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热论》

《温热论》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热论》共1卷,清·叶桂(天士)口述,由门人记录整理成书。《温热论》成书于乾隆十一年。存世有两种传本,其一见于门人华岫云所编《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名《叶天士温热论》,后王士雄将之编入《温热经纬》,名之为《外感温热篇》。《温热论》作为温热病的第一部专著,有以下学术特色。一是指出温病的感染途径及传变规律。《温热论》并对各个阶段的主证、兼证和变证予以细辨。《温热论》刊本很多,以道光九年刻本堪称善本。

《温热论》共1卷,清·叶桂(天士)口述,由门人记录整理成书。叶氏(1667-1746年)是康、乾盛世临床医学大家,出身于世医家庭,长于内科杂病,尤精于温病诊治。《温热论》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存世有两种传本,其一见于门人华岫云所编《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名《叶天士温热论》(后世简称为《温热论》),后王士雄将之编入《温热经纬》,名之为《外感温热篇》。其二见于唐笠三《吴医汇讲》(系医学期刊的合订本)卷一,名为《温证论治》;其后,章楠编撰《医门棒喝》时,将之收编于内,并加注释。两种传本,编次不一,但内容大致相同。

《温热论》作为温热病的第一部专著,有以下学术特色。一是指出温病的感染途径及传变规律。叶氏所说的温邪感受途径,与明·吴有性《温疫论》“邪自口鼻而入”的见解是一致的,并有所发挥。他认为伤寒与温病虽同属外感于邪,但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由外而内,由阳而阴;温病之邪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故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所述温热病感染途径与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热病病因、病机的总纲,为后世医家所广泛遵循。二是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纲领(即将温病的病变过程次序分之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病到了后期,血分的温邪就十分炽盛,体现了疾病的危重性。《温热论》并对各个阶段的主证、兼证和变证予以细辨。三是重视诊法中的察舌、验齿以及在肌肤透发出的疹、斑等情况的辨析。在温病治疗方面,叶氏重视清法,兼风者透风,兼湿者祛湿,不使风、湿之邪与热相搏。如温邪留连气分,在清温的基础上,重视助益胃津,促其战汗而解。他还提出“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是温病施治中的宝贵经验;并指出“温邪初入营分,犹可透热转气,温邪侵入血分,则直须凉血、散血”,凡此,对后世医家诊治温病有重要的学术临床指导价值。《温热论》刊本很多,以道光九年(1829年)刻本堪称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