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稳定斑块的病理学形态特征

不稳定斑块的病理学形态特征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脂核的大小及脂质成分决定斑块稳定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斑块中脂核含量明显增加,多为偏心性。斑块的肩背区是巨噬细胞侵入和斑块破裂的好发部位。尸检均发现,破裂的斑块区有大量泡沫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并向内膜浸润,表明不稳定斑块处存在进行性炎症反应。不稳定斑块新生血管的巨噬细胞可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导致内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尸检发现,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

典型的成熟斑块主要由脂核、纤维帽两部分组成。一般晚期稳定斑块以平滑肌和细胞外基质为主要成分,斑块厚度、脂质和纤维帽所占比例决定着斑块的稳定性,其中斑块纤维帽所占比例最重要。纤维帽成分超过70%,脂核仅占20%左右,则斑块较厚且较坚硬,这种斑块不易于破溃,而富含脂质的斑块易于破溃,称之为不稳定性斑块或软斑块,其最大危害是易在其肩部发生破裂或发生溃疡,其脂质核心裸露,直接接触血液,从而迅速导致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不稳定斑块的结构特点是:

(一)纤维帽较薄

纤维帽变薄是破裂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斑块的稳定性与纤维帽的厚度、强度与其胶原组织含量及细胞类型密切相关。纤维帽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构成,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蛋白聚糖,内部无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纤维帽形成阶段十分丰富,随着病变进展,数目明显减少。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较薄,小于65μm,纤维帽内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较少,胶原组织含量少,肩部薄弱,可见较多新生的微血管。由于纤维帽肩部抗破裂能力差,易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破裂甚至自发破裂。

(二)动脉粥样核较大

脂核的大小及脂质成分决定斑块稳定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斑块中脂核含量明显增加,多为偏心性。主动脉尸检标本发现,破裂的冠状动脉斑块中脂核比例占32%~40%,而未破裂者仅占5%~12%,脂核越大斑块越易破裂。脂核内富含游离的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当脂质以游离胆固醇结晶形式存在时,体温下呈胶状斑块不易破裂,而以胆固醇酯形式存在时,体温下呈液态斑块易破裂。富含脂质的软斑块表面纤维帽通常较薄,外形不规则呈偏心性,受血流冲击后极易破裂。

(三)炎性细胞浸润

斑块的肩背区是巨噬细胞侵入和斑块破裂的好发部位。尸检均发现,破裂的斑块区有大量泡沫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并向内膜浸润,表明不稳定斑块处存在进行性炎症反应。激活的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多种蛋白溶解酶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MMPs和一系列炎症因子破坏内弹力板及邻近基质,使纤维帽变薄更为脆弱。

(四)新生血管的形成

不稳定斑块新生血管的巨噬细胞可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导致内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尸检发现,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主要分布在斑块的肩部和基底部,纤维帽较少。新生血管可成为炎细胞和脂质成分进入斑块的通道,促进泡沫细胞生成。此外,新生血管发育不完善,基底膜不完整易于破裂,斑块内出血使斑块体积增大,导致血管腔进一步狭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