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存论的意识论和存在论前提

生存论的意识论和存在论前提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胡塞尔哲学中并不存在生存论优先于意识论意义上的生存论转向,意识论甚至可以说是胡塞尔哲学的全部。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生存论具有逻辑上、事实上多方面的优先地位,先于一切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的生存领会是理解的前提,而本真的生存论领会是存在论的前提,生存论优先于认识论和存在论。生存论对存在论的前提依赖,直接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和与他人共在。

(三)生存论的意识论和存在论前提

生存论转向发展出一种终极确定性的新的论证方式或哲学视域,仅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路,似乎就可以充分显明生存论对存在论和认识论的优先地位。生存论作为基础本体论是一切存在论问题的前提条件,惟有此在才追问存在的意义,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及其领会是本真提问的前提,因此,生存论是存在论的先行视域,至于认识论更直接地依赖生存论的前提,因为先于任何自觉认识的生存论领会是一切认识的前提,它也是哲学认识论反思的前提,这似乎无可置疑地确立了生存论作为第一哲学的优先地位,生存论转向似乎终于完成了哲学的奠基工作。但胡塞尔和后期海德格尔本人都不接受和坚持这种鲜明的逻辑,显示出问题的高度复杂性。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或超越论的哲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论哲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并不是要离开或抛弃先验现象学道路,而只是如他所说是从生活世界出发达到超越论之哲学的一条道路,生活世界是回溯到超越的意向性本质的中间驿站,生活世界的预先给予性,只是现象学还原的合适题材,因为它充分地展示了意向性构造的丰富性,从中可以回溯到成就生活世界的意向性活动的本质类型,进而寻求普遍理性的终极确定性。胡塞尔的现象学,如胡塞尔所言是主观性哲学,是内在意识明证性的领域,是彻底的意识论哲学。其所以彻底,就在于胡塞尔自觉到人的一切即人的世界是意向性构造的世界,只有弄清意向性构造的本质结构,包括自然科学的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信念在内的一切理性信念才能得到最终的阐明。用胡塞尔令人迷惑的说法是,彻底的主观主义才是彻底的客观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路虽经几次重大转变,但坚持内在意识自明性的根基却始终不变。所以,在胡塞尔哲学中并不存在生存论优先于意识论意义上的生存论转向,意识论甚至可以说是胡塞尔哲学的全部。

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生存论具有逻辑上、事实上多方面的优先地位,先于一切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的生存领会是理解的前提,而本真的生存论领会是存在论的前提,生存论优先于认识论和存在论。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即使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转向也仍然依赖于某种意识论的前提。首先,先于一切认识的生存领会,即流俗的、平均化的生存领会、时间领会等,就是非反思的日常意识,它大致相当于胡塞尔所说的对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海德格尔称这种非本真的生存领会所处的生存状态为日常生活的“沉沦”,而超越“沉沦”,获得本真生存的出路,只能是哲学的拯救和超度,即本真生存领会的获得。所以,海德格尔仍是在古典哲学的意见和真理、常识和哲学,甚至是现象和本质的意识论框架中思考,只不过是把矛盾聚焦在生存状态的主题上。其次,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一个哲学家只能研究一个问题,海德格尔的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问题,或者说是存在的意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存论作为基础本体论只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导论,他的哲学主体是存在论。由于海德格尔坚持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存在问题不能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认识论框架中解决,或者诉诸此在的本真领会,或者诉诸存在自身的敞开和疏明,而这两条道路都离不开意识问题的缠绕。

一般地考察生存论对意识论的依赖,其基本逻辑是任何生存理论形态都是意向性的成就或者说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意识活动的原理和原因对任何哲学理论都具有逻辑先在和事实先在的意义,生存论可以先于认识论,却不能先于意识论。当然也可以说,人首先存在,然后才有意识,进而还可以说,人怎样生存,就有怎样的意识,这似乎论证了生存论先于意识论的生存论转向的绝对性。但人的存在,人如何生存却仍首先要作为一个为人所意识到的意识事实而建立起来,包括生存论在内的任何哲学理论都只能建立在某种意识事实的起点上,从而,人如何知道自己的存在,人如何知道自己生存状态的意识原理仍具有优先地位。

生存论转向也离不开某些存在论的前提,前文讲到,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是他的存在论的导论,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一生的哲学主题。存在论之所以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作为第一哲学而发挥作用,从哲学体系自身区分的内在逻辑来说,存在论是哲学真理的最终处所,是哲学思想客观性的终极保证,或者说是西方哲学寻求终极确定性的必然归宿。

生存论转向拓展了西方哲学的真理视域,真理不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生活世界的真理、精神科学的真理、面向死亡的生存论真理以及本真的生存论领会等,它揭示出一个先于自然科学客观真理并使其成为可能的真理视域。相信物在我们之外的实在性,相信我们具有与其符合的真理性认识,并且可以通过技术和工业等的实际应用证明正确认识的真理性,这是我们时代普遍接受的真理观念。但胡塞尔认为,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信念不能为人类提供终极确定性的保证。一是它不能为精神科学提供普遍理性的基础;二是它缺少内在意识的明证性,避免不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因此,需要从生活世界中寻找自然科学客观真理信念的根源,并通过回溯,发现这种信念的本质结构,进而发现整个生活世界的超越的意向性本质,为包括精神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奠定稳固的基础。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真理才是终极的确定性的处所。

按照胡塞尔的思路,人的世界是意向性成就的世界,意向性的本质结构就是人类的普遍理性。哲学向人类理性的还原,就是内在意识的自明性的本质直观,这与黑格尔绝对理念的自我意识并无根本不同,区别只是方法和道路的区别。就哲学意识以意识为对象,或思想以思想为对象、理性以理性为对象而言,一直到胡塞尔的理性主义哲学都是理性本体论、意识本体论。对人的世界作为意识显现或构造的世界来说,意识、理性才是终极的存在,像黑格尔一样,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彻底的意识论哲学也是他的存在论哲学。

生存论对存在论的前提依赖,直接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和与他人共在。生存领会必然包含对世界和他人的领会,生存论结构预设着存在的结构。前文已经指出,无论是普通人对生存的领会,还是生存论哲学对生存的本真领会,虽然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认识,但都是意识。而意识总是对什么的意识,即便如胡塞尔把这个“什么”看做意向性构造的产物,意识的真理性总要求某种对象客观性的保证或存在论的前提。生存论对生存状态和生存论结构反思的真理性不仅要求生存状态和生存论结构的存在的明证性,而且它必然超出生存论领域触及自在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西方哲学是立足于无限理性信念基础上的对终极确定性的无限寻求,西方哲学的本性使它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放弃无限理性的信念,从而就是哲学的终结;或者坚持终极确定性的寻求,从而就只能在自身区分中展开无限的循环论证,这种循环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和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冒险总会带给人们以惊喜,却不会终止哲学思想道路的开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