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灸辨证治疗

针灸辨证治疗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将失眠分为6个证型,予以辨证治疗。经治疗120例临床疗效观察,痊愈106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为100%[379]。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82]。还有人提出了循经辨证取穴的方法,认为失眠一证,其病因多与心之关系密切,但亦可因其他脏腑的气血失调而引发,故失眠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部位出现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失眠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一)辨证分型治疗

有人将失眠分为6个证型,予以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以神门、三阴交为主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①心肾不交型:加用肾俞、心俞,施以补法。②心脾不足型:加用心俞、足三里,施以补法。③心胆气虚型:加用心俞、丘墟,施以补法。④肝胆火旺型:加用肝俞、太冲,施以泻法。⑤痰热扰心型:加用丰隆、太冲,施以泻法。⑥胃气不和型:加用足三里、胃俞、气海、中脘,施以泻法。临床观察治疗42例,取得较好效果,总有效率达92.8%[378]

有人分为5个证型:①肝郁化火型:取穴神门、内关、合谷、太冲、风池。②心脾两虚型:取穴神门、内关、地机、三阴交。③心虚胆怯型:取穴神门、内关、阳陵泉、心俞、侠溪。④阴虚火旺型:取穴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太冲。⑤痰热内扰型:取穴神门、内关、合谷、丰隆、阴陵泉。此外,头痛、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百会;气滞加太冲;瘀血阻滞加血海、阳陵泉;阳虚加温灸。以上各型根据症状分别采用补、泻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6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针灸后加耳压神门、心、肾、枕四穴,各型必取,隔3日换1次,两耳交替。经治疗120例临床疗效观察,痊愈106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为100%[379]

(二)诊治经验

有人认为治疗本病,重在安神。神门乃心经原穴,针之可调心宁神;三阴交能协调足三阴经之经气,使气能化血,血能养心,心能藏神;风池能平熄肝风,善清头目;内关能理气宽胸,和胃止呕。故以神门、三阴交、风池、内关为主穴,再结合辨证配穴,如肝郁气滞者配肝俞、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肝肾阴虚者配肝俞、太溪。以上诸穴均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手法不宜过强,每日针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治疗84例,治愈46例,显效22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2%[380]

有人主张思考劳倦,心脾两虚者穴取内关、足三里(灸)、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久病肾虚,心肾不交穴取神门、三阴交、涌泉(灸)、心俞、肾俞、太溪;情志抑郁,肝阳上扰穴取百会、太冲、肝俞、神门、三阴交;饮食不节,脾胃不和穴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三阴交、神门。本证主要是脏腑阴阳失调,致心神不安。治疗旨在调理脏腑经气,平衡阴阳,故各型均取心经原穴——神门,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调理心经及三阴经经气,养心安神随证取本经背俞穴,补养脏腑,如肾虚取肾俞;心脾虚取内关,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心包为心之外窍,神明出入之所,故针内关以宁心;灸足三里,培补脾胃,使气血化源充足,以养心;局部取奇穴四神聪,镇静安神。心肾不交者,艾灸涌泉穴——足少阴经之“井”穴,透肾经,补肾益髓,并针太溪穴,增强补肾之功效;肝阳上扰者,局部取百会穴,以宁神,远取太冲、肝俞泻肝火,平抑肝阳;脾胃不和者,取足三里、中脘,健脾和胃安中[381]。

也有人认为在治疗该病时,应以宁心安神、通调腑气为原则,故选用百会透前顶、三间、安眠穴为方,百会、前顶均为督脉腧穴,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在两穴处采用透针法是取其头针疗法之意,重在刺激大脑皮质,调节神经功能;三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本穴具有清热调腑作用;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作用。故在治疗上取穴百会透前顶、安眠、三间,以上各穴位均消毒后,先在百会处针入0.5寸,将针放平,使针尖向前顶方向平行刺入,然后采用捻转抽气法使胀感传至前额后留针;安眠穴针入1.5寸许,捻转使之得气;三间刺入1寸许,提插捻转得气后,以上诸穴均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并嘱患者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尽量做到入静状态。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82]

还有人提出了循经辨证取穴的方法,认为失眠一证,其病因多与心之关系密切,但亦可因其他脏腑的气血失调而引发,故失眠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部位出现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失眠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如:证属阴虚火旺者,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经络阳性反应是机体病变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人体上的一种病理现象,其中压痛反应、皮肤色泽、寒温感觉的改变大都出现在与病变相关的经络线上或特定的俞穴部位,而不同形态的条索和结节则多见于隶属于十二脏腑的背俞穴。临床上,阳性反应除可用作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外,还可参照反应物的大小及其质地的软硬状况,对病证的性质及预后做出判断,如重病、久病反应物质地坚硬;轻病、新病反应物质地柔软;热证、实证反应物粗大;虚证、寒证反应物细小。治疗过程中反应物形态由大变小、质地由硬变软,提示病趋好转,反之则为病情加重或变生他证。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之理,以出现阳性反应物的腧穴为施治重点,以循经取穴为常用,根据经脉的循行,视病情采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左右交叉取穴等方法。如病属少阴、心主之失眠者,除穴用厥阴、心俞外,常配合上肢的神门和下肢的太溪等穴;失眠缘于肝经者,当首选出现阳性反应物的厥阴俞、肝俞,次配上肢的郄门和足部的太冲穴[3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