮黏附障碍者可滴用自家血清或纤维连接蛋白,上皮增殖能力差的可采用表皮生长因子等。上述处理效果不佳,可戴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必要时可行睑裂缝合术。

4.浅前房或术后无前房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其发生率已显著减少。由于创口漏水引起者,表现为眼压低和植片水肿。荧光素染色溪流试验阳性。此类情况多由于缝线松动或脱落、缝合过浅、缝线隧道渗漏房水等。有时可发生虹膜嵌顿于裂开的创口处。应立即重新密闭缝合,再用液体或气体形成前房。

5.虹膜前粘连 不但能直接引起植片内皮的损伤,也是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之一。常常继发青光眼,也对植片和视功能产生严重威胁。原因:①术前存在广泛的虹膜前粘连,术中未能彻底分离;②术中的原因主要有:误将虹膜缝入创口、前房未良好的形成、无晶体眼玻璃体处理不当使玻璃体与创口粘连等;③术后原因主要有:浅前房或无前房未及时处理、前房注气的无晶体眼气泡进入后房推虹膜向前、炎症等引起的瞳孔阻滞。上述情况如果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恰当,多能避免虹膜前粘连的发生。手术结束时要保证形成良好的前房,虹膜复位,创口密闭。对炎症重的如感染性角膜炎,应清除虹膜面和房角的渗出膜,多点虹膜周边切除,保证术后前后房交通。虹膜局限前粘连,有少许虹膜嵌顿于创口者,可表麻在裂隙灯下用针头从角膜缘内穿刺入前房,将嵌顿和粘连分离。对因缝线误缝虹膜者,可拆除缝线,必要时重新缝合。对术后广泛前粘连,表现为眼压高和植片上皮水泡者,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2/d。24~48h无效,可行玻璃体穿刺抽液,前房注液或注气。必要时可注少量透明质酸钠分离粘连,支撑前房。

6.前房积血 即使血管化严重的角膜,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也不多见。因为缝线闭合创口后能够封闭血管。出血多从损伤的房角处而来,如术中分离粘连、取出前房型人工晶体时襻产生的损伤、感染角膜术中做周边虹膜切除和膜剥除等。少量积血可自行吸收,积血多并伴有高眼压者,应考虑手术灌洗。

7.虹膜炎 所有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术中操作多可产生较重的炎症反应,除前房出现纤维素性渗出外,有时甚至可有积脓,因此必须与眼内感染相鉴别。如果确信是无菌性炎症,可给予大剂量激素,同时用短效散瞳剂活动瞳孔。如果无法排除感染,一定要在足量抗生素条件下谨慎应用激素。

8.继发性青光眼 由于高眼压是重要的角膜移植失败的危险因素之一,易引起内皮损伤和浑浊,应给予高度重视。对每一位眼压增高的患者,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做相应处理。青光眼在手术顺利的有晶体眼角膜移植术后并不多见,常常因为黏弹剂残留引起的眼压增高,多在48h内恢复。而在无晶体眼或人工晶体眼的发生率非常高,特别是伴有眼前节异常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准确测量眼压(术前和术后),有些术前眼压就不正常者,可能术后的眼压控制更为困难。术后早期眼压增高,可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250mg,4/d。局部滴用0.5%噻吗心安。有些病例用拉坦前列腺素有效。对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者,应改用局部滴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对可能因长期应用激素而使眼压增高者,应及时停药。对药物无法控制的青光眼,应考虑手术治疗。

9.丝状角膜炎 术后约1/4患者发生,常伴有刺激症状。卷丝状物主要出现在创缘附近。其形成与炎症、黏液分泌增多、角膜麻醉和眼包扎有关。有时缝线上可能挂有棉丝等异物,注意分辨和清除。使用低渗人工泪液有助于缓解症状,必要时可在表麻下,用镊子去除,但不要损伤上皮。对反复复发者,可配制含10%乙酰半胱氨酸的人工泪液滴眼。如果到了允许拆线的时间,缝线拆除后多能消失。

10.角膜新生血管化 许多患者术前角膜即存在新生血管,术后长入角膜植片。手术创口对合不良、缝线刺激、移植排斥反应、原发病复发等均可导致植片的新生血管化。目前,尚没有非常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术前角膜血管多者,术后应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时间相应延长。血管沿缝线生长要适时拆线。对因角膜缘缺陷表层血管化者,烧灼血管主干只暂时有效,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可选择的方法之一。近来也有人尝试用光动力方法处理角膜新生血管。

11.免疫排斥反应 角膜移植是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这得益于角膜处于相对免疫赦免状态,因为正常角膜无血管和淋巴管。免疫排斥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目前仍是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角膜新生血管、大直径植片或植片靠近角膜缘、高眼压、再次移植或多次角膜移植失败、眼前节炎症、虹膜前粘连、角膜植片创缘对合不良、年龄小、眼前节手术史、大范围角膜缘缺陷、泪膜异常、眼睑功能异常、血型及HLA组织配型不符、妊娠、应用免疫增强剂等。免疫排斥反应多发生在术后1~6个月,但也可以早至术后2周或晚至数年后发生。临床上根据其发生部位将其分为4种类型,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联合出现。

(1)上皮型排斥: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3个月。表现为上皮排斥线,即在植片上皮出现微隆起的灰白色弧形或环形线,随时间由周边向中央移动,排斥线经过处供体上皮被破坏,随之被受体上皮修复。一般2周内结束。如果不伴有其他类型排斥反应,因其症状轻微,仅有轻度睫状充血,对视力影响不大。局部滴用激素可减轻反应。

(2)上皮下浸润: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0个月。仅发生于植片的前弹力层下,为0.2~0.5mm直径的灰白色浸润,不规则分布。自觉症状不明显,经激素治疗浸润可迅速消失。

(3)基质型排斥:多发生在植片近血管区。原来透明的基质层突然水肿浑浊。植片内偶可见到界限不清的白色条带称基质排斥线,常与内皮型排斥同时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水肿浑浊可扩展到全部植片。

(4)内皮型排斥:发生率高达12%~40%。最初为睫状充血,房水闪光,植片后壁尘状KP,既而出现内皮排斥线(khodadoust)。排斥线常起于植片周边部新生血管区,或虹膜前粘连处。有时也可表现为弥漫性内皮型排斥,不出现排斥线。内皮型排斥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对内皮产生严重破坏,导致植片浑浊,角膜后膜形成和大泡性角膜病变。

对于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必须早发现并立即治疗。因此,除要求患者术后定期复查外,应交代患者:术后如果出现突然视力下降、畏光加重、疼痛不适和眼红(充血)加重症状,应高度警惕排斥反应的发生,立即就诊。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①糖皮质激素:0.1%地塞米松滴眼,1/h。同时每日或隔日球结膜下或球旁注射地塞米松2.5mg。如果有内皮型排斥,应每日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120~200mg。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并逐渐减量。②环胞霉素A:配制成1%~2%滴眼液,4~6/d。对高危角膜移植患者可较长期应用。③FK506:比环胞霉素A效力强10~100倍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副作用也小。配制成0.3%~0.5%混悬液滴眼。但应避免与环胞霉素A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后者的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