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柴胡证与少阳证的区别

柴胡证与少阳证的区别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半表半里”为少阳所主,从《伤寒论》条文来看主要部位是胸胁,诸窍。笔者赞同刘渡舟老先生的看法。究其原因,少阳为三阳之半表里,阴阳之半表里。笔者认为前者的分类方法比较科学,用之于临床较清晰。前面提及二老将半表半里证作了阴阳的区分,笔者推测这样区分是来自于二老多年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这个分法是科学的。

(一)“半表半里”的定位——少阳

笔者认为“半表半里”为少阳所主,从《伤寒论》条文来看主要部位是胸胁,诸窍。胆经、胆腑发生病变时可连及它脏、它经,范围较广。刘渡舟老先生认为:“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统属于里。”笔者赞同刘渡舟老先生的看法。

1.少阳主半表半里之依据 少阳证对应半表半里证已经是诸多医家公允的,争议较小。《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仲景论中提到的此“半在里半在外”证,又言其“必有表,复有里”的传变过程,此证用小柴胡汤,因其为少阳病之主方,所以可以推论,仲景将此“半在里半在外证”意属少阳。

究其原因,少阳为三阳之半表里,阴阳之半表里。有以下论中条文可参。第97条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此条言卫表失司,邪气因入,则为太阳之内。又第164条中“潮热者,内实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此条言,小柴胡解外,为阳明内实之外。所以小柴胡汤证为太阳之内,阳明之外,为三阳之半表里也。

少阳病篇置于三阳病之最后一篇,下接三阴病,第269条言:“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此条讲阳经传尽,邪入三阴的症状。且第98条中:“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则哕。”此言胃中虚冷,已非柴胡剂所宜,此时当用治胃中虚冷“食谷则哕”的温药治之。而270条中:“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此说明“食谷则哕”乃胃中虚冷,阴分受邪,此不能与柴胡剂,则柴胡剂又在三阴之外。郑钦安云:“少阳与太阴接壤,系阴阳交界之区,故曰半表半里。”则柴胡证不属于三阴,而为阴阳之半表里也。

仲景原文中惟有一处提及半表半里之证,出现在少阳之方证内,所以,按仲景原意,半表半里证者有,其为少阳。

2.往来寒热之解——定位在无形表里 半表半里证特殊热型,为往来寒热。论中“往来寒热”见于6处,1处无方,5处分别为:小柴胡汤3处、柴胡桂枝干姜汤1处、大柴胡汤1处。均为柴胡剂。从寒热的程度来讲,伤寒太阳表证为恶寒发热,少阳半表半里证为往来寒热,阳明里热证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三阴里寒证为畏寒不发热。正好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为热型的中间状态,阳证机转则发热不恶寒,阴证机转则畏寒不发热。俞昌《尚论篇·卷三》言:“其邪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往来寒热,无常期也。”仲景自己的解释是:“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即正邪交争,并于阳,正胜邪衰则热;并于阴,邪胜正衰则寒,柯琴言:“少阳为风藏”,往来寒热又像风之无形,又正合半表半里之热型。

3.胸胁苦满之解——定位在膈 (胁下)胸胁苦满为少阳半表半里证的另一大特征。胸胁为膈之所居,为胆经循行之处,为少阳地面,其上为心肺,其下为六腑及三阴。

首先,心肺为太阳之里,柯琴言:“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人皆知太阳经络于背,而不知背为太阳之所主,竟言太阳主营卫,而不究营卫之所自,只知太阳主表,而不知太阳实根于里,知膀胱为太阳之里,不知心肺为太阳之里”。正因心肺为太阳之里,故李时珍言:“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其邪”“麻黄虽发汗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故胸胁之上为太阳。

《素问》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是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伤寒论》云:“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胸胁之下为至阴之类、阳明中土。

论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则可病“胁下硬满”“胸胁苦满”“胸胁满微结”“胸满胁痛”。且膈紧连肝、胃,又仲景言:“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故胁病则其下部可有症,如“心下支结”“心下悸”“心下急”“或腹中痛”,胃气不和、肝气不舒可见“默默不欲饮食”“干呕”。

第230条中“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亦说明上下不通的病机,此应责之于膈(胁下)。

故膈为人身上下之枢,表气传里之径,胁病为半边半里证关键处,半表半里症状中多与之有关,其累及范围较广。

4.口苦、咽干、目眩之解——定位在诸窍 柯琴《伤寒来苏集》云:“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根据《说文解字》《礼经》所云,自然之孔窍有出纳地气的作用,应之于人,《素问》言:“清阳出上窍”,所以头之诸窍,出纳清阳之气,沟通人身之内外,为人与外界之枢。“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当相火郁于膈上,必从诸窍而出,燔灼诸窍,而见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诸窍者,为内外之半表里也。

5.非表非里还是亦表亦里 刘渡舟认为半表半里证是既与表相关,又与里相关,而又不同于表里的非表非里证。另有些学者认为,病位不是表就是里,哪里来的非表非里,非表非里就是没有病位,模糊了病位的概念,所以认为应该是亦表亦里。笔者认为,两者之所以产生此分歧,是由于站的层面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刘渡舟先生的说法,强调了少阳病的一些典型症候是表证和里证所没有的,用的是三分法;后者用的是二分法,强调少阳与表里皆有关系。笔者认为前者的分类方法比较科学,用之于临床较清晰。反而后者亦表亦里的说法,让病位更加模糊不清,无从可辨了,很容易理解成表里两证的简单相加、随机抽取了,其实半表半里作为一个过渡态、一个枢机提出来,就是强调它已经具有自身的特点,不是表里两证的简单相加,这样就不得不提出来讨论了。《伤寒论》第257条中:“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无表里证”表示非表非里。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仲景此说,充分说明了柴胡证的特殊性,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这些症状既不是表亦不是里证。

(二)少阳半表半里阴阳之辨

前面提及二老将半表半里证作了阴阳的区分,笔者推测这样区分是来自于二老多年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这个分法是科学的。恽铁樵曾经指出:“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内经》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为八纲辩证的总纲,我们谈半表半里,为一个病位概念,怎能避及半表半里之阴阳病性呢。半表半里证的阴证在哪里呢?如果按笔者前面的论证,能作为半表半里的只有少阳,哪来阴阳呢?

其实笔者认为是更下一个层面了。少阳虽然是三阳之一,但是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少阳之下可再分阴阳,且少阳为阴阳之枢,临床上可以出现病连其余两阳、病及三阴的症状。少阳证的特点主要为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不舒。少阳之阳证,特点为郁热偏盛,而见目赤、心烦喜呕、偏头痛,可以兼见邪入于阳明而热结便秘、谵语,或者热入血室之“独语如见鬼状”。少阳之阴证,特点为心下满未结、微呕、小便不利、疟之热微寒多者。

半表半里证确实应该有阴证的,但是笔者认为不能等同于厥阴或者是少阴,寻找一一对应,未免牵强。而应该归在少阳这一层次以下,毕竟观冯世纶老师的用药,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既然为小柴胡汤化裁,为何不归纳到柴胡剂之下,而另立门户呢?

(三)少阳半表半里之治

在少阳病篇中仲景明确指出了少阳病禁用汗、吐、下,而创立了小柴胡汤为主的一系列以和法为大法之方。因邪居于半表半里,汗法难趋,下法不及,吐之无物,汗吐下皆不能因其势而利导,且此三法伤正,为防邪陷入三阴而生它变,仲景创和法以示后人,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似人居于天地气交之中,以和为顺。此大法被诸多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行之有效、屡试屡验。小柴胡汤为少阳半表半里的代表方,上面谈到少阳之阴阳两证,偏阳,即阳证多一点,则用小柴胡、大柴胡、调味承气之类;偏阴,即是阴证多一点,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龙骨牡蛎汤之类。总之半表半里证特点为阴阳表里俱病、气机失调,少阳半表半里之主方是小柴胡汤,寒热并用、舒畅气机、沟通表里阴阳,临床上根据病性阴阳之偏颇,灵活加减。

(四)小柴胡汤“无麻桂而能汗,无硝黄而能下”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谈及半表半里证,则必谈此方证。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陈瑞春认为据此可将小柴胡汤的病机定为: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关于上焦,《灵枢·决气》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五癃津液别》言:“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邪犯少阳,结于胸胁,使上焦不通,上焦不能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津液停而不行,既有上焦津液不宣,又有津液不降,致使胃气失和,而出现类似阳明病里实的不大便、潮热,还有148条的阳微结“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等。此时应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解邪通上焦,半夏降津液以顺胃气,姜枣参和胃安中、宣上焦、实腠理。所以刘渡舟云此方“无麻桂而能汗,无硝黄而能下。”和解半表半里,则上下得通,表里得和,不用汗法、下法,亦能使病邪得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