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弥漫性硬化

弥漫性硬化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神经、脑干和脊髓可发现与MS相似的分离病灶。弥漫性硬化多于幼儿或青少年期发病,男性较多,极少有缓解—复发,以皮质盲、智能减退、精神障碍多见。

【流行病学】 弥漫性硬化(diffuse sclerosis)是一组少见的大脑半球白质及嗜苏丹中性脂肪广泛脱髓鞘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婴幼儿青少年,平均30岁左右,有家族性。因Schilder于1912年首先报道,故又称Schilder病。

【病因】 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中毒、感染、过敏反应、神经营养不良、铜缺乏、及自身免疫有关。

【病理变化】 大脑、小脑半球皮质下区域有广泛性脱髓鞘改变,枕叶与颞叶多受损。病理解剖可见有脑沟增宽和脑回萎缩。切面可见大脑白质有单个大面积病灶,呈棕色或灰色。多数患者呈多灶性。脑白质病变常侵及整个脑叶或大脑半球,两侧病变常不对称,也可对称性受累,多以一侧枕叶为主,界限分明。视神经、脑干和脊髓可发现与MS相似的分离病灶。

镜下所见:新鲜病灶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反应,晚期有胶质细胞增生;也可见组织坏死和空洞,故有人认为弥漫性硬化是发生于幼年或少年期的严重而广泛的MS变异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视力丧失及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等症状,人格改变和行为障碍往往早于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1.幼儿或少年期发病,多呈亚急性、慢性进行性恶化病程,停顿或改善极为罕见;多数患者在数月至数年内死亡,但也有存活十余年的病例。

2.精神症状表现为欣快幼稚、情绪不稳、智能减退等,约占50%。有的表现幻觉、妄想、语词新作、被动体验,情感淡漠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而无明显智能缺损。还有表现记忆减退、易激惹、人格改变或精神错乱伴有定向力障碍,是脑器质性综合征,无论精神症状如何表现,后期均呈现痴呆状态。

3.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常见痉挛性下肢轻瘫或四肢轻瘫,并伴有感觉缺失。眼部症状有视力下降、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一般无眼底改变。当病变累及视束及视交叉部时,可出现视盘苍白,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萎缩和梗死也不少见,严重者双目失明。颅内压升高可发生头痛、呕吐、眩晕等。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和肢体挛缩。

【辅助检查】

1.CSF-MNC 正常或轻度增高,可达50×106/L,蛋白轻度增高,仅个别病例可检出寡克隆带。

2.EEG 为高波幅慢波占优势的非特异性改变。

3.视觉诱发电位(VEP) 多有异常,且与病人的视野和主观视敏度缺陷一致,而MS的VEP异常多指示视神经受损。

4.CT 可显示脑白质大片状低密度区,以枕、顶和颞区为主,累及一侧或两侧半球,不对称。

5.MRI 可见脑白质长T1、长T2弥漫性病灶,如病情有缓解复发可显示病灶大小及分布的相应变化。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病程经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判定。

【鉴别诊断】

1.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 弥漫性硬化临床上易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混淆,但ALD呈性连锁遗传,仅累及男性,肾上腺萎缩,多伴有周围神经受累及NCV异常,血中极长链脂肪酸(VLCFA)含量升高。

2.多发性硬化(MS) 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多见,病程有缓解—复发。弥漫性硬化多于幼儿或青少年期发病,男性较多,极少有缓解—复发,以皮质盲、智能减退、精神障碍多见。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文献报道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可使部分病例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主要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加强护理。

预后】 预后差,发病后即呈进行性恶化,多数在发病后几年内因并发症而死亡,平均病程6.2年,短期缓解者罕见,死因多为合并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