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旋糖酐在血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

右旋糖酐在血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或破坏、多能干细胞受抑制或损害所致。采用雄激素等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对部分病例有效。一般要求有一定的胶体渗透压,可在血管内保持血容量,现用制剂中有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羟乙基淀粉、氧化聚明胶和聚维酮等。首选药物为右旋糖酐-40和羟乙基淀粉,疗效确实,不良反应较少。右旋糖酐-40可以降低全血的黏度而改善微循环,故又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

血液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贫血药、升白细胞药、促凝血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及溶栓药和血容量扩充剂。

(1)抗贫血药: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在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伴有贫血。常见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在我国以缺铁性贫血为最常见,治疗以铁剂为主,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及多糖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引起DNA合成障碍,从而使幼稚红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或破坏、多能干细胞受抑制或损害所致。采用雄激素等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对部分病例有效。溶血性贫血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破坏过多而造成的,可用维生素E、右旋糖酐铁等治疗。

(2)升白细胞药: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及异物的功能,白细胞减少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易受病菌感染。因此,促进白细胞增生具有一定的意义。临床应用的药物有利血生(核酸的活性部分)、盐酸小檗胺片、鲨肝醇(刺激骨髓造血功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选择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可增加粒系终末分化细胞的功能)等。

(3)促凝血药按其作用机制一般可分为三类:①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如维生素K等;②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包括氨甲苯酸等。本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从而阻碍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保护纤维蛋白不致再溶解,达到止血效果;③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如酚磺乙胺,其作用是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并能使受伤的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

(4)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及溶栓药:能降低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其作用方式可分为四类:①主要影响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形成的药物,如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原及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达到抗凝血的作用;②体外抗凝血药,如枸橼酸钠,主要用作输血及储血的抗凝药;③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如尿激酶等;④抗血小板聚集药,血栓形成是从血小板附着、凝集开始的,因此,抑制这一过程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如阿司匹林等。

(5)血容量扩充药:大量出血或遇其他应急情况,在血液制品有限、输血条件不具备或赶不及时,需要扩充血容量,常用血浆代用品包括盐类、多糖类、蛋白质类等的水溶液。一般要求有一定的胶体渗透压,可在血管内保持血容量,现用制剂中有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羟乙基淀粉、氧化聚明胶和聚维酮等。首选药物为右旋糖酐-40和羟乙基淀粉,疗效确实,不良反应较少。右旋糖酐-40可以降低全血的黏度而改善微循环,故又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右旋糖酐由于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不一,其生物效应也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