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病率为8/10万~12/10万,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可用PCR法准确判定亚型及CAG扩增次数,进行基因诊断。1.药物治疗 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二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泮;ATP、辅酶A、肌苷和B族维生素等神经营养剂可试用。

【流行病学】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患病率为8/10万~12/10万,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根据是否伴眼肌麻痹、锥体外系症状及视网膜色素变性可分为三型:ADCAⅠ、ADCAⅡ、ADCAⅢ。基因型分型至少可以分为14型,SCA发病与种族有关,SCA1-2在意大利、英国多见;SCA3约占SCA的50%,常见于中国、德国及葡萄牙。

【病因】 SCA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段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段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结合,共同以蛋白酶体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病例扩增的多聚谷氨酰胺链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细胞凋亡,并引起神经细胞胞质内和(或)核内蛋白沉积、包涵体形成。

【病理变化】 主要是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

肉眼可见:小脑半球和蚓部萎缩,小脑重量减轻;脑干萎缩变小,以脑桥及下橄榄核萎缩明显;脊髓的颈段和上胸段萎缩明显。

镜下可见:小脑皮质Purkinje细胞、颗粒细胞脱失,齿状核细胞也受累。橄榄核细胞、舌下神经核细胞变性脱失。脊髓Clarke柱细胞脱失,脊髓前角细胞也受累。

各亚型也有其特点:SCA1主要是小脑、脑干的神经元丢失,脊髓小脑和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节及脊髓前角细胞;SCA2以下橄榄核、脑桥、小脑损害为重;SCA3主要损害脑桥和脊髓小脑束;SCA7的特征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临床表现】 SCA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各亚型症状相似,症状相互重叠。但遗传早现现象是SCA的典型现象,表现为一家系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症状逐渐加重。

1.共同症状及体征 大多中年起病,少数可于儿童期或老年期起病,男女无差别,缓慢起病,逐渐进展。首发症状多为下肢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笨拙、辨距不良、突然跌倒、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眼肌麻痹、慢眼活动、腱反射活跃、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痉挛状态、音叉振动觉及本体觉丧失等。

2.各亚型各自的特点 SCA1眼肌麻痹,上视不能较明显;SCA2可见周围神经病变,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无力,眼球慢扫视运动较明显;SCA3肌萎缩、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5病情进展非常缓慢,症状也较轻;SCA6早期大腿肌肉痉挛、下肢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SCA7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损害也较为突出。SCA8常有发音困难;SCA10纯小脑征和癫发作。

【辅助检查】

1.头部CT或MRI可发现小脑萎缩和(或)脑干萎缩。

2.SPECT提示某些SCA有局部脑缺血改变,如小脑、枕叶及颞叶区域。

3.脑干诱发电位可异常。

4.肌电图显示周围神经损害。

5.脑脊液检查正常。

6.有条件者可行PCR分析,用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相应基因CAG扩增,证明SCA的基因缺陷。

【诊断】 根据阳性家族史,共济失调、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等典型症状,以及伴眼肌麻痹、锥体外系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表现,病情逐渐进展,结合头部CT或MRI显示小脑和(或)脑干萎缩,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的变性疾病即可诊断。可用PCR法准确判定亚型及CAG扩增次数,进行基因诊断。

【治疗】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

1.药物治疗 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二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泮;ATP、辅酶A、肌苷和B族维生素等神经营养剂可试用。

2.手术治疗 可行视丘毁损术。

3.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辅助行走器械 可能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